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关渤海国的历史文献

2020-11-17 07:27王林晏
黑龙江史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渤海史料

王林晏

(海东青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黑龙江 牡丹江 153000)

研读历史文献是学习渤海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步骤,其中《二十四史》是研究渤海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二十四史》中涉及渤海史的有七部,即《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

《旧唐书》

五代后晋时官修史书,初称《唐书》,署后晋刘昫等修撰。《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 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到后晋开运二年(945 年)完成。主要修撰者为张昭远和贾纬,因为书成时刘昫为后晋时的宰相,按当时的规定,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共200 卷,包括本纪20 卷,志30 卷,列传150 卷。《旧唐书》修撰时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4 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200 卷的大书。但是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且时局动荡,搜集史料不易,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显得粗糙。其中有关渤海历史的资料,虽略具始末,但多有疏漏。

《新唐书》

因宋仁宗不满意《旧唐书》,诏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225 卷,包括本纪10 卷,志50 卷,表15 卷,列传150 卷。宋仁宗时全国统一,文化发达,唐代史料多有新的发现。欧阳修等以《旧唐书》为基础,删其芜词,补其不备,撰成新书。但因新旧《唐书》各有所长,所以新书出而旧书不废。

二史成书时间相距较远,所记都是渤海在有唐一代的史事。但详略不一,各具特色。总的看,《旧唐书》记渤海史事,时间记得也具体,但是对渤海王世系漏载很多。《新唐书》对渤海立国前一段史事叙述较乱,其他方面也有不足,但《新唐书》渤海传吸收了张建章《渤海记》的内容,大量增加了有关渤海的地方建制、行政区划、官员设置、物产分布和社会风俗等情况,包括了渤海史的方方面面,比《旧唐书》传文内容丰富。

《旧五代史》

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澹、李昉等同修。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为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 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 年北宋王朝建立的53 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10 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本书有简略的《渤海传》。

《新五代史》

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 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 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18 年间编成此书。欧阳修晚年完成这部史书以后,藏在自家,在他死后,才由家属上呈宋朝皇帝,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崇儒复古是欧阳修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并补入新见的史料。但因为刻意仿效《春秋》笔法,长于文辞而疏于考证,所叙史实有不少问题,故不能取代《旧五代史》。

本书和《旧五代史》的《渤海传》都很简略,但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有的地方胜于《新唐书》所记。

《宋史》

元代脱脱等30 多人同修。《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 卷,志162 卷,表32 卷,列传255 卷,共计496 卷,约500 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宋史》撰修于元末,匆匆急就,所以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但由于《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而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宋史》就成为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完整、最有系统的一部史书了。

这部史书的《渤海传》主要记北宋时期渤海遗民的活动。

《辽史》

元代脱脱等撰。全书116 卷,包括本纪30 卷,志32 卷,表8 卷,列传45 卷,国语解1 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200 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这部史书没专设渤海传,也无东丹国传,但大量有关渤海史事的记载散见于各章节,是研究渤海历史的重要史籍。

《金史》

元代脱脱等撰。全书135 卷,其中本纪19 卷,志39 卷,表4 卷,列传73 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本书有大量涉及渤海史事的内容,是研究渤海不可忽视的史书。有些是其他史书所未备的内容。如金代渤海后裔的地位和仕金的情况等。还有一条特殊记载:金世宗曾诏禁渤海男女婚娶“必先攘窃以奔”的旧俗,这是研究渤海民俗的稀有资料。

除《二十四史》之外,我国还有许多史书记载了渤海国史事。

《唐会要》

该书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始称《新编唐会要》,后简称《唐会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全书100 卷,北宋王溥撰。王溥(922—982 年),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后周宰相,宋初罢相,迁官至太子太师。 会要体裁和《通典》的主要区别在于,《通典》是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综合叙述;会要则是有关典章制度原始资料的摘录。“会要”体裁的创始者为唐代的苏冕。唐德宗时,苏冕撰的《会要》40 卷,叙唐高祖至唐代宗九朝事迹。宣宗时崔铉等复撰《续会要》40 卷,叙唐德宗至宣宗补续至唐末。宋代的王溥从宣宗补续至唐末,合苏、崔所撰成《唐会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正月进呈。《唐会要》所记,以宣宗前的内容较丰富,因为充分利用了苏冕、崔铉等人所编会要的旧文,有的还直接引用苏冕的一些议论。《唐会要》共分514 目,另在不少条目下有“杂录”,将与该条有关联又不便另立条目的史事列入。书中所记史事有不少为两《唐书》和《通典》所无,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现在唐起居注、实录已亡佚,部分内容多靠此书保存,其尤为珍贵,可用以校勘两《唐书》。会要各卷中散记渤海史事多种,并有注解。是研究渤海的重要资料,因它不仅可用来验证正史,也有一些正史失记的重要史料。但会要中有些问题,如误记、前后史事混乱等,读时要注意。

