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波
雷霆老师2012年12月9日就离世了,但他的书我一直保存着。
一本是1998年6月他赠给我的诗集《沉思与放歌》(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当时我被借调到《诗刊》工作,在二编室编刊中刊《中国新诗选刊》,他在一编室编作品。他在诗集的扉页上写道:“洪波(张)诗友指正。雷霆98.6.8.”当时高洪波任《诗刊》主编,为了区别,他在我名字后面加了括号,括号里面写了个张字,以强调这是送给张(洪波)的。
雷霆老师出生于干部家庭,父亲是烈士,母亲在建国后担任过济南市委副秘书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在这本诗集中,有一首写母亲的诗《母亲病床前》,写得感人,结尾处写道:“输液的点滴声如计时沙漏,/你抓住我的手平静地睡去,/让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吹熄了如豆的油灯,/我只有抓住你的手才能睡熟。”
另两本书是雷霆老师去世后,他的夫人张力寄来的,雷霆诗文集《沉钟悠远》,分上下卷两部,作家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的。唐晓渡题写的书名。
我第一次见到雷霆老师还是上世纪80年代,在石家庄,他身着皮夹克、皮裤皮靴,蓄着小胡子,笔挺干练,非常帅气,刘小放等一些朋友介绍说,他是新时期北京较早骑摩托那伙人之一。我到《诗刊》第二周的星期二,雷霆老师来上班,见到我就紧紧抓住我的手问好,那手劲儿很大,然后掏香烟,问我家里情况,问我石油上的作者都认识谁?认不认识胜利油田的韦锦,认不认识丁庆友?等等。亲切。从此越混越熟,无话不谈。有一天,雷霆老师对我说:“我看东北地区的稿子,你是东北人,对那边作者熟,有空就帮我看看稿子。”我知道,他这是对我的信任。能让雷老师这样信任是一种荣幸。
有一次我们聊起睡觉打呼噜,他说,打呼噜有啥可怕的?公开的,没有隐藏的,不打呼噜连睡觉都在琢磨人的人才可怕呢!雷霆老师是个坦荡的人,说话总有一种力,正直大气。
雷霆老师爱好广泛,书法、绘画、篆刻都要鼓捣一下,我至今还保留着他送我的水墨小品,保留着他画的鱼和牛。
雷霆老师为人真诚坦荡,快人快语。他工作经验丰富,有职业编辑的好眼力,他发现并扶持了许多青年诗人。我们曾多次一起出去参加会议,山东、天津、江苏、河北……我愿意听他发言,没有顾忌,一语中的,用现在流行的词就是“给力”。雷霆老师在具体的编辑业务上,在我的生活上,都给予过帮助。我离开《诗刊》要调回东北故乡工作的时候,雷霆老师叮嘱我:“到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那才叫人生的劳逸结合。”还告诉我,他有个愿望,就是将来老了的时候能买块地,给自己盖个房子。他复印了一张设计图给我,希望我也能有这样一个房子,还强调,这个图纸他用了很多的工夫,很细致了,照它干就可以了。这张图纸我现在还保存着呢。
雷霆老师去世后,在我主持的《诗选刊》下半月刊上,我们为雷老师做了27个页码的纪念小辑,作为2013年第2期头条稿发出的。那几天编校稿子,眼含泪水,心难平静。唐晓渡兄撰写的挽联说出了我心中的雷霆老师:
一身傲骨处处是主人怀良知直行三界
两行清墨生生为挚友养正气自现雷声
雷霆老师1937年2月14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去世时75岁。是我敬重的老师和大哥。是许多诗人的好朋友。如今在灯下静静地读他的诗文,仿佛远方真的有雷声传来。
雷霆!
