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高唐县“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2020-11-17 06:25
山东人大工作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声镇街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两个机关”的重要论述,精准定位了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为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机关,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平台和阵地。建设好“代表机关”,一方面,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始终把支持和保障代表履职作为代表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搭建平台、丰富活动,引导他们在动能转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维护稳定等方面站一线、作贡献;另一方面,要求各级人大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把党的政策传下去,把群众的呼声带上来。自2017年开始,高唐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了“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在建好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室)和农村大集流动联络站的基础上,整合全县1038名五级人大代表和社情民意观察员力量,统一编组、规模行动,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拉呱”,“百姓有事我帮办,党的政策我宣传”,打通了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年5月,人大代表解答咨询类问题2801件,收集社情民意1628件,已解决1602件。这一做法被群众称为“工作有温度,方法接地气”的好做法。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站编组,村企、选民“双覆盖”

为打好“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基础,高唐县人大开展镇街人大标准化建设“十规范”“十提升”工作,下大力规范、提升家、站、室、集等接待场所工作标准。

一是布局“双覆盖”。家、站、室、集布局覆盖村居企业。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在每个镇街统筹设计,设立1处代表之家、1至2处代表专业工作室、2处代表联络站,在集市出入口安排2处农村大集流动联络站。五级代表联络覆盖所有选民。县人大整合各级人大代表的优势,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据代表职业和村居企业工作实际,将住高唐的1000多名五级代表混合编组至12个镇街和开发区联系群众,并吸收189名街道社情民意观察员、313名往届代表参加,图示上墙,公开代表联系方式和联系事项,将听民声团队“散开”到村户,将服务内容“点种”到基层。

二是建设高标准。全县57处人大代表家、站、室全部按“十有”标准升级或设计建设。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由站长、副站长管理。外设指示牌,内挂“县人大常委会监制”字样的标识牌,摆放代表工作牌和服务名片。配备办公桌椅、资料柜、电脑、电视、投影仪等办公设备。设定的33处农村大集流动联络站,现场统一设置“高唐人大代表听民声镇街民情岗”标识,统一布置接待桌椅,统一安装接待代表照片及服务内容公示栏,统一悬挂工作用语横幅等,将人大“符号”布满大街小巷。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履职管理制度等。各镇街人大(人大工委)按代表分组情况,建立小组微信群,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倾听群众呼声。在“高唐人大”微信号设置专栏,及时公开信息,确保网上内容与家、站、室、集工作同步推进。

(二)强化培训,淬炼履职“金刚钻”

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强化履职培训、提升履职能力作为代表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基础课+专业课”学习模式,先后组织镇街人大干部到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学习,到江苏、浙江等省人大工作先进地区“掐尖摘花”、学习取经。邀请全国人大理论研究会专家对人大干部、人大代表进行法律“基础课”辅导。采取以会代训、案例解析、情景模拟、分组研讨等方式,对代表进行“专业课”培训,让代表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提升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和底气。

(三)优化机制,工作推进“有章法”

建立了县人大常委会顶层设计、机关委室分层对接、镇街人大底层发力的制度执行机制,相互贯通、衔接有序。一是设计工作原则,“民生实事矛盾我化解、新旧动能转换我示范”。二是明确工作方式,“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拉呱”,单月镇街第一个大集“赶集”、双月5日进站集中行动。大集至少安排10名代表参加,联络站一般安排5名代表接待。三是公示接待地点,将家、站、室、集接待地点提前三天在县媒体、村居宣传栏向社会公开。四是邀请“咨询顾问”,县、镇街136名社区党员、机关干部参与咨询。五是规定工作用语,“人大代表我在岗、有事请来大集讲”“人大代表我值班、请来家中聊聊天”“百姓有事我帮办、党的政策我宣传”。六是印发工作指南,县人大发出致全县镇街人大干部及各级人大代表公开信,向每名代表发放了工作手册,实施接待群众规范化、工作运转程序化、接待场所标准化、代表上岗标志化、代表信息公开化、接待工作常态化的“六化”工作标准。严格按照代表不直接处理、依法疏导、登记必复等原则,落实接待(信息收集)、登记、交办、督办、反馈等步骤。七是提供履职保障,镇街人大(人大工委)提前落实接待场地,积极协调代表履职与其本职工作的矛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八是实施履职考核,实行双月推进例会、代表履职管理等制度,开展了“优秀履职代表”评选和“优秀履职故事”展播活动。

(四)民声速递,结果反馈“短平快”

