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亮
关键字:多媒体;美术教学;课程整合;研究
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师生极大地丰富课堂体验的途径、提升师生沟通的效率、易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有效地突破时间的界限,把欣赏和审美问题的情境真实化、把作品展现的视觉效果最佳化、把审美判断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达到理想的高质量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美术课,尤其是欣赏课,图像的良好呈现和有效识读是成败的关键。学生审美判断素养基于有效的图像识读。多媒体资源和手段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创设贴近真实且易于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的课堂环境,并引发学生正向、高效的审美判断。
如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开国大典》体现了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中国人民共庆共和国建立的宏伟喜庆场面,使欣赏者体验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很多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对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都不很清楚。教学时,我们可以一边对学生分析此作品的艺术形式,一边放真实图像,特意播出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重地向全面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一历史宏伟场面,让学生跟着当年的人物走上天安门城楼,走入情境。接着播放董希文画家《开国大典》这一力作的图景,不断重复。这样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与画面的区别。有了对比,学生就能知道油画作品中少了两根红色的大柱子。紧接着从作品的形式入手,依次介绍作品的构思、色彩的冷暖、光线的明暗、位置的主次以及人物、景物、环境的塑造,指导学生进行欣赏,解释画家为何大胆舍去实景中的两根大柱子,这样,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就很好地统一了起来,使学生真正欣赏了艺术,也让学生在欣赏此画时学习了革命历史(当然,学习了解革命历史并不是这堂课所刻意追求的)。运用现代多媒体轻松自然地先讲授基础知识,后培养学生创作力,从而达到了新课程的要求。
形象化的审美判断能使学生把平日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作品评论中来。通过欣赏课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创造想像和再造想像涌现了——给你一颗露珠,让你想像黎明的清新;给你一组五星,让你想像祖国、黄河、长城。在教学中的审美效应,可引导形象思维形成判断力,发展成创造表现力。在欣赏《伏尔加纤夫》这一作品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图象、声音和一系列风景人物画,学生可欣赏感受到自然空间的远近及丰富的色彩。这时可问学生:画面的色调给你怎样的感受?把油画换成水彩画来表现这个主题好不好?画中的11 个人物还可以作别的安排吗?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在纸上做一些构图与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线索,使学生发现作品的价值,使感受力弱的学生看到原先看不见的东西,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判。在欣赏黄宾虹大师的山水画《大鹏湾外望》时,可以先放一系列祖国风光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同时穿插一些海与船的风景画面。又如在欣赏《大鹏湾外望》时,教师可用语言讲述:在宽阔的海面中,两只小船正扬着帆驶进海湾,海风把船帆和岸上的树吹得哗哗响,像在同声唱着一首欢乐的歌曲,一首欢庆小船返航的歌曲。艺术家用豪迈、潇洒、简练的大写意笔法,来抒发他对游子回到祖国怀抱的激动心情。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美术欣赏课上,我们也要把培养学科素养和开展德育两者巧妙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得到审美的教育。
利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如欣赏雕塑作品《艰苦岁月》时,可先放一段长征途中的图像画面,让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在上此课时,从雕塑的艺术特色及美术语言入手,联系作品题材与内容,启发学生注意雕塑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作者选取了长征中两个红军,在行军休息时小红军听老红军战士吹笛子的情景,充分发挥雕塑刻画人物的长处,塑造了生动可视的形象,从小红军的表情、神态,显示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有效地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这说明美术教育中的德育,不能脱离美术而说教。再如《我爱国旗》这幅作品,先用图像放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世界冠军升国旗的仪式,紧接着可放学校升国旗的仪式,根据课本的教学目的要求作必要的介绍,解说国旗设计特点,让学生知道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崛起是经过长期艰苦斗争而得来的。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开拓更为宽广的美术欣赏教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