我还要听你沉思后的放歌……
而你却像从远天滚滚而至、又向远天滚滚而去的,沉宏的雷声,沉入不知何在的幽冥
——邵燕祥《送别雷霆》
2019年6月,藏族诗人旺秀才丹一下子寄来了4本书:
一,旺秀才丹的诗集《梦幻之旅》(民族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二,旺秀才丹与万玛才旦合著的《大师在西藏》(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三,旺秀才丹编著的《藏族文化常识300题》(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5月版)
四,《旺秀才丹诗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版)
前三本书,是他2017年6月5日题签的,不知为什么当时没有寄来。后一本是新出版的,是“常青藤丛书”之一,所收作品均是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诗坛的大学生诗人所作,我收到过常青藤丛书吉林大学卷包临轩、任白等人的诗集,旺秀才丹这一本是华东师范大学卷里的。他读书的时候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社长。
我认识旺秀才丹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我还在华北油田工作。有一天,老朋友、裕固族诗人贺中(克列·萨尔诺夫)带着一位新朋友来油田,这个新朋友就是旺秀才丹。一见如故,谈诗喝酒,油田的一些诗友也都加入进来,喝得昏天黑地,在石油城里喝,在白洋淀上喝,这两个壮汉很有战斗力,抵住了一群石油人的进攻。旺秀才丹是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人,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工作。谈起甘肃,情感近了许多,我20世纪90年代初在甘南草原坠马摔断了腰,险些瘫痪,在兰州做了八个小时的手术。甘肃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
从此,与旺秀才丹成为朋友,经常联系,这得感谢“中介人”贺中。
旺秀才丹用汉语写诗,我不知道他会不会用母语写诗?他寄来的诗集《梦幻之旅》获得过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2006年他还创办了西藏文化的中文平台“藏人文化网”,还有,他创办了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藏地旅游网、布达拉网。他编书,策划了许多好看又有品位有影响的图书。2014年,我要在我主持的《诗选刊》下半月刊上介绍一下旺秀才丹,用的标题是《旺秀才丹:进入汉语的异族诗人》,对这个标题我至今都不满意,异族这个词总是觉得冷冷的,尽管是在强调他的汉语写作。如果从这个角度做标题,还不如用他自己的一句道白:“汉字喂大的藏獒”或“一匹胸怀蓝天白云的狼”,人物性格跃然。
谈到自己的写作,旺秀才丹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针对自己的诗作《草原儿女:次珍十八》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说出了我想说的,也克制住了我不该说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0年代末,《诗刊》在江苏盐城搞过一次“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在筹备活动的时候我与《诗刊》老编辑寇宗鄂一起去了一趟盐城,在那里结识了盐城人民广播电台的姜桦、盐城师范学院的陈义海等一些盐城诗人,姜桦还陪我们去大丰滩涂参观并了解了麋鹿的养殖情况。
2003年至今,姜桦寄给我四本书,其中三本诗集一本散文。
《大地在远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9月版),这大概是姜桦的第二本诗集,林莽在这本诗集的序言中写道:“就姜桦的诗歌本身而言,我觉得他是一个自然意象为主体的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阳光、月色、白云、田野、星空、树木、河流、羊群、飞鸟……这些自然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是它们构成了姜桦诗的世界。”现在有好多诗人喜欢把诗的题目弄成《××帖》,在姜桦这里并不新鲜,他早就玩过了,在这本诗集里就有《秋风十帖》。
