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葛洪“知命者不忧”思想及其仕隐观
——以《抱朴子·任命卷》为例

2020-11-17 13:55狄心悦
鸭绿江 2020年18期
关键词:葛洪思想

狄心悦

一、葛洪所处时代背景、生平及其思想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县 (今属江苏省) 人,晋代著名学者。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 年),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享年六十一。[1]

葛洪身处的东晋时期,统治者昏庸无道,吏治衰败,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为了躲避灾祸,隐逸山林,不问世事。同时,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儒家经学延续到魏晋时期,逐步丧失调节社会的功能,儒家纲纪伦常在失去社会规制作用的同时,也让一部分饱读诗书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失望情绪,转而把治学的旨趣投向了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从“越名教而任自然”[2]“名教出于自然”[3]到“名教即是自然”[4]的玄学探索和实践路径。葛洪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由儒入道、出入儒道之间的文人士大夫。

作为东晋仕族阶层,葛洪的思想受其家学影响很深,其祖父葛系、父亲葛悌都有博学的特点,据《抱朴子外篇•自叙》载:“洪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艺之高,一时莫伦。有经国之才,仕吴,历宰海盐、临安、山阴三县。入为吏部待郎,御史中丞,庐陵太守,吏部尚书……洪父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方册所载,罔不穷览”,[5]他十六岁以后遍览《孝经》《论语》《诗》《易》等经典近万卷,[6]又涉猎河洛图纬、星书及算术、九宫等方术类书籍,博览《别录》《艺文志》等典册万三千余卷,[7]且一生著述颇丰。《晋书·葛洪传》评价说:“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颐,析理入微。”

《抱朴子》是葛洪的代表作,分为内外两篇,“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8]《外篇》五十卷主要论及儒家纲常、刑名礼法,《内篇》二十卷论及养生之道。与葛洪在《外篇》中表现出积极入世与待时隐逸的两种不同愿望,他在《内篇》里记载着寻求长生成仙的生命意识与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对仕隐问题,葛洪在《外篇》中有比较多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任命》、《嘉遁》、《逸民》、《安贫》、《重言》等篇章中。《任命卷》又是其中的典型篇章,葛洪在此文中借助居泠先生和翼亮大夫二人的对话,凸显了兼济天下的出仕思想与闲云野鹤的隐居志趣之间的冲突,提出了“知命者不忧”的观点以及调和“入世”与“出世”矛盾的哲学主张。

二、《抱朴子·任命卷》关于仕隐问题的讨论

早期的隐逸思想见于先秦殷周时期,“箕子明夷”“首阳采薇”“渭河垂钓”等典故记载的是箕子、微子、姜尚、伯夷、叔齐等著名隐士的事迹,要么因帝王无道、惧祸而隐,要么因怀才不遇,隐以待时,要么因前朝灭亡,为义而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天下礼崩乐坏,诸侯纷争,隐士大量出现,“函谷出关”“浮海出齐”“义不帝秦”等典故传颂着老子、范蠡、鲁仲连等大智者、大谋士、大义士洞察世事、功成身退的传奇。从两汉到魏晋时期,虽然前期政治上长期大一统,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期间的王莽之乱、宦官专权、三国割据、战争频繁造成的灾祸动荡,促使很多人士选择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9]的隐居生活。因此,东晋时代之前的隐士历史及其思想成为葛洪的仕隐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前提。

《抱朴子·任命卷》通过翼亮大夫和居泠先生二人的对话,表达了出仕做官与隐退山林两种志趣之前的冲突。文中居泠先生是隐士的代表,他才智过人,饱读古籍却在山林之间过着贫困的生活。作为仕宦之人代表的翼亮先生,对此表示不以为然,劝说他积极入世为官造福百姓,以建功立业摆脱困苦的生活状态。文中二人由于观念和立场的不同产生了几次冲突。

首先,冲突点在于如何对待自己的才华?“于是翼亮大夫候而难之曰:余闻渊蟠起则玄云赴,道化雨沾则逸才奋。故康衢有角歌之音,鼎俎发凌风之迹。沽之则收不赀之贾,踊之则超在天之举”[10]“故寻仞之途甚近而弗往者,虽追风之脚不能到也;楹棁之下至卑而不动者,虽鸿鶤之翅未之及也。”[11]在对话一开始,翼亮大夫举了宁戚敲击牛角以歌求仕齐桓公,伊尹以烹饪接近商汤王最终成就伟业的例子,来表达有才之人就应该建功立业,以求取功名利普施天下作为目标,并以人的赶路、禽鸟的飞升作譬喻,说明即使对于拥有高强本领的人来说,如果本人缺乏追求的意图和渴望,即使是轻易摘取的小目标也不能实现。但居泠先生对此进行了反驳,“士以自炫为不高,女以自媒为不贞。何必委洗耳之峻标,效负俎之干荣哉?”[12]“君子不诡遇以毁名”。[13]他认为,为了追求名利而炫耀才华,损害了士人高尚的品德;伊尹的行为犹如女子为自己做媒,是不高尚的,而许由拒绝出仕到颖水边洗耳朵的行为值得效仿。两种意见的不同在于,要不要为了功名而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值不值得牺牲尊严去换取荣华富贵。

