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澄
(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旅俄华工归国后,给哈尔滨带进《旅俄华工大同报》《华工醒世报》《社会警钟》《工人之路》《社会星》等革命报刊和大量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这些革命报刊和图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许多中国内地的革命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赴苏俄学习,探索俄国的革命经验和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大多往返于哈尔滨,使哈尔滨市成为中国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枢纽。中俄革命者途经哈尔滨时,都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和俄共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丝绸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18 年4 月1 日,邓洁民在哈尔滨市道外二十道街创办东华学校。邓洁民是天津南开学校的进步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创办东华学校后,每周末亲自向全校师生作时事演讲。在学生中建立青年会、爱国会等团体,师生间还联合组成国文学会、英文学会、体育会和新剧团等,广泛开展各种进步活动。当时的东华学校在哈尔滨有“第二个南开学校”之称,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之一。邓洁民为办好东华学校,先后从关内聘请了一些进步人士担任教师,其中多数是天津南开学校毕业生或好友。俄文教员张昭德(又名张晋),是北京俄文专修馆的进步学生,到哈尔滨后,仍与李大钊、罗章龙、张太雷等保持联系。张昭德在东华学校任教期间,经常与邓洁民共同阅读俄文版的革命报刊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然后通过周末时事演讲向全校师生传播。他还同在哈尔滨的苏俄团体和共产国际驻满洲代表建立了联系,为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赴苏俄考察、工作和学习提供方便。
1919 年和1920 年,周恩来先后两次到哈尔滨,看望他在南开学校的同学邓洁民等,共同研讨进步思想,探索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并且向东华学校师生发表演说,介绍五四运动情况。1920 年10月,瞿秋白、俞颂华和李宗武一行,途经哈尔滨赴苏考察途中,参加了由哈尔滨机务段和“三十六棚”工人组织的纪念“十月革命”三周年大会。在这里,瞿秋白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并且提到:“在哈尔滨一个半月,先得共产党的空气”(瞿秋白《饿乡纪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瞿秋白、罗章龙、李大钊先后在哈尔滨考察工人运动,调查工人状况,向工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央领导机关十分重视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开展和在东北建党的工作。1921 年末,天津五四运动著名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党员马骏来到哈尔滨,他通过授课和组织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封建和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1921 年末,中共北京地委(1921 年8 月成立,负责北方各地党的工作)派地委委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到东北大连、沈阳、哈尔滨考察工运。罗章龙回北京后,向中共北京地委提出《关于东北工人的状况和在东北建党建工会的具体意见的报告》,认为北满是东北工业中心地区之一,产业工人较多且集中,较早接受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影响,觉悟程度比较高,工人运动有一定基础,建议派人到东北进行建党工作。1923 年3 月初,中共北京地委根据罗章龙的建议,派负责北方铁路工会工作的陈为人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李震瀛,到哈尔滨进行建党、建团工作。当时《哈尔滨晨光报》反映民众呼声,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陈、李即与《哈尔滨晨光报》主办人韩铁声取得联系,进入该报社并以记者身份广泛与文化团体、知识界接触,传播革命思想,将《哈尔滨晨光报》作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思想阵地。在陈为人、李震瀛等人的努力下,《哈尔滨晨光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发行量剧增,在哈埠占居首位。同时,陈为人、李震瀛等同志还创立了“哈尔滨通讯社”,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宣传教育,为党团组织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1923 年10 月,陈为人、李震瀛、陈作霖3 人建立了中共哈尔滨组(也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这是东北地区建立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的成立标志着黑龙江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进入了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崭新阶段。11 月,陈为人、李震瀛创办了哈尔滨青年学院,吸引很多青年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参加学习,为发展、壮大党团组织创造了条件。1925 年底建立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委员会,吴丽实任书记。他们主动接近青年工人,广交朋友,并且通过办夜校向工人讲授文化知识,散发革命刊物,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 年4 月,哈尔滨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吴丽实任书记。5 月,北满地委在地委通讯站举办党团员训练班,地委书记吴丽实每周讲课两次。讲课内容,一是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工人政党》小册子,讲阶级与阶级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等;二是根据《无产阶级政党是怎样建成的》小册子,讲党的性质、党的纲领、党的章程等。
吴丽实特别重视宣传工作,在哈尔滨创办了第一份由中共地下组织控制的报纸《东北早报》,该报经常刊登一些宣传民主思想和反帝反封建文章。1925 年底,因反动当局阻挠,《东北早报》被迫停刊。1926 年春,吴丽实委托穆绍武(又名穆景周)出面申请创办《哈尔滨日报》,经地方当局批准立案,于6 月8 日创刊,社址在道外升平二道街神州大戏院楼上,每周6 刊,期发1200 份。报社的人员有,社长穆绍武,营业部主任李兴仁,总编辑杨伟坚,编辑杜继增、陆秋人(又名陆庾),副刊编辑王栖真、卜雪蕉,会计兼发行纪幼柏(又名纪绵章)等,除穆绍武、李兴仁之外都是中共党员或青年团员,《哈尔滨日报》实际上成为了地委的机关报。《哈尔滨日报》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宣传,刊登了许多揭露帝国主义反动本质和侵华罪行的长篇文章,特别是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侵略罪行的文章,如《日本在南满的文化侵略》《日本之经济侵略与移民政策》等。反封建军阀的《反文化侵略与国民革命》一文写道:民国以来,军阀“每日每月每年,皆从事于权利之争,虽丧民亦不顾,今日借债押矿山,明日借债押铁路,弄得国事日非,民生凋敝”。在《我们如何庆祝十五年的双十节》一文中说:“中华民国挂了十五年的空招牌,而政权实在是旁落在帝制的余孽与军阀之手,以致争城之战,杀人盈城;争地之战,杀人盈野”“壮年为他们当炮灰,老弱的、残废的、孤的、寡的,颠沛流离,死亡沟壑,都做了他们私利和意气战争的牺牲品”。《哈尔滨日报》副刊鲜明地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指出:“列宁是世界革命的领袖,是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是世界革命的伟人,尤其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并且号召工人组织工会,农民组织农会,妇女组织妇女联合会,学生组织学生联合会,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实行国民革命。《哈尔滨日报》副刊还公开刊登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章,如连载10 期《唯物史观》,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发展与帝国主义战争》,则阐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揭露其对内压迫与对外侵略扩张的罪行,指出帝国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前途。上述稿件,有不少是从《新青年》《中国青年》《向导》《政治生活》等革命刊物上转载的。《哈尔滨日报》对向北满地区传播进步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满地委在创办《哈尔滨日报》的同时,还在道外区开办哈尔滨书店,由党员秦墨林负责。该书店,除销售进步书籍、印刷传单之外,还成为接待中共中央所派人员的秘密联络点。1927 年春节,北满地委利用设在道外十六道街地下室的秘密印刷所,印制一批“贺年片”,正面印有“恭贺新禧”,背面是传单,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号召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压迫等。在除夕之夜,由党团员和积极分子20 余人将“贺年片”投向各家各户和居民大院。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又发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在道外大街小巷张贴革命标语。
1929 年12 月,中共哈尔滨市委按照中共中央和满洲省委的指示,建立反帝大同盟,以开明书店为掩护,秘密出版《反帝报》《红旗报》和《现代旬刊》等报刊。创办哈尔滨学院,以补习文化的形式,积极发展反帝大同盟组织,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对国民党军阀的宣传,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组织游行示威,对哈尔滨人民的抗日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