《纪念日》(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诗集,姜桦在“后记”中告诉我们,这是他的第四本诗集,创作时间集中于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诗集由“木、水、火、土、金”五辑组成,他说,“简单粗疏的分类,我希望能够更多呈现我生活和人生的一些片段”。看得出,辽阔的黄海滩涂给了他许多诗,集中在这本诗集中,有许多“滩涂诗”耐人寻味。
诗集《黑夜叫我守口如瓶》和散文集《靠近》均由南京大学在2014年12月出版,为“姜桦作品集”的姊妹卷,书印制精良却又简洁质朴。对于诗歌,他自谦地说自己是一个地域诗人,他热爱家乡的森林、湿地以及那里的所有生物,这些是构成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元素,也是他真实感受的环境与生活。2018年11月,借参加“中美田园诗”活动之机,我再一次参观了这片被称作“东方瓦尔登湖”的土地,那一次姜桦协助义海做了不少工作,还在森林里组织了别具特色的诗歌朗诵。(谈到诗歌朗诵,我几次听过姜桦朗诵诗歌,每次都被他感染,他朗诵得真好!)说起散文,姜桦说:“这和我诗歌一样的东西,却比诗歌更加呕心沥血。”《靠近》是他的第一本散文结集,童年和故乡,所有爱的记忆,用姜桦的话说,那是铺在他心中的金牧场。
苏北壮汉姜桦,他的诗把一块土地的格调提升,他自由健壮的气象也在其中。这位粗中有细的诗人,他是大地的倾听者,也是大地的代言人。
就这么远远地
听一百匹马在我的血管里嘶叫
——姜桦《倾听》
老友吴兵赠我两本书,一本是儿童诗集《摇荡的秋千》(明天出版社,2001年10月版),另一本是诗集《什么能让风苍老》(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摇荡的秋千》,李掖平教授作序,收儿童诗80多首。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儿童诗,说它好读,是因为集子中的诗不是那种坐在屋子里为儿童们“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非要把儿童教育成“什么什么”的那种儿童诗,更不是板着脸冲着儿童说大话的那种。吴兵的儿童诗,一看就知道,来自于他对今天的儿童细心观察和认真的理解,至少是对生活在他身边的女儿的深度关注。所以,他诗中的那些天真和童趣,既是他自己的内心,也是儿童心灵的自然闪动,不像有的成人写出的儿童诗,一看就是大人装小孩,怎么读都别扭。在吴兵的儿童诗里,雪像白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可一落地就会变成趴着不动的小白兔了;果核里香甜地睡着一个小虫,可千万别把它吵醒了;咕咕叫的鸽子,肯定是谁把它惹生气了……这样的诗,好玩,快乐,孩子们能不喜欢吗?在吴兵的儿童诗里,还有一些看起来语言、情节都很平淡简单,而实际上却隐含着生活中那一份大人对儿童或儿童对大人乃至对万物的深深的爱,比如《布娃娃》中的“我长大,/怎么布娃娃不长大?//妈妈说:/你吃了多少鸡蛋/喝了多少牛奶呀。”比如《葡萄》中的“青的不一定酸,/紫的不一定不酸。//无论青和紫/爸爸妈妈给的,/总甜。”你瞧,这不是简单中的深刻吗?
吴兵在这本儿童诗集的后记中说:“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当刚学会说话不久的女儿,在我的背上说出‘月亮挂到树上了’时,这不就是诗意的生活吗?”
《什么能让风苍老》,收115首诗。书做得简朴但不小气。吴兵他到北京参加《诗刊》第14届“青春诗会”的时候,我正被借调在《诗刊》工作,于是就认识,于是就没有断了书信来往。这本集子里有一首《黄河断流》,记得最初是发表在《诗刊》上的:“迎面是黄河/转过脸就是海”,还有“赤裸的我/在结不了冰的地方/冷”。记得那一期《诗刊》还发表了他的几首短诗,写得都很精致。
吴兵,1960年出生,19岁就发表诗,这本集子应该是他的佳作精选了。
同时寄来的还有一本《兄妹译诗》,杨宪益和杨苡兄妹二人翻译艾略特、勃朗宁等人的诗,一本译诗集,是吴兵任责任编辑、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书,扉页上有杨苡的签名钤印。
2003年9月,我到济南开会,其间约吴兵陪我去看望老诗人塞风先生,看得出,他与塞风先生关系是很密切的。塞风先生对吴兵的诗歌创作是否有影响我不太知道,但吴兵对诗的挚诚,对黄河的情感,与老诗人塞风先生是相通的。
吴兵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编辑,编辑过赫赫有名的《老照片》,组稿和策划能力非常强,是个不简单的出版家。作为出版人,我对他很佩服。
好几年没有联络了,也不知他又在忙什么好书?
