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芸
仿佛一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扭转了假期的轨迹。伴随着感染人数以令人揪心的速度飙升,口罩成了日常标配。而口罩背后的生活,也陡然陌生起来。
那一天,当我步入13号地铁车厢时,昔日拥挤的人群已不复存在,十几名戴着口罩的乘客,寂然散坐四处。突然,一阵咳嗽声划破了沉默,那声音来自一位坐在车厢中部的小伙子。刹那间,临近几位乘客纷纷投去惊恐甚至怨怒的眼神,如惊弓之鸟一般闪躲到了远处。小伙子却像做错事的孩子一般,手足无措地把头深深埋了下去。
看到这一幕,被口罩捂了半天而呼吸不畅的我,吓得立马缩回了清清嗓子的念头。此时的任何一点异响,都会成为讨人嫌的目标。非常时刻,不难理解人们的敏感,只是,那看不见的病毒,真的要在人与人之间横亘一道无形的墙吗?
好不容易熬到下车。回家途中,三三两两戴着口罩的行人,都在下意识地拉开距离。怀揣着复杂的心绪,终于来到了小区门口。平时自由出入的小区已经封闭了,几名戴着口罩的保安、居委会干部和小区志愿者伫立在寒风中,登记返京人员,测量居民体温。当多数居民宅在家里时,这些平素并不起眼的普通人,正在以无私的付出和冒险,为小区筑起了阻击病毒入侵的防线。
引人注目的还有小区门外的几辆快递车。疫情紧急,快递已被禁止进入小区,几名快递员只能耐心蹲守在积雪未融的马路边,挨个打电话通知收件人前来取货。他们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也在为维系这座城市的生机而尽力。难以看清他们藏匿在口罩后面的面容,只是那眼神充满了疲惫。也无法揣测前来取货的人们口罩背后的神态,清晰可闻的只是一声声真诚的“谢谢”“辛苦了”。
走进小区,迎面碰上了邻居乐乐的母亲,我知道乐乐的父亲是呼吸科医生,这一阵一定是在危险的抗疫第一线。“乐乐爸爸还好吧?”“已经五天没回家了,说自己现在也是‘高危人群’,干脆在医院值班室凑合,怕回家感染我们。”虽然无法看清乐乐母亲口罩背后的焦虑,但那湿润的眼睛分明已说明了一切。
终于到了家门口,敲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戴着口罩的脸庞。“妈妈,您也太夸张了吧,在家都戴口罩!”“我得特别小心啊,我要出了问题,不光害了全家,还耽误了学生呢。”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这段时间以来,她每天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发微信通知,定时统计、上报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有个别学生家长没有及时回复,便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准备即将来临的网上教学,她还常常备课到深夜,原本用来调整休息的寒假,已成了最忙碌、最操心的一个假期。
这天晚上入睡后,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涌来无数戴着口罩的面庞,千姿百态的表情穿越口罩扑面而来:有可以理解的戒心,也有共渡难关的信心,有利己利他的防护,也有责任相守的温情……梦醒时分,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口罩虽然拉起了一道道必要的防线,但只要心灵没有设防,美好的生活仍将继续。
投稿邮箱:mars12house@126.com (请注明《小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