第二个冲突点在于“穷与达”“隐与仕”之间,是否有等级之差?对于居泠先生甘于山野的生活,翼亮大夫反问道“柏成一介之夫,辨薇可足多慕乎?”[14]“六龙促轨于大浑,华颠倏忽而告暮,古人所以映顺流而顾叹,眄过隙而兴悲矣。”[15]他认为,达必优于穷,仕必强于隐,伯夷靠采摘野菜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称赞和羡慕的,一介普通人的人生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生命。对此,居泠先生给出的回答“且夫洪陶范物,大象流形,躁静异尚,翔沈舛情。金宝其重,羽矜其轻”“各附攸好,安肯改营?”[16]他认为万物皆有所好,没有贵贱之分,不必为穷达而困惑,隐与仕则全看个人喜好。一个人的志趣、性格、才能是他的本质,就像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着它就是它,是同其他事物不同的。居泠先生进一步提出,“其静也,则为逸民之宗;其动也,则为元凯之表。或运思于立言,或铭勋乎国器。殊途同归,其致一焉。[17]”即退隐与出仕是一静一动,立言或立功,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不存在高低的区别。两者的本质差别在于,翼亮大夫对于退隐山林采取了贬低的态度,而居泠先生则认为隐逸生活自有其乐趣,甚至比富贵生活更有意义。那么乐趣何在?

第三个冲突点就是隐居生活到底是苦是乐,意义和价值如何?翼亮大夫惋惜道“先生资命世之逸量,含英伟以邈俗……徒忘寤于翰林,锐意以穷神”“躬困屡空之俭,神劳坚高之间,譬若埋尺璧于重壤之下,封文锦于沓匮之中,终无交易之富,孰赏堙翳之珍哉?”[18]他认为,士人像居泠先生这样具备非凡本领的人,不能跻身于治国安邦的朝臣行列,却困厄于贫穷之中,心神在艰深的学问里劳顿,就像把玉璧埋在深深的土壤里,最终也不能与人交换而致富,又有谁能赏识您隐藏着的珍宝呢?对此,居泠先生认为,“士能为可贵之行,而不能使俗必贵之也;能为可用之才,而不能使世必用之也”[19]“若席上之珍不积,环堵之操不粹者,予之罪也。知之者希,名位不臻,以玉为石,谓凤曰鷃者,非余罪也。夫汲汲于见知,悒悒于否滞者,裳民之情也”[20]。他认为,士人的目标和责任是积累才学、纯粹节操,成为有用的人才。如果世人把美玉当作石头,把凤凰当作鹦雀,那不是士人的罪过。如果急切地想被人了解,对运气不佳郁郁不乐,这是普通百姓的情感。显然,居泠先生认为士人如何评价自己应该有内在标准,而不是屈从于社会流俗的外在压力。

他进一步提出,“夫其穷也,则有虞婆娑而陶钓,尚父见逐于愚妪,范生来辱于溺篑,弘式匿奇于耕牧”[21]“被褐,茹草,垂纶,罝兔,则心欢意得,如将终身,服冕乘轺,兼朱重紫,则若固有之。常如布衣,此至人之用怀也。”[22]可见,隐居生活中即使是那种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受戏弄的状态下,也能够像古代圣贤那样闲散而快乐地制陶垂钓,过躬耕牧歌的田园生活,身披褐衣,口嚼粗食,张网捕兔,也会心情愉快,怡然自得,这种沉浸于内在的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的乐趣显然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三、“知命者不忧”意蕴内涵的阐发