2011年7月,在苏州,诗人小海给我介绍几位新朋友,其中有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散文作家张文献。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大家走在平江路上,边走边谈。文献是个不太愿意说话的人,可一谈起苏州、一谈起陶瓷,他谈话的精气神儿就上来了。
文献送我一本他的散文集《家住吴宫》(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朱金晨作序,对张文献的散文很赞赏。文献在后记中说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自己也进入40岁了。40岁是人生的好时光,也是写作的好时光。这本书中的文章大都很短,千字左右,有的甚至更短,短到几百字。朱金晨说他在编《文学报》副刊时,文献的短文发表后,是很受读者喜爱的。
后来我又多次去苏州,每次都会与文献相见。2012年4月的一次见面,文献送我两本他的新书:
一本是《吴越斋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版),散文集,范小青作序。
《吴越斋闲话》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收集了作者数十篇文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不难读出张文献的心路历程。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内心细腻、充满温情的写作者,最终是不会受到外界的更多的影响的。文学和写作,永远在他的心底深处,时时处处都会生发出灿烂的色彩,来点缀他的人生,来充实他的生活。
——范小青序言《闲话的滋味》
另一本是《明朝中期的苏州——王锜年谱》(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3月版)。这是一本史料,看得出,文献下了很多功夫,这个年谱不同于流水记载,里面充满散文笔调,详尽记述了这位终生布衣的明代笔记作家的人生历程,读起来会兴致不乏。
2018年5月,文献赠我《宋瓷收藏与鉴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大量珍贵图片,配有笔记文字,有见解,有切身体会,新颖独到。书的封底印有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张朋川先生的一段话,说张文献“多年遍访古窑址,潜心古瓷收藏,日积月累,终有所成”。我不懂古瓷,但我知道文献在古瓷收藏鉴赏尤其是宋瓷收藏鉴赏方面已经了得,不是简单的发烧玩玩,而是专家水准的了。
2019年1月,文献送我一本他编著的运河古镇浒墅关诗文增辑《秀野山水间》(古吴轩出版社,2018年12月版)。浒墅漕关,多少诗篇,在这里可以一览。这是一项寂寞、细致、需要耐力的工作,文献不辞辛苦地把它做了下来,让人敬佩。书做得也独特,折页(拉页)装订,内容竖排,分古诗词、古文两部分,唐至清有关浒墅诗文无有遗漏,可谓内容大观,装帧大气,具有收藏价值。
曲近,原名付学乾,祖籍河南内乡。曾任新疆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石河子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任《绿风》诗刊主编多年。我这里有他寄来的三本诗集。
《与鹤同舞》(新疆青年出版社,1999年9月版),1999年11月寄赠,是洋雨主编的“新疆好诗丛”之一,收入诗歌作品近119首,分“圣土之忧”“中国音乐”“昨夜星辰”“苍茫西部”“心灵壁画”等五辑。
《一壶月光》(作家出版社,2012年8月版),2013年3月寄赠,是李光武主编的“金戈壁文学丛书”之一,收入诗歌作品118首,分“坐在古诗词里赏月”“在时间里打坐”“山水灵韵”“春天的味道”等四辑。
《时间不可复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8月版),2016年10月寄赠,是姚康主编的“石河子实力作家文库”之一,收入诗歌作品126首,分《心境》《旅境》上下两卷。
曲近主持《绿风》诗刊多年,是一个诚恳、用心的期刊人。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怎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反正他几十年来就在那里工作、生活。他很少出疆参加文学活动,稳在石河子,一心一意办刊物。用他自己的活说,是要有在小城市办大刊物的雄心的。多年来,《绿风》已经是全国有影响的诗歌刊物,虽然地处偏远,但刊物定位准确,追求作品质量,因此显得纯正、素雅。
曲近小时候喜欢画画,后来迷上了诗。他的诗如同他这个人,质朴无华,却很值得品味。
人,睡在夜里
夜,睡在大地的怀抱里
大地,睡在草叶的梦里
草叶,睡在露珠的宠爱里
露珠。睡在牛羊的眼睛里
清晨,一滴鲜奶醒来
一半是血液
一半是草汁
奶香整整
酿造了一夜
——曲近《草原之夜》
草原在这些关系里才有了神秘之夜和酿造之夜,“一滴鲜奶醒来”,这是一个细致又意味深长的由来,是诗人的妙思。
有一年在江苏的一次文学活动上欣喜地见到了曲近,这个很少出来活动的人,视野却是开阔的,他在会上的发言证实了这一点,散会后我们一同去机场候机,接着话题聊,有聊不够的感觉。握手告别时,我看到了他的目光,那里面是一个久居大西北的人对朋友的热诚。
徐鲁,老朋友,好兄弟。集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书评人、出版人于一身的多向度人物,他的著作很多,不说著作等身吧可能也差不了许多了。我这里只有他送给我的六本书。