《五代会要》

该书是汇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典章制度及其损益沿革的史书,30 卷(一作50卷),北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共设279 目,除个别目、次略有调整外,体例一遵《唐会要》。每目内,先按朝代更迭,再依年代顺序编排史料,甚便检索。成书于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一说乾德元年(963 年),是关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此后诸史于五代典章的叙述均甚简略,如《新五代史》只有“司天”、“职方”二考;《旧五代史》今仅存辑本,资料不全。这五十多年的典章,赖《五代会要》得以流传,可补诸史遗阙。王溥仕于五代,后周时居相位,谙熟五代典章文物,编撰此书时又大量摘引五代诸朝实录中的诏令、奏议,故史料较后出的新旧《五代史》翔实。会要各卷中散记渤海史事多种,并有注解。是研究渤海的重要资料。

《宋会要辑稿》

该书自唐代首创“会要”体裁,王溥撰二部会要后,宋朝设立了会要所,编修会要书10 次,成书2441 卷,但未刊行。宋亡,几经战乱和周折,书稿散佚大半。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宋会要辑稿》,全书366 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 门。内容丰富,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后来为北京图书馆购得时,文稿已不足原书的四分之一。《宋会要辑稿》各卷中散记渤海史事多种,并有注解。也是研究渤海国的重要资料。

《通典》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作者杜佑,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病逝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 年)。

《通典》全书200 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每一门目之中,杜佑又细分子目,每事以类相从。全书编排整齐有序,条理井然,眉目清楚,很便于读者阅读、查考。《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多以夹注的形式补入。它基本包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它的《食货典》12 卷,叙述历代的土地、财政制度。对历代土地形态的变迁,租税的轻重,户口的盛衰,货币的变革,盐铁的管理,杂税的兴起等等情况都作了详尽的考察。《职官典》22 卷,叙述历代官制的沿革变化。把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官,从员额到官阶的情况,也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兵刑典》23 卷,叙述兵略、兵法和历代的刑法制度。它把唐以前所有战争的胜负经验,兵法上的原理原则,统一归纳起来,各标以适当的题目,成了一部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边防典》16 卷,叙述历代的边防与四境各族政权的情况,交代了丰富的民族地区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为民族史和国防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通典》中《礼典》有100卷,占了全书卷数的一半。它详记了古代礼制情况,材料丰富。《通典》为人们研究、了解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材料,为封建政权建设提供了一部翔实可靠的参考书。因成书较早,对刚建国不久的渤海史作传,虽记事较少,但其准确性不可怀疑,极为重要。

《边州入四夷道里记》

该书撰写者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里,历官汾州刺史、鸿胪卿、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拜相。他酷爱地理学,对关中、山南等道均有亲身了解。在鸿胪卿任上,他利用职务之便,从少数民族、外国使者及唐朝返国使臣口中搜集各地、各族及各国的山川地势等情况,撰写了不少地理学著作,绘制了一些地图。他的《边州入四夷道里记》已亡佚,《新唐书·地理志》抄录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此书从不同角度涉及了渤海国史事,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或参考。

《文献通考》

该书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与,号行州,江西乐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 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 年)。《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 门,348 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 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 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书中有一些渤海记事,有些为正史所缺,有些可验正史。

《续文献通考》

该书是《文献通考》的续编,明代王圻撰。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进士,官至御史、陕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作者收集史乘和各家文集、往牒及奏疏等,据事节录,于万历十四年(1586 年)编次成书,共254卷。所记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又兼取《通志》之长,收及人物。全书分30 考,较《文献通考》增出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6 考,各考之下分卷标目,但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4 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明代以前部分,多取材于宋、辽、金、元四史;明代部分辑录史料甚多,不少史料为他书所不载。书中有一些渤海记事,有些为正史所缺,有些可验正史。

《续通典》

该书由清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纪昀等校订,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全书150 卷,体例仿通典,惟兵、刑分设2 门,共9 门,门下子目稍有改变。取材原则是先见取正史,再参以《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集札》《明会典》等典志。全书详细记载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明崇祯十七年的典章政制,兴亡得失,尤以明史料最详。书中有一些渤海记事,有些为正史所缺,有些可验正史。

《册府元龟》

该书是宋代王钦若、杨亿、孙奭等18 人于1005年奉真宗之命修纂,专录上古至古代君臣事迹的史书。历8 年成书,总计有1000 卷,诏题名《册府元龟》。“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题名《册府元龟》的意思就是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所录不以正史为限,兼取唐、五代各朝实录。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其中渤海记事多为渤海与中原王朝的来往情况,量多而具体可信,十分重要。

