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振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院]
郝景芳是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得益于对包括科幻在内,各种创作形式的娴熟运用,她成为少数在当下已然突破较为狭窄的“科幻圈”,以多种身份和形象获得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在创作中,她能够较好地结合自身细腻的情感体验、广泛的阅读经验以及坚实的知识结构,这些特征使得她的作品总是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与此同时,更令人瞩目的是她鲜明的现实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她的虚构文本当中,而且也在她创作之外的更多社会活动中得到表现。本辑中的四篇文章,正是对郝景芳近年来作品的全面展现。
王侃瑜的《道家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的中国应用》给出了一个理解和批评郝景芳创作的坐标轴。郝景芳的女性身份、对科幻这一“边缘”文类的创作实践,以及其中对社会政治形态、不同文化脉络的呈现,都具有较大的开掘空间。该文以厄休拉·勒奎恩的《一无所有》这一堪称世界科幻名著的作品作为郝景芳创作的对照,实际上是在尝试唤起当代作品背后的文学文化背景。这对于当下方兴未艾,但实际上还整体缺乏有效理论系统和批判机制的中国科幻批评,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参考。刘媛的《科幻文学的女性书写——评郝景芳创作》同样尝试将郝景芳的一系列作品放置在更为坚实的文学话语当中。文中对郝景芳创作逻辑的女性特征、笔下人物群像的整体展现、细腻行文的深入分析,都入木三分。郭伟《折叠的城市与更远的地方——郝景芳科幻小说中的经济忧思》则敏锐地捕捉到了作者学科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文章以《北京折叠》与《去远方》两篇作品为例,全面展现了郝景芳创作中对经济议题的多维探讨。特别是其中对科幻作为思想实验空间这一功能的讨论,深刻地凸显郝景芳科幻创作的独特品格。姜佑怡的《幻想之下,现实未满——论郝景芳与科幻现实主义》较为难得地给出了来自科幻文类内部的话语脉络。文中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中国科幻作家在其作品中对现实的多种处理方式,以此提供了借以关照郝景芳创作的有效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作者实际上是通过郝景芳展现了中国科幻整体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
近年来的国内科幻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其标志一方面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潜沉到了当下热点背后,尝试发掘得以理解一系列作品和文化现象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的观察视野也正在得到进一步拓展,不再为少数知名作者、作品所限制。或许正是因为国内科幻创作和学术的同步成长,我们能够真正触摸到当下这个科技时代的强烈脉搏,真正去理解和书写我们身处其中而又难以捉摸的永恒焦虑。对此,我们抱有真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