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品设计与美学

2020-11-16 02:52闵文超
艺术大观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美学

闵文超

摘 要:康德有“自在之物”的理论,认为美感判断是主观且有普遍性,因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通过人心所理解的概念,或者理想。托尔斯泰则以为美的事物都具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物,必须先的有会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让人感受到,同理产品,人不能完全凭心创造出来,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相对于自然,艺术作品,对于理解产品美学就稍显容易。好的产品设计会有一个统一的使用规范,统一流水线的产物,这也是最异于艺术作品的地方,产品通过外形的曲线,勾勒出产品功能的区域,内部的结构,形成产品功能的支持。

关键词:产品设计;美学;科技艺术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2-00-02

对于“美”这个字,我们至今无法得到一个普遍接受的,标准的定义。“美”的存在建立于一个认知时代之上,每个时代对“美”的定义有一个基础的解释。如,在古代人中,关于美的基本理论是与节奏,对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的观点联系着的。而在近代人中,“美”形容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多的是注重其内部的意蕴,表现的观点,理念。

一、关于美的概念

如果把古代,近代概念综合,便会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美的定义:“对于感官知觉或想象具有特征性或个体性表现并遵从相同媒介中一般或抽象表达的条件的东西”。

关于美的形容,太广泛了,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门的艺术,诗歌,文章,客观存在的实体。美本身背后包含的门类也有很多,有认知的因素,宗教因素,社会因素,艺术因素,历史因素等。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组成的一个部分,黑格尔的定义还表明,艺术首先是对“真”的形象的认识,即对事物的本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理解事物的本质之后,再由主观的思维升华,通过表现手法表现出艺术,产品,科技所谓的美。朱光潜先生曾列举从美学的角度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从三种职业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画家的角度去观察,相对应便是实用的,科学的,艺术美感的。这三点,正好巧妙的对应了产品设计领域中最重要的三个组成因素,分别是市场,科技,美学。[1]

二、从三个角度分析一颗古松美

(一)从三种职业的角度来看一颗古松,木商所知觉到的是一棵做成某产品值几多钱的木料,而植物学家,知觉到的是此古松树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与画家而言,只管审美,知觉到的是古松的形态,形式以及美感。由此可见,这一棵客观存在的古松,在不同的认知下,反而不客观了,假如我们把这棵古松定义为现代普遍意义上的美,那需要如何才能体会到古松的美呢?答案是抱着美的态度。如果抱着美的态度,就需要把实用的态度适度遗忘,把科学的态度适度遗忘。[2]

(二)实用的态度很好理解,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存,我们要吃,要喝,要保暖,要睡眠,这些都是维持我们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众所周知,穿衣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便是保暖,遮羞,但穿衣不仅仅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同时也发展成了时尚。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如仅仅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回顾设计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产品毫无美感上的诉求,都只是时代发展的过渡时期。

(三)再说科学的态度,它是纯粹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个人的成见,情感完全丢开,以“无为而为之”的精神去探求真理。如从科学家的角度见到一位美人,在非情感的状态下,能分析的只是生理构造,分析心里组织,而不是认为在情感层面上的的求婚,生子。

以上我们会发现,单从实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古松,都无法体会到古松的美感,从艺术的角度,画家便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古松本身,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不计较实用,不推理关系,不研究组成,不考虑因果。古松对于画家来说,此刻便产生了“美”。