《玉海》

该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全书200 卷,南宋王应麟私撰。王应麟(1223—1296 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玉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 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4 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 种。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其他类书。该书记渤海史事不多,但也有不可忽略的史料。

《资治通鉴》

该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北宋司马光总其大成,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协修。全书294 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共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宋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其中有关于渤海国的重要资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该书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原本980 卷,今存520 卷。作者李焘(1115—1184 年),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始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北宋9 朝168 年事,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该书受到宋孝宗的高度重视,诏令依《资治通鉴》纸样及字样大小缮写,取得了与《资治通鉴》同等规格的待遇。其中有关于渤海国的重要资料。

《契丹国志》

该书是南宋人所著关于辽朝的纪传体史书,27卷,叶隆礼撰。叶隆礼号渔林,嘉兴人,生卒年不详。该书为南宋人奉敕编次,所取皆南朝所存有关北朝的资料,与元人所编《辽史》有所不同,虽不免传闻失实之辞,亦存直书不隐之论,足资参考。纪传之外,卷首附《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九主年谱》,末附《蕃将除授职名》《汉官除授职名》。又收录部分档案材料:石晋降表2、澶渊誓书2、关南誓书3(契丹致宋书、宋朝回契丹书、契丹回宋誓书)、议割地界书2。另有南、北朝馈献礼物单及宋朝劳契丹人使物件。对州县及四京本末,周邻的少数民族风俗制度,岁时仪制,都有所记载,并附有宋人入辽行程录。它是宋朝所存有关契丹的材料的总汇。其中有关于渤海的重要资料。

《大金国志》

该书是记述金代史事的纪传体史籍。40 卷,题(宋)宇文懋昭撰。全书纪26 卷,开国功臣1 卷,文学翰苑2 卷,楚国张邦昌录和齐国刘豫录各1 卷,册文等1 卷,天文、地理、制度、风俗等7 卷,许奉使行程录1 卷。书前有《经进大金国志表》,表末署“宋端平元年(1234)正月十五日,淮西归正人改授承事郎、工部架阁臣宇文懋昭上表”。据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分析,该书应是伪托宇文懋昭之名,杂采诸书,排比而成。编者当系元中叶书铺中人。在编纂体例上有冗杂失次,轻信伪书的缺陷。尽管如此,它将金太祖至哀宗共117 年金国事迹裒集汇次,保存了不少史料。所载制度、服色等或为他书所不载。可与《金史》相参考,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著作。可与《金史》相参考,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著作。《大金国志》中有些关于渤海国的重要资料。

《松漠纪闻》

该书是出使金国的见闻杂记,3 卷,宋洪皓撰。皓字光弼,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金人迫使入仕齐国刘豫,皓不从,被流放到冷山。冷山金代属上京会宁府,唐隶松漠都督府,皓故以此名书。洪皓后徙燕京(今北京),前后留金15 年。归宋後因忤秦桧,贬官英州(今广东英德),后徙袁州(今江西宜春),行至南雄州(今广东南雄)病死。该书为洪皓留金时所记见闻杂事,归宋时,曾焚毁书稿。被谴谪后,又追忆成书。因当时禁私史,故书稿秘不得传。绍兴末,其长子洪适校订为正、续两卷。乾道中,仲子洪遵又增补所遗11 事,合为3卷。该书虽是追记,因作者久留金地,均是亲自见闻。书中有关金国的政治及女真风土民情等,都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资料。此书中有些关于渤海国的重要资料。

《三朝北盟会编》

该书是宋代史学名著,全书250 卷,采编年体例。作者徐梦莘(1126—1207 年),江西清江人。29岁举进士,一生大部分时间居家著述,至光宗绍熙五年(1194 年),69 岁时才撰成《三朝北盟会编》一书。“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因此,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200 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书成之后,庆元二年(1196 年)实录院取进,作为编修《高宗实录》的参考。《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于渤海国的重要资料。

《钦定满洲源流考》

该书是清代官修满族先世及其有关东北诸民族的重要史籍,20 卷。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阿桂、于敏中、和珅等奉旨撰修,次年完成。全书分为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各门首举清朝,其次再按时代顺序自古迄清前。该书从正史以及其他近50 种典籍中选择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排比,并有详尽的考证。对研究女真历史来说,不失为一部有参考价值的专题类书性质的书籍。因该书系清统治者为炫耀其先世渊源久远、部族众多的发祥历史而作,故对清朝前期的历史有虚饰和隐瞒,对女真各部与明王朝的隶属关系力加隐晦,特别是讳言明朝统治下建州三卫史实。考证也有错误或不当处。《钦定满洲源流考》中有关于渤海国的重要资料。