建立工作流转单制度,形成民声收集、办理、反馈全过程闭环机制。对代表现场及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收集的社情民意,分类区别对待。对于属民生咨询类信息,代表能直接答复或经现场咨询相关部门后能答复的,当场直接答复,代表不能直接答复的,两个月后由参与接待代表和镇街人大工作人员向当事人通过电话或见面说明办理情况,或者隔月在同一接待地点向社会公示。特殊问题十天内给予答复。镇街人大(人大工委)将社情民意信息办理情况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方便群众查询。对于属建议类信息,纳入建议办理“三三三”工作程序,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统一督办。办理前“三画押”,明确交办责任,政府分管副县长、承办部门负责人、提建议群众分别签字;办理中“三对质”,严格督办程序,县人大相关委室、县政府承办部门、提建议群众现场对质;办理后“三报告”,及时答复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年终在县人代会上“晒账单”,并向县委书面报告,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二、几点启示

人大代表听民声、解民忧,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是人大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政权建设理论,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具有制度合法性、理论正确性和法律正当性。

(一)“千名代表听民声”是深化人大履职内涵的有益探索

“千名代表听民声”是基层人大做实决定工作、做深监督工作、做活代表工作的重要抓手。这项工作的初衷和最大成效是促进代表作用发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工作中发现,代表们在接待中既关注了百姓“房前屋后”“针头线脑”的小事,也对接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大事。群众自下而上提、代表“赶集”进站收,政府牵头主导办,人大协调督导促,实现了党委政府决策与民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高度融合,不但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忧、所虑办好了,而且使群众的好建议、好想法纳入“政策制定”“全局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人大立足法定职权、法定程序,创新工作方式,打出了履职组合拳,激活了各项职权,赋予了人大监督工作更加丰富的法治内涵、实践价值和社会效应。“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的开展,也使基层人大工作有了具体抓手。代表通过平时“听民声”了解社情民意,熟悉全局工作,人代会期间就能提出高质量建议,审议报告时更有针对性,实效更加明显。尤为重要的是,代表“赶集”进站,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隔月有调度,实现了县、镇街人大工作同频共振,人大“责任田”愈发枝繁叶茂。

(二)“千名代表听民声”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高度自觉

人民群众有着鲜活的实践经验,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他们的需求与主张往往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客观趋势。新时代人大工作者守望初心、勇担使命,就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倾听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千名代表听民声”接地气、通下情,是切实把握民情民意的有效手段。这些民情民意不仅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小事”,而且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名代表听民声,声声入耳是真情。代表履职的根系深深扎在民意沃土之中,人民群众“坐等”受益,催生出充满活力、百姓点赞的履职模式,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这是高唐县人大系统和全县千余名人大代表对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三)“千名代表听民声”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现实检验

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管治”难以奏效,“代民做主”难有市场。新的形势对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人大工作有了新的定位。人大只有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才能实现新作为。人大代表是群众选举出来的,他们生活于群众之中,工作在群众左右,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本就易于听到最真实的民声、掌握第一手民情。同时,人大代表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先进分子,社会威望高、接触面广、协调能力强,对人情法理体悟深刻,能够综合运用情、理、法等化解邻里纠纷、纾解群众怨气、促进社会和谐。“千名代表听民声”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借助人大代表的这一“天然优势”,“群众问什么,我们答什么”“群众难在哪里,我们帮在哪里”,通过“摆摊”“拉呱”,向前一步,关口前移,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是推动解决社会矛盾的有力抓手。

(四)“千名代表听民声”是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尊重人大代表的权利就是尊重人民的权利,保证人大代表履职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工作实践看,人大代表“赶集”“进站”收集社情民意,都做到了“办啥群众推荐、实施政府执行、过程人大监管、效果代表评判”,把民生实事办理的推荐权、选择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实实在在交给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民生小事”事实上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大事,在一件件具体事项的落实上,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实践中,贯穿了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公众参与的权力运行设计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有益探索。

(五)“千名代表听民声”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内生动力

“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拉呱”,完善的工作机制使代表由被动等待群众来访,转变为到集站及时主动地了解、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实现了由“要我履职”向“我要履职”的转变,固定了代表与群众之间的经常性联系。“民生实事我帮办,党的政策我宣传”,明确的工作任务使代表找到了有效履职的具体手段。人大代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围绕社会热点、民生实事大集“摆摊”收建议、走村串巷搞调研、跟踪落实抓督办,履职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推进者”“监督者”,履职方式由“虚”转“实”,有了实质性活动载体。“人大代表我在岗,有事请来大集讲”,人大代表在“听民声”现场与百姓的互动是双向的,代表不仅要听好、记录好,更需要科学严谨地解答好,这就倒逼代表主动学习、走访调研,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依法履职水平。“千名代表听民声”使集、站、室成为民生实事办理的“第一现场”,发挥了人大代表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了群众对代表的认可度、满意度,实现了代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猜你喜欢
民声镇街最后一公里
西狭访古
东莞园区统筹镇街联动协调发展研究
网络背景下加强镇街档案管理探析
民生新闻转身“民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