三、美学应用于产品设计

(一)那么,实用,科学,艺术三者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是否能够产生美呢?答案是肯定的,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实用,科学,艺术三者缺一不可。首先,评判一个产品好坏与否的标准,最基本的出发点便是“好不好用”。产品必须首先满足于基础需求,实现基础功能。一个硬盘,首先必须满足可以储备文件的功能,至于文件传输的速度,硬盘的体积,重量,材质,散热,尺寸颜色等,都是属于必须满足功能条件之上再综合考虑的因素。其次是科学,产品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就免不了纳入最新的科学技术,包括产品的材质,制造工艺,人机工程学的数据,产品调研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的方法,定量或是定性,产品结构的计算,产品材料的疲劳度,抗拉,抗压,弹性极限等。再次是产品设计的外观,产品的外观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其中也包括外观的颜色。接下来是艺术,有艺术性的产品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像之前所说,每个时代审美的标准也不一样。众所周知,产品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心理学,社会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工艺理论,历史,文化等。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生物,就是我们在解决基础功能之后另有其他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壶可以贮茶,那又何必追求形式的艺术感呢?何必追求图案,颜色,材质呢?吃饱了可以休息,那又何必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呢?思想上的觉悟呢?从设计心理学上的角度来说,具有艺术性的产品在,满足基本功能情况下,是可以给用户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当实用,科学,美感汇集在一起的时候,便是典型的产品评判标准了,且其中三点可贯穿于产品之中。[3]

(二)产品设计关于美感部分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下手,如把创作诗歌作为比喻,从此角度来说,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它必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在产品设计的流程,产品功能的升级,款式的升级,产品性能的升级,外观的设计,都多多少少来自已有历史产品的总结。最直白的例子就是仿生设计,可以产品外形来源于自然形态,可以产品原理功能来源于自然生物。同理,我们生活于世,同样具备美感经验。我们在评判,或是欣赏某一产品的时候,来源的标准往往来于自己的美感经验,所谓的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投入忘我的狀态中,我的精神与物的精神之间的一种交流。那么,美感经验的不同往往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联,一个产品极少可能满足所有年龄段用户的审美经验,即美感经验,所以产品在设计初期的调研往往非常重要,数据间接决定了产品投放的市场及用户人群。同时的,美感经验往往又带有美学理论里所说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是一种心理体验,仿佛觉得物品也有同感的情感。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但美感经验时常包含着移情作用。当我们去到一个自然景观雄伟壮丽的地方,我们的注意力完全会集中在自然之物上面,山峦的叠起,江水的汹涌,仿佛都具有独特的气质。此时,我们无意中就容易把人的性格带入到自然之物之中,在沉浸自然之物的期间,此时心理就达到物我同一的交流境界中,根本分不清我们所感受的是属于我的还是物的。同理,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会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时常会因为听到动人的音乐,随着韵律的起伏,音符的跳动感受到快乐与悲伤。再说到产品,产品设计从使用的方式,到产品设计的外观都渗透着美感经验与移情作用的理念,看到某产品时我们会产生联想,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运用自然元素作为设计外观的产品屡见不鲜,相仿的产品外形会使得我们产生联想及相似的情感体验,所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美感经验之上。同理,我们日常熟悉的产品使用方式作为美感经验的体现也有很多,例如深泽直人的CD播放机,是典型的使用一种产品的使用习惯移情到一种新的产品上,达到感官上的共鸣。[4]

(三)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想要产品心与物的结合统一,就必须把控好心与物之间的距离。以画作为举例,此距离可以是画作背后作者的故事,人生经历,价值观,可也以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具有何种局限性,或者是画作绘画的技巧,使用的材料,再或者是作者的情绪,想要表达的主题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我们与画作之间的距离太近也会难以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如我们只关心画作的售价,未来是否有升值的空间,这便是与画作之间的距离太近,无法感受到它的美。此概念同理与其他艺术,音乐,诗歌等,想要读懂听懂,须拉近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心与物之间的距离概念,放在产品设计领域里,便会好懂的许多。最简单地就说我们看完某产品的说明书,知道如何去使用产品的时候,便是拉近了与产品之间的距离。同样的,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个产品的品牌去选择购买,这也是我们与品牌之间的距离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一个合适的距离。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产品品牌人格化的运营,一个产品的广告,说明,设计表达尤其的重要,直接决定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关系。

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而我们使用的实体产品,也是由市场,科技,功能等多方面影响产生的。所以实用的产品,科学的产品,具有美感的产品三者合一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好的产品可以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约翰·拉塞尔著.现代艺术的意义[M].常宁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殷雄.现代具象语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美学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纯白美学
青花·木 产品设计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