如前所述,葛洪的思想在《抱朴子·任命卷》中借翼亮大夫、居泠先生二人的对话逐次展开,他没有简单地否定儒家,但提出了隐逸者不必为了功名而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隐与仕之间“殊途同归,其致一焉”的无等差、隐居生活的价值有士人内在的判断标准等观点,从不同视角褒扬隐士的高洁,拒斥那种视获取“服冕乘轺,兼朱重紫”的功名富贵为唯一价值的人生进路,同时彰显了“婆娑而陶钓”“被褐茹草垂纶罝兔”的内在意趣和情怀。作为儒道兼宗的学者,葛洪的思想实质,是通过彰显道家思想的生命意识,反对世俗的以儒家入仕为单一标准的片面价值取向,从而奠定了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由驰骋的人生境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抱朴子·任命卷》中,由于属于《外篇》以论述儒家为主,且全文是与儒者的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的对话,葛洪有关道家的核心思想仍然是若隐若现地潜藏在文中,哲学范式的讨论并没有完全地展开。但该核心思想在篇章中已经明确地提出,即“知命者不忧”。篇末提到“夫汲汲于见知,悒悒于否滞者,裳民之情也;浩然而养气,淡尔而靡欲者,无闷之志也。时至道行,器大者不悦;天地之间,知命者不忧”,[23]居泠先生告诫道,要以宽广坦荡的态度培养正气,淡泊而无个人欲望,这是没有苦闷者的思想境界。时运到来且正道得以行世,才能大的人也不会高兴;身处天地之间,了解命运的人是没有忧虑的。

文中“知命”的主题一直贯穿于居泠先生的言辞之中,而且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性。笔者认为,“知命者不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时达变之中的“知命者识忧”、 淡泊物欲之后的“知命者免忧”、审美关照之下的“知命者忘忧”、天地精神之间的“知命者无忧”等多个层次的意蕴内涵。

一是“知命者识忧”。葛洪提出天道玄冥,福祸相倚、运程起伏的观点。居泠先生在回复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居泠先生应曰:盖闻灵机冥缅,混芒眇昧,祸福交错乎倚伏之间,兴亡缠绵乎盈虚之会”,[24]即我听说上天的意志幽暗而遥远,广大无边的宇庙深微难测,祸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兴盛与灭亡存在于盈满与虚空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士人要善于根据时运起伏转化,洞察玄机,通时达变:“运屯,则沈沦于勿用,时行,则高竦乎天庭”[25]“识机神者,瞻无兆而弗惑;暗休咎者,触强弩而不惊”[26]“识通塞者,不惨悦于否泰”。[27]这种对时运的洞察和把握,也昭示了葛洪并不反对儒家出仕为官的主张,只是他更强调掌握合适的时机以及条件——个人时运通达,且君王有道则辅佐之;个人时运蹇塞则潜藏名山,或君王失道则离之而去;除了对时运的判断,还包括对士人对自己能力的自我审视,是有利于潜心修行、著书立说,还是长袖善舞、经邦济世,都能明察于胸。

二是“知命者免忧”。葛洪提出君子合理节制欲望、蓄养德行的告诫:“乐成者不能免理致之败”[28]“嚼香饵者,快嗜欲而赴死;味虚淡者,含天和而趋生”。[29]他认为,咀嚼香饵的,快意于一时的口欲而走向死亡;体味清虚寡淡的,腹含自然和顺之气而永葆生存;在《抱朴子外篇》其他篇章中,葛洪还表示,“徇身者,不以名汨和;修生者,不以物累己”[30],“是以身名并全者甚稀”[31],“不役志于禄利,故害辱不能加也;不躇跱于险途,故倾坠不能为患也。”[32]在乱世中,身名两全之人罕有,对于名利无节制的追逐索取,很容易让人置身险境,士人不应因名利等外物而损害自己的生命。与追名逐利相对,葛洪提出君子要增强本领才干,蓄养德行:“盖君子藏器以有待也,稸德以有为也,非其时不见也,非其君不事也,穷达任所值,出处无所系。”[33]

三是“知命者忘忧”。葛洪提到:“且夫洪陶范物,大象流形,躁静异尚,翔沈舛情”,[34]应该尊重天命推动自然造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平等对待;同时,对万物品类,应该抛弃功利心态,怀有赏析品鉴之旨趣,效法虞舜“婆娑而陶钓”“被褐,茹草,垂纶,罝兔,则心欢意得,如将终身……常如布衣,此至人之用怀也。”[35]魏晋是一个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林泉雅趣,流觞曲水,吟诗作赋,风度翩翩,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36]晋人中的隐逸之士不必遵循名教所规训和所指引的庙堂方向,而是源于真挚的内心做出自然选择——他们大多已经在审美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了,对自我、对他者、对自然的欣赏和眷恋似乎远超对世俗事物的兴趣。

四是“知命者无忧”。葛洪提倡“浩然而养气,淡尔而靡欲者,无闷之志也。时至道行,器大者不悦。”[37]包括葛洪在内的魏晋名士,特别崇尚“无”,魏晋名士谈玄析理,在体无中遗其形骸,不断超越有限的自我限制,在精神上达到现实中难以超越的生命境界。在这一至高境界中,身与心才会一片虚静,并向宇宙万物无限敞开,带来内在情感与外在情境融通合一。形神无隔无阂,生命无挂无碍,生死无忧无惧,达到澄澈、空旷、悠远、自由的“无”之精神境界。

