新媒体时代,对于传媒行业而言,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可谓如虎添翼,其发展也必然风生水起、不可限量;而对于传统的纸媒而言,却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依托于纸媒的采访报道,如何寻求新的出路,怎样做出与新媒体可堪匹敌、媲美的采访报道,即是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的使命。
调整纸媒采访报道的策略,做到知己知彼,重新定位纸媒采访报道的价值与意义。这就要求纸媒正视自身弱点,避重就轻、扬长避短。对于纸媒而言,致命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人们惯于甚至沉迷于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纸媒这种传统阅读媒介脱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其二,纸媒从采访到印刷出刊再到人们买来阅读周期较长,距离人们的阅读需求和对热点事件的了解需求较远,其反应与新媒体相较而言过于缓慢。
然而,依托互联网而生的新媒体也有其弱点所在:
其一,信息量大,但难辨真假;
其二,速度快、内容丰富、角度很多,但深度不足,彼此不能密切关联。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纸媒记者只要调整好采访策略,仍然可以针对纸媒优势,结合新媒体弱势及缺点,另辟蹊径,做出独特的采访报道。
其可为之处有三:
其一,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度了解,从要害处挖掘根本问题;
其二,注重人们所关心和关注的部分,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报道,注重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其三,给予新闻人应有的公正、公平、公义正直的报道,为社会立公德,为公义立威信,取得公众信赖。此亦为新闻人立身之根本,也是纸媒人竞争力之根本所在。
统观时下,虽是多方发散言论,似百花齐放,却并非百家争鸣,更像是“群魔乱舞”,虽各有姿态,也是随生随忘,什么也没留下,热点没了热度,人心又有了新宠,许多言论在发散中便已经湮没无存,人们也似乎不再在意什么,过过嘴瘾也就过去了,新媒体铺天盖地的言论中,未必能令人清醒或省悟。就多半部分言论而言,更像是人心中的曲径,弯弯绕绕徒然小道而已,于人于己而言,都是一种释放,却也只是一种释放,抑或发泄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正、人心、正公义的作用。生逢此种时代背景下及新媒体的报道现状中,纸媒记者的公正公义之音,无疑将为其采访报道斩获前所未能有的生机与机遇。
对于新闻事件而言,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纸媒,采访报道的生命力之根源所在,仍然是报道人自己。采访报道者关切的部分,能想到的部分,乃至所认为的要点,都将成为新闻报道发展演变的命脉。“纸”是死的,但“报”是活的,这也说明着纸媒的生死在于报道者怎样报道。从新闻报道而言,支撑新闻报道生命力的永远是报道人的思想深度和认知深度,因此,新媒体或是纸媒,只是一种方式,赋予其根本吸引力的仍然是人。所以,对于纸媒、而言,面对着新媒体的冲击和竞争,真正的突破新媒体的重围,最佳途径其实就是“媒体人自己”。思想的锋芒,是真正掩不住的光,令人向往,促使关注新闻报道的民众趋之若鹜,关注备至。
互联网,不但是新媒体的载体,新媒体的成就者,同样,也可以是纸媒的“良师益友”。
一方面,纸媒记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了解诸多信息,从中可以了解民众的呼声,了解民众关切的内容和方向,了解事件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事件从多方面进行丰富或深度挖掘,既可以从人们尚且不能知道的部分进行内容挖掘和报道,又可以从人们所忽略的部分挖掘和报道,也可以从内容的关联性方面获得新的视野、寻找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从蛛丝马迹中解读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内容,还可以从新闻人敏锐的素养中,通过实践中人物内心及态度的分析中,为人们呈现崭新的视角和鲜活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新闻报道,等等。
另一方面,纸媒记者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区别于新媒体报道的新鲜和特别,一味寻求独特或制造噱头引人注意,而要注重事件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新闻报道,不是简单的报道问题反映事件,而是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有了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关怀,那么其声其字都将具有温暖人心、发人深省的磁场,赋予人们真正亟需的养分,纸媒记者的报道也必将成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从容突破重围,重塑自我独特价值的报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仍然能独踞一席之地。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既缩小了世界的距离,同时,又放大了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人们在层层心理的剥离过程中,又重新裹上了层层的防范与不安。人心思暖,愈发难得。这也是在新媒体冲击下,纸媒原本面貌尤显为可贵之处,也是纸媒记者做好采访报道的根本堡垒。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纸媒记者要做好采访报道,首先,要审时度势,从媒体全局出发,了解新媒体和纸媒的优缺点,及优势与劣势所在,做到知己知彼,调整采访报道策略,重新定位纸媒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其次,要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出发,为采访报道塑造具有根本竞争力的思想深度和认知深度;再次,纸媒记者要转变观念,以互联网、新媒体为良师益友,多加关注与钻研,在学习中获得新生,并为采访报道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做出赋予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通过暖公众之心,获得公众之信赖,乃至公众之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