《太平寰宇记》

该书是宋太宗赵灵时的地理总志,200 卷,乐史(930—1007 年)撰。该书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年),尚沿用唐朝分天下为十道的区划,记载了各地自前代至宋初的州县沿革、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交通、人物姓氏、土特产等。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200 种。由于所引诸书今多已散佚,故《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对于研究自汉迄宋,特别是唐与五代十国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此书从不同角度涉及了渤海国史事,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或参考。

《盛京通志》

该书是清陈梦雷(1650—1741 年) 编撰。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晚号松鹤老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12 月,陈梦雷回乡省亲。翌年3 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在福建遍罗名士,强授官职。陈梦雷遁入僧寺,因老父被拘,不得已入耿幕,但仍托病拒受印札。其后因受到耿党徐鸿弼诬告,致以“附逆”罪被捕,入狱论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救援,陈梦雷免死,改戍奉天(今辽宁省)尚阳堡。在奉天17 年,一面教书,一面著述,先后编撰《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盛京通志》“合东三省事并记之,然皆以盛京为主,吉林及黑龙江特从附载。”此书从不同角度涉及了渤海国史事,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或参考。

《吉林通志》

该书由清末代皇后婉容的曾祖父——曾任吉林将军的郭布罗·长顺主持编修,李桂林纂。该书始修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民国19 年重印。是清代末叶吉林省第一部官修的全省通志。它“上至格矢之通,下迄光绪中朝”,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部重要志书。此书从不同角度涉及了渤海国史事,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或参考。

《渤海国志》

该书作者唐晏(1857—1920),满族人,名震钧,字在廷,自号涉江道人。满姓为瓜尔佳氏,唐晏为其汉姓名。他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任江苏江都县知县。他博学多闻,善画墨梅及兰竹,工篆、隶。有海上嘉月尘诗。由于世居京师,习闻琐事,著有记述北京历史掌故的《天咫偶闻》10 卷,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历史文献。又著有《庚子西行纪事》《西汉三国学案》《八旗诗媛小传》《国朝书人辑略》等。晚年执教于京师大学堂。《渤海国志》著于1919 年(民国八年),全书分四卷。卷—题为“纪”,分“原始”“纪年”“后记年”三部分。“原始”介绍渤海渊源,“纪年”介绍渤海诸王,“后纪年”叙述渤海灭亡后其遗民的斗争情况。卷2 题为“志”,包括地理、职官、舆服、礼乐、词命、姓氏、风俗、物产8 类。卷3 题为“表”,列有朝贡、征战2 表。卷4 题为“传”,分同姓列传、异姓列传、孑遗列传三部分。在其后出现的《渤海国记》等,大体保持了这一体例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减和调整。本书因为是第一部渤海史专著,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主要问题是:史料搜集不全,特别是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没有引用;有些论点和论据不准确,如说渤海“祚国至三百年”,对五京十五府位置,沿用了清代错误说法。

《渤海国记》

作者黄维翰(1867—1930 年),字申甫,近代学者。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候补直隶知州,后任东三省总督练公所参议、黑龙江呼兰知府兼呼兰税局、绥化知府、龙江(今齐齐哈尔)知府兼省会警务公所总办。著有《呼兰府志》《黑水先民传》等书。其晚年作《渤海国记》,但“稿本粗具”,就于1931 年(民国二十年)去世了,后来由别人整理出版。这本书与唐晏的《渤海国志》相比,取材丰富得多,同时审校也较精细,因他取材不限于国内文献,还涉猎了日本、朝鲜一些古籍中的渤海记事。从内容上看,订正和补充了许多《渤海国志》中的问题和不足。存在的不足是,对渤海历史的一些史实认识仍比较模糊,对史实考证也有不正确的地方。

现代学者金毓黻先生的《渤海国志长编》,对研究渤海国问题有重要价值,为中外学界所推崇。另外,1949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市六顶山渤海墓群区,出土了《贞惠公主墓志并序》,1980年在吉林省和龙县龙头山出土了《贞孝公主墓志并序》。这些都是极重要的资料。

以上为涉及渤海国历史的我国历史文献。多为古代文献,也含少数近代文献,可以广泛涉猎。另外,朝鲜史书《高丽史》《高丽史节要》和日本史书《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类聚国史》《日本记略》也记载了一些渤海国史事,可作为研读参考,这里不作介绍。

目前,还没有出现一本权威的渤海国历史专著。20 世纪以来出版的一些有关渤海国历史的著作,多为侧重于某个方面的专题论述。其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还需经历史文献的检验和考古调查的支持方可定论。渤海国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仅凭几本现代学者的著述就可以解决的。欲真正了解渤海国历史,必认真研读有关历史文献,同时需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有关考古调查。

猜你喜欢
渤海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渤海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作品
史料二则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Simple analysis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rough L2 listening
渤海国文化浅析
唐代历史和文学中的“渤海”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