由此可见,在《抱朴子·任命卷》中,知命的主题内涵包括洞察天命祸福相倚、掌握时运否泰的变化、自我的觉醒与赏析以及尊重万物的多样性、走向超越而形神合一的天地精神。

四、葛洪思想的时代影响及现实意义

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葛洪作为晋代儒道兼宗的一代学者,论著甚丰,尽管《抱朴子·任命卷》只是外篇中的一篇,难以概括全貌,但管中窥豹,仍可以探触到思想体系的广博精微。魏晋玄学儒道从交锋到融合,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而《抱朴子·任命卷》中体现的对两种思想和立场的深刻把握、包容接纳以及有所取侧重的批判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而以《抱朴子·任命卷》为代表的著作中,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各自扬弃,即针对儒家在现实运用中产生的世俗化功利化倾向进行尖锐批判,同时对儒家道德教化的大力弘扬,纯化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儒家思想的活力。从道家思想角度而言,学习和接纳儒家关注现实的优点,也为道家摆脱曲高和寡、玄谈无际的不足,从而走向社会大众提供了基础,出仕与隐逸不再截然对立,而是调和互补,在出入之间驰骋自如。儒家和道家融合给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向着超越低层次、健康高尚发展提供了理论的资源、实践的参照:

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对中国哲学的总结中,将中国儒道哲学视域下的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存在和作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的天人合一之“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8]所在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生冯友兰先生的这种划分,与葛洪在《抱朴子·任命卷》中表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立场是十分一致的。

其次,对于现实意义而言,人的塑造和人觉悟的提升依然有待加强。葛洪所处时代是一个人的觉醒时代,是个体彰显生命意识的时代。两汉长期的儒家经学官方思想的统治,客观上造成了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钳制和禁锢,葛洪以及同时代坚持儒道融合的智者们,反抗僵化的礼教,高扬起人的旗帜,拒斥庸俗功利主义,提倡审美关照,唤醒人的意识,极大影响了后来的文学艺术、医药健康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魏晋时期的“思想启蒙”只是给人们增加了艺术的灵性和自然体验,并没有走向现代意义上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封建统治继续在中国延续,直到新文化运动给中国人带来“科学”“民主”以及真正的思想启蒙,中国才开始并加快现代化进程。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在继续扩大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进一步深化和优化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启的思想现代化进程。

最后,身处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面临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时代机遇,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正如《抱朴子·任命卷》篇末所告诫:“若席上之珍不积,环堵之操不粹者,予之罪也。”[39]只有通过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迎接困难挑战,磨炼心智,增强毅力,才能成长为国家栋梁。对此,我们要注意防止唯心主义哲学引起的人生意义虚无倾向,应该说历史上的儒道融合推动了中国思想体系的发展和升华,但其中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倾向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物质丰裕的今天,在一些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之中,存在着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了解不够深刻不够透彻、理论武装偏于薄弱、判断应对能力不足的情况,要注意防止网络上、自媒体上、文艺作品中一些提倡个人无条件解放、放任自由、颓废堕落以及煽动性、情绪化、极端化的有害内容的侵袭,确保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同时,要旗帜鲜明的坚决反对和深入揭批历史虚无主义,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阵地的主导权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注释:

[1]胡兵著:《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医名家的医德思想》,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年版,第88页。参照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末附注。

[2]冯友兰:《冯友兰文集》第11 卷,《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 册 修订版,2017 年版,第54页。

[3]梁劲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等级思想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03页。

[4]梁劲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等级思想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05页。

[5](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下),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952页。

[6](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下),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960页。

[7](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下),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963页。

[8](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全译》,顾久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5页。

[9](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注:《古文观止》,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3页。

[10](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上),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91页。

[11]同上,第391页。

[12]同上,第398页。

[13]同上,第398页。

[14]同上,第394页。

[15]同上,第392页。

[16]同上,第397页。

[17]同上,第400页。

[18](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上),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93页。

[19]同上,第401页。

[20]同上,第402页。

[21]同上,第399页。

[22]同上,第401页。

[23](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上),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02页。

[24]同上,第396页。

[25]同上,第398页。

[26]同上,第397页。

[27]同上,第396页。

[28]同上,第396页。

[29]同上,第397页。

[30]第314页。

[31]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中华书局,1991 年,第42页。

[32]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中华书局,1991 年,第23页。

[33](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上),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00页。

[34]同上,第397页。

[36]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15页。

[37](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上),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02页。

[38]李中华:《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年版,第336页。

[39](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全译》(上),庞月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02页。

猜你喜欢
葛洪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THE 1,500 YEAR WAR
葛洪扶南之行再考
葛洪环境美学思想研究
葛洪《肘后备急方》诊治卒死类急症经验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