《青春的玫瑰》(海燕出版社,1995年5月版),1996年春天寄赠。这是一本给青少年读者写的书,书中美文都不是太长,书的开本也精致,可随身携带、抽空快读。
《剑桥的书香》(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7月版),“新锐文丛”之一。这本书的前面有徐迟先生一篇序言《文饭小品》,谈到这样一段话:“徐鲁把他近几年来写下的一部分读书散文编成一集,原拟题书名为《文饭小品集》,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后来又换成了另外的书名。其实,换了书名也还是一些‘文饭小品’。这是一个年轻的爱书人和读书人心目中的书人书事。”
《小人鱼的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儿童诗集,“当代儿童诗丛”之一。束沛德作序。这套诗丛的作者是曾卓、金波、聪聪、高洪波、徐鲁、薛卫民、邱易东、姜华。老中青三代写儿童诗的诗人,每人一本。1998年4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在北京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会场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议室,当时我正借调在《诗刊》工作,那天我也被请去参加了会议,徐鲁这本书就是那个会上送我的。会后我还编了一组这个诗丛的诗选,发在我责编的“中国新诗选刊”栏目里,正好发在6月号《诗刊》上,6月有儿童节啊。
《黄叶村读书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书的前面有作者自序,徐鲁在自序里说:“这本《黄叶村读书记》是我继《剑桥的书香》《恋曲与挽歌》《同有一个月亮》之后的第四本书话和读书随笔集。”书后有一个附录,附录了徐鲁1989年至1998年所出版的书目,一派创作丰收景象。
《书房斜阳》(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这是第二辑“跋涉者文丛”之一,2000年初夏赠书,徐鲁在书的前环衬上写下:“如果没有书和诗歌,我们会在哪里?”曾卓先生为丛书作了总序。这是徐鲁的第五本读书随笔集,此时,徐鲁的读书随笔已有很大名气,我遇到一些朋友,有认识徐鲁的有不认识徐鲁的,聊起来,都会伸出大拇指赞赏徐鲁的读书随笔。
《温暖的书缘》(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8月版),还是书人书事,“开卷书坊”之一种。他在这本书的代序《小书店之美》一文透露,自己早已离开出版业到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去工作了,办公室与寓所只有一墙之隔。这个好,上下班方便,更主要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徐鲁是个离不开书房的人,他把时间给了书房,浪费了心疼。
顺便记下,徐鲁获过众多的奖项: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过四届)、台湾地区“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青年文艺奖、湖北省文学奖等等。
老皮,福建漳州人,自由写作者。有一年去厦门参加鼓浪屿诗会相识,到目前只那一次见过一面。但没有断了联系,现在有微信,方便了。但他还是寄来他的著作,让我感到他一直在写,隔上一段再出书,勤奋且见成果。
《懒散集》(现代出版社,2014年6月版),诗集,2016年1月签赠。我没有细数,估计这本诗集收入的诗作至少得有200多首。诗集叫《懒散集》,我不知道老皮的日常生活是不是懒散的,但读他那首《慢生活》,感觉他正端着一杯咖啡或者一杯酒喝着,夜色弥漫在他的周边。
《知天命》(阳光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中国诗人随笔系列·福建卷”之一,2016年1月签赠。我不知道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最初发表在哪里,但我相信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因为这些随笔接近人心,不摆架子。
《盛大的秋天》(文汇出版社,2016年3月版)诗集,2019年10月签赠。诗集的封底已注明:《盛大的秋天》是老皮2015年创作的诗歌结集,收入190余首诗作。老皮的诗句就是那种自然形成又能暴露情绪的那种,如:
一个人在雨水中的情思胜过这场雨
——《雨中情思》
我全部的身心,始终是一颗子弹蓄势待发,被压在枪膛
——《落日》
《晃悠》(文汇出版社,2017年4月版),随笔集,2019年10月签赠。书前有作者自序,说到这些都是旅行随笔,五台山、丽江、拉萨、西安、南京,还有柬埔寨……随感多多,写出来,是记载,也是共享。
《观自在》(团结出版社,2018年6月版),散文集,2019年12月签赠。书的后勒口上有关内容简介告知收录在这本书里的是作者完稿于2017年的108篇诗性散文。
《风吹浮士》(团结出版社,2018年6月版),诗集,2019年12月寄签赠。诗集的前勒口印作者简介,估计是作者自己撰写的:“老皮,原名洪天来,1964年出生,福建漳州人。非典型性文艺爱好者,资深幻想家,自由撰稿人……”
《守望一片海》(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年11月版),诗集。没有签赠,与其他书一起寄来的。“漳州作家丛书”之一。作者是这样描绘他所守望的一片海:
止不住的蓝,千回百转,前赴后继比绝望更美,比火焰更高
——《守望一片海》
