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六个关注点

2020-11-17 06:22张占仓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8期
关键词:制造业疫情发展

张占仓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我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当前全球疫情蔓延态势及经济表现,预计今年全球经济下降3%,中国增长1.2%。这预示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格局将出现重大调整[1],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2]。因此,我们需重新思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要点,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促进经济稳定向好发展。

守牢基点——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

1.粮食安全是为政之要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大范围蔓延,很多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一些国际机构担心如果疫情拖延时间较长或将引发全球粮食危机。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食品供给保障程度比较高,因此在今年1-2月,疫情暴发初期我国并没有出现食品类商品被抢购的局面。这充分地说明稳农业、稳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是国家安定、人心稳定、市场平定和预期可定的重中之重。人多地少是我国最为突出的基本国情。正是因为这一个特殊原因,确保粮食安全在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全球人均耕地0.37公顷,而我国只有0.1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非凡,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农业发展问题主要是粮食生产问题,粮食生产与供给稳住了,农业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2.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对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在人均耕地资源较少的特殊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等措施保障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粮食总产量为45264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55.9公斤;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增至66384万吨,人均474.2公斤,分别比2001年增长46.7%和33.2%。当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稳定居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安全线以上,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达95%以上,库存充足,部分粮食进出口主要是消费品种调节的需要。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表明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我国顺利解决了人多地少国家的吃饭问题,并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

3.保护耕地任务艰巨

今年2月25日,在抗疫最紧迫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进一步强调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从长远发展看,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加之人口总量仍然在进一步增长,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我国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聚焦热点——高质量发展与GDP增长速度协同

1.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进行适合我国实际的大胆创新与探索。面对高质量发展新需求,我们在努力借鉴与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的同时,需要调动和集中更多社会资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别是要加大研发投入,让R&D(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重达到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2.6%以上水平,改变近两年徘徊在2.19%的状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同时,把握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快、全国已经进入人才红利期的历史机遇,调动各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社会树立鼓励创新发展导向,尤其要重视青年创新人才的创新主力军建设,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普及应用。启动更多重大创新工程,在涉及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形成更多的创新支撑,在国际科技创新舞台上拥有越来越多的技术领先优势,全面增强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2.保持GDP增速在合理区间运行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同时,要统筹兼顾GDP增长速度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创造了发展中国家GDP持续高速度增长的奇迹,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2019年,我国GDP为14.4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稳居第一位。统筹考虑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并结合在全球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性任务,笔者分析认为,近期在努力做好“六稳”工作、确保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未来我国GDP增长速度预定年均增长6.0%左右较为可行(今年受疫情影响,GDP增速约为3.5%,属于特殊情况)。因为只有保持国民经济能够稳定、较快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

突出重点——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发展

1.制造业新的历史定位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制造业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所系”,这说明制造业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的一种新的历史定位。因此,要突出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重点,通过自主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智慧制造,持续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量大逐步转向质强,为顺利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越来越坚实的经济基础。

2.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不断巩固、不断加强、不断注入新动能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只有基础稳固,才能够大有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必须把发展的主动权时刻紧握手中,在巩固制造业基础地位上持续下硬功夫,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制造业格局重组的历史机遇,努力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的历史性跨越。通过科技创新与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积累新能量、培育新支点、打造新优势、攀上新高度。加强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发展先进制造,适应以5G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新需要,以实力雄厚的先进制造业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生产领域创造更多我国领先的产品,更要在实验室、医院和安全监控等领域形成中国创新的新一代产品,为人类高科技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3.打造制造业新的支撑点

当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和最大的制造业规模,但是离制造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如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和检测机构等使用的大量高端装备大多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经济体进口,而且从技术代际更迭来看,这一代高端装备已经被大量事实证明其科学性、先进性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重大疾病诊断方面的技术缺陷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应担当起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智慧制造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特别大、具有方方面面人才的集成优势,把先进制造业搞上去,研发更多升级换代的高端装备,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与实体经济的整体实力,构筑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优势,在科技创新方面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破解难点——生态保护与恢复

