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建
摘 要:“双师型”教学是应用型高校艺术教育环境设计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武夷学院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保证。近年,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积极地探讨建设武夷学院应用型高校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双师型”的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计划”“授课模式”“管理模式”“考核标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进行了教学上的实践探索和尝试。“双师教学”的模式建设是目前武夷学院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一种实践教学策略,对于培养一批合格的现代社会主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很好的教学借鉴和意义。
关键词:武夷学院;双师型教学;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加强‘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大学本科职业教育综合基础能力”[1]。文件中说明要正确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侧重举办大学本科职业教育。近年来,报考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只增不减,环境设计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主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针对环境设计行业的诉求,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积极探讨建设“双师型”的环境设计专业艺术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具体教学工作和设计工作相整合的过程为前提,以需要为主要方向。把传统形式的基础性模式向全能化能力培养而转变的教学方式。同样也是使用实践性的人才来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一定会出现的新型教学方式,以此来推进现代化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一、“双师型”概念的发展
在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现代化发展的几十年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双师型”专科教师的这一概念就已经开始出现。1990年12月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发表了关于时任江苏省上海市交通冶金工程专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王义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的一篇评论文章,介绍了该校关于培养“双师型”专科教师的一些具体做法[2]。文章被研究者认为应当是目前我国最早正式明确提出“双师型”职业教师概念的第一份学术性文献。目前国家教育层面正式明确“双师型”职业教概念的第一份文件应该是从1995年原下发的国家教委《关于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所以,“双师型”这一概念是在我国职业教师和教师的专业化教育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双师型"的本质意义是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的基本职业文化素质和特征。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学模式构建意义
提高双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是高校环境专业教育的永恒使命和主题[3]。“双师型”的教学是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强调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既能直接从事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又尽可能间接指导建筑与施工专业技能的训练,把环境设计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始终地渗透到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技能基础知识的学习传授和应用过程中;另一方面鼓励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实际工作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中来开展实践学习,为高校环境建筑设计与施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实践支撑,为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践教学理论支撑。
(一)人才培养需要
环境设计对于人才的实践素养有明确要求,传统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教师队伍难以满足专业教学,而“双师”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具体设计实践,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点播。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际的设计工作当中。这个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设计问题还能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通过零距离了解客户的需要、设计所需要的原料市场及施工场地的现场情况。进而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设计师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水平。
(二)市场发展需要
首先,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质量也有明显提升,人们对于室内外环境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知识要求也同步提高,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也正在不断扩大。其次,将学生与教师、专业课程以及生产实践紧密地融合,使得学生直接地面向民营企业与社会服务市场,有效拓展了环境设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变模式成了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窗口,不但有效缩减了理论与社会服务实践之间各种阶段性的差异,也有效促使学生适应设计市场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就业与竞争力。
(三)高校发展需要
师资力量是高校自身实力的主要体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契合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升高校竞争优势。
三、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随着我们国家建筑产业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房屋的设计、环境的设计、景观的设计逐渐成了当前很受欢迎的职业。为了更好地、更科学的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设计需求和设计风格变化,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已开始实行“双师型”的教学模式。我们对于其他学校的优秀、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化的分析和研究,其中他们的课程设置和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以福建省武夷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教学案例,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课堂教学中以一种综合性而非同一教学形式的课堂为主要模式、实践性的操作课程为辅助的一个新颖化的教学方式,在环境设计专业的需要和课程设置上将专业教学版块大致分为基本的课程以及实践操作的环节。其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基本的课程主要包括了建筑风格的设定和描绘、色彩的制定和设计、建筑速写、建筑设计初步、景观设计初步、计算机与辅助设计等。每个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主要针对不同年段,按照专业设计工作流程量身订制的核心实践项目和课程,有室内建筑设计、工程预算、建筑模型的制作、装饰材料与建筑施工工艺、办公与空间设计、展示与空间设计、餐饮与空间设计、娱乐与休闲空间设计、家具与装饰设计、景观与小品设计等一系列的核心实践课程。针对“双师”型教学人才培养方式,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工作需要在以往传统的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完善。相关的指导老师一定要依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改进。首先,设计的基础课程应该主要是给学生们传授一些基本的设计知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融入操作环节。所以,基本的课程开展过程中老师是可以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实践课程中,老师就需要根据双师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二)授课模式的设计
在工作室课程内容的整体效果设计中,教师必須要充分具备对课程教学规划的能力,系统、合理地把握和安排课程中涉及的理论教学与工作室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时间比例。以《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师为典型案例,此类的课程实际上属于一门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整个工作室建筑的模型以及成品设计制作。因此,教师在60学时的工作室课程总学时里如何合理安排工作室的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占比分配就显得相当重要。这类的课程在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总学时的比例分配中一定要做到没有所谓的侧重,加大理论与实践设计课时的力度和比重。当教师遇到这种类型的综合性课程时,教学就应该可以有效地采用“双师”的模式,将学生在工作室实际参与设计项目的案例有效地引入到工作室的课程之中,这样,既可以把工作室的项目设计方案在工作室进行立体的设计与效果展示,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培养学生的工作室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和对设计方案的整体效果展示应用能力,确保学生在60学时的课程里完成整个建筑环境模型作品的制作。课程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师承担明确的教学任务,进而能够保证"双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四、结束语
总之,环境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双师”模式的有效推行,不仅顺应时代发展,也符合高校教育长远发展的需求。通过“双师”模式的教学改革,能够使以往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场景变为施工现场,对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的实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每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背景,尽管该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但我们不能盲目效仿,而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长期探索、不断验证、不断调整,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双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葛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课双师,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5):117.
[3]李海海.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艺海,2020(0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