我注意到,老皮是一个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人。书法、篆刻他也都有尝试,他的书有好几本的封面题字都是他自己的,行草书,很有书卷气。我突然想到,只有“懒散”自由的人,才可能有这样的广泛涉猎,才能更自信地挥洒自己的才情。
《蓝蝙蝠》(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版),诗集,作者1991年4月寄赠。嵇亦工在诗集的后记中说,这是他的第一本独自的诗集,此前有两本诗集都是与友人合出的。这本诗集也是他发表诗18年之后的结集,但选入诗集的诗只是编此集之前近三四年所写的诗,共60余首。同时还寄来一本嵇亦工编的《十五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而实际上正如嵇亦工在前言中说的:“现在,读者面对着的是一本浙江高等院校18位学生的自选集。”一本大学生诗歌作品合集。
《面对雕像》(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一首长诗的单行本,1995年10月寄赠。作者在后记中写道:“长诗《面对雕像》自1991年春天完稿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了。五年来,除了诗中的部分章节被几家文学刊物选择发表过外,它几乎一直静卧在我的抽屉里……时至今日,这部搁置五年之久的作品终于得以正式出版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书后附录两篇评论文章,一篇是唐晓渡写的《嵇亦工和他的“雕像”》,另一篇是洪治纲写的《寻找生命的力度与人格的高度》。这两篇评论文章无疑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这首长诗。唐晓渡的文章中,在引用马丁·布伯《我与你》中的一段话之后说:“我相信对此艺术真谛有所体验或感悟的读者不难理解和把握这首长诗的价值和意义。”洪治纲的文章开篇就说:“一种冷峻袭击着我。一种作为最崇高的艺术之本体所透射的冷峻袭击着我。这就是《面对雕像》的气息。它扑面而来,直入骨髓……”
《踏儿哥》(学林出版社,1999年9月版),长篇小说,1999年9月寄赠。踏儿哥是指踩三轮的车夫,社会底层一族。小说展示了城市底层人生活情感与生存状态,在“江城”古城背景下,描绘了众生的追求好向往。小说23万字,金昌海、崔亚娟、孙贵田、刘小宝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父亲躺在花丛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短篇小说作品集,2002年9月寄赠。这本书集结了10多个中短篇小说,30余万字,是“桂雨文丛”之一,王蒙、何镇邦作了总序。
《人与狗》(大连出版社,2001年11月版),长篇小说,2002年9月寄赠。作品主线是1960年代末中学生的成长过程、“文革”经历。人物坎坷、凄美、悲壮。
记得早年嵇亦工还编过《新生代诗选》《新生代诗选续集》。他毕竟还是诗人,无论他写了多少小说,都离不开诗人身份。
嵇亦工1953年生于南京,当过兵,主持过杭州市的《西湖》杂志。有一年我们在杭州见面,他把老友赵健雄拉来,我们三人一起逛书店、就餐、互道心里话。亦工兄是个性情中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鲁黎传论》(金城出版社,2014年11月版),2015年1月作者寄赠。我是在一则短消息中知道这本书出版,消息披露了作者王玉树先生是天津的,我就给南开大学的罗振亚教授发微信,请他帮忙搞到这本书。不久,书就寄来了,有王先生的签赠、钤印。是王先生亲自寄来的。
鲁黎(1914—1999),是“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成名作《延河散歌》1939年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我刚学诗的时候读过鲁黎先生不少诗作,其中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短诗《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王玉树先生与鲁黎先生是闽南同乡,他十分敬佩鲁黎先生,在鲁黎研究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精力,如整理编选《鲁黎诗文集》(四卷,近200万字),与天津诗人柴德森(已故,也是我认识的诗人)发起成立“天津鲁黎研究会”等等。
王先生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我作为一个鲁黎的研究者,跟他直接交往近20年,获益匪浅,对作品的理解和生活细节比较熟悉,有助于写好这部传记。再就是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拜访一些名家和诗人的朋友,以便掌握更多有关的信息。”
《鲁黎传论》,24万字,大32开本,鲁煤(“七月派”诗人)、朱先树(《诗刊》编委、评论家)分别写了序言。因为我与牛汉先生的师生关系,对“七月诗人”有更多想要了解的愿望,更何况这本书传与论的文笔和史料的使用都是我叹服敬佩的。感谢王玉树先生!
王玉树简介:1932年出生,福建石狮市人,195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津鲁黎研究会会长。著有《鲁黎研究文粹》等学术专著20余部,散文集《多梦的岁月》等文学作品6部,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