1.认清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根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状态直接影响当代文明的兴衰演替,人类与生态是命运共同体。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多重压力叠加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已经进入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攻坚期,更是有决心、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打赢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破解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难点,一点一滴地改善生态环境,让生态质量日益好转。

2.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按照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系统性特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类要素、山上与山下、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以及一个流域上、中、下游的协同关系,科学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展分类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大绿色要素影响,提升生态系统自身的循环能力,维护生态系统运行的平衡性。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推动大江大河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修复,持续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稳妥有序地扩大湖泊、湿地等保护面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确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祖国大地拥有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

3.普及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实践应用领域,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清洁生产产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绿色化有效循环链接。另一方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普及,增强全社会绿色意识、生态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加快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河美愿景的步伐。有序组织开展全民绿色消费行动,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和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促进全社会逐步实现绿色、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新风尚。

4.加快依法治污步伐

目前,针对我国处在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期的现实情况,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吸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蔓延的教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加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完成生物安全立法,真正把生态文明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创造提供稳定的法制环境支撑。

医治痛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1.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亟待加强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发挥社会主义体制优势,众志成城,初步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并且正在驰援全球抗疫,为很多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痛定思痛,在此次“战疫”过程中也暴露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如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端医院等科教和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也出现了暂时性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困难局面,因此,亟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2.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防护管理体系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明显不足,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抓紧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和建体系,系统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防护管理体系。同时,要居安思危,考虑更加长远与更加复杂情况的需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覆盖全国的传染病医疗机构和服务体系,储备足够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培训足够的公共卫生应急专业人员队伍,做足做好应对更加复杂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

3.重新思考公共医疗机构的改革方向

近年来,由于医疗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过分强调其市场属性,大大限制了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院数量从1978年的9293家增长到2018年的33009家,扩大3.6倍,同期GDP增长244.7倍[3]。二者增幅落差明显,表明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投资明显不足,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运行严重不同步。因此,亟需尽快建立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尊严,特别是公共医疗机构要突出其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淡化其市场属性,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

强化亮点——数字经济发展

1.抗疫中数字经济大显身手

一是云服务技术加速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办公快速普及,远程办公用户增长数倍。云学习快速扩展到数以亿计的大中小学生。云购物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9%的情况下,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比2019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显示出新消费模式的强大动力。云娱乐快速发展,成为年轻人娱乐的重要方式。云服务的普及,使服务绿色化浪潮席卷全国。二是大数据向基层渗透。在抗疫过程中,利用大数据追踪人群接触史、摸排相关人员、为公众提供服务、引导舆情以及进行社区管理等,促使大数据应用深入普通百姓生活。三是人工智能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消毒智能机器人、5G测温巡查机器人、无人消毒车、无人配送车以及无人零售商店等各种人工智能产品进入防疫一线,直接影响百姓生活。这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数字经济迎来全面发展的特殊机遇。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全国GDP出现了1992年开始实行按季度核算GDP以来第一次的负增长,但我国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却出现逆势增长13.2%的超常业绩。同时,因为居家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引致线下企业积极开拓线上销售业务,互联网销售逆势增长。1-3月份,全国居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次数同比增长21.2%。手机下单、线下无接触收货成为人们的消费新习惯,“网红带货”等社交电商的兴起也为新消费模式注入了新动能。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成为很多地方新的发展思路。

2.乘势加快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步伐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迫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经济社会管理工作之中,加快了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也改变了全社会的观念。面对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的新趋势,我们要加快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步伐,特别是在党政机关日常管理、社会基层精细化管理、重大社会活动运行、线上线下销售、学校管理与教学以及人员之间的日常联系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大有可为,商机无限,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猜你喜欢
制造业疫情发展
战疫情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