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形式的探索

2020-11-16 02:24李想
戏剧之家 2020年30期

李想

【摘 要】电子管风琴作为综合性键盘乐器,诞生至今尚不足百年,但凭借着独特的审美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文章基于此,首先对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做了介绍,强调了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双重属性,继而围绕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情况,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创编形式——移植、改编、原创,最后讨论了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要点,包括契合乐器特点、融入民族元素、立足时代精神。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创编形式;创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J6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0-0059-02

电子管风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诞生的管风琴。管风琴是一种具有管乐器原理的键盘乐器,初期为单层键盘,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发展出双层键盘、三层键盘乃至四层键盘,体积也在不断变大。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世俗化风格日益普及,管风琴这种大型乐器已经不适合在普通场合进行演奏,而现代钢琴的诞生与发展则使其取代了管风琴的历史地位。电子管风琴是对管风琴的现代改造,最早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电子管风琴与传统管风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电子设备代替风管发音,既保留了管风琴音色丰富的特征以及手脚并用的演奏形式,也具有钢琴演奏的便利性,成为广受欢迎的综合性键盘乐器。

一、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特征

电子管风琴作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电子管风琴作品属于电子音乐创作的范畴,是现代电子音乐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电子管风琴作品也可以从器乐创作的角度审视。电子管风琴的独特属性使得电子管风琴创编具备采用多种跨界融合的技术手段来完成一部作品的可能性。因此,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与通常意义上的乐器独奏作品创编有显著的差别,具有独特的乐队特征和鲜明的复合型特征,趋向于乐队合奏或者协奏作品的创编。从当前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的实践来看,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双重属性使得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围绕混合型乐队以及特有的织体写作而展开,能够达到电子音乐音色与拟真乐器音色跨界融合的效果,具备独特的美学感受与审美表现。其次,具有實现听音感受统一的能力。对基于传统乐器的音乐作品而言,艺术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听音者所产生的听音体验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电子管风琴作品则具备令听音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听音感受统一的能力,这和电子管风琴独特的拟音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后,表现内容灵活多变。电子管风琴有极为丰富的音色素材,这极大地提升了电子管风琴的表现能力,使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能够适合不同的音乐场景,凸显出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独特价值。

二、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的主要形式

(一)移植

对歌舞剧音乐等的移植是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的常用形式,国内不少著名的电子管风琴作品均以移植为创编手段,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大量丝路风格音乐被移植创编为电子管风琴作品。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中的移植多以乐队总谱为依据,根据电子管风琴的演奏特点进行缩编,在此基础上,进行音色与打击乐的工程制作。一方面,注重保持移植乐曲原有的创作与配器特点,另一方面,则以模拟再现的形式凸显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特征,这样既不会破坏原作的审美效果,也具有独特的电子管风琴艺术魅力。比较典型的作品有电子管风琴重奏作品《丝路断想》、电子管风琴独奏作品《大梦敦煌》等。以《大梦敦煌》为例,《大梦敦煌》原为四幕舞剧《大梦敦煌》中的音乐,西安音乐学院的师生将舞剧音乐移植到电子管风琴中,在最大限度保持创作和配器特点的基础上,用电子管风琴进行了模拟再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改编

改编是电子管风琴作品最为主要的创编形式,东西方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均以改编为重点,并创作出了大量非常经典的电子管风琴作品,比如由拉威尔《丑角的晨歌》、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改编的电子管风琴作品。从改编作品的内容来看,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中的改编通常包括艺术歌曲、独奏曲以及传统音乐作品等,并且不同音乐作品的改编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别,独奏器乐曲的改编多为乐队音响化改编,而传统音乐作品,如民间音乐等的改编,则以电子化音乐改编为主。改编与移植不同,赋予了作曲家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电子管风琴改编作品会在保留原作一些精髓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管风琴进行二度创作,充分发挥电子管风琴多种音源、效果等优势,形成独具电子管风琴魅力的新作品。因而,电子管风琴改编作品在配器、和声、速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变化性。以《炎黄风情》电子管风琴改编曲为例,作品改编自鲍元恺同名管弦乐,但在曲式结构、声部上又有一些差别,如其中的《女娃担水》,将管弦乐的变奏曲式改编为三段式。

(三)原创

电子管风琴约于上世纪90年代被沈阳音乐学院引进,随后,其他音乐学院纷纷跟进,如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历经约30年的发展,我国电子管风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除了移植、改编既有的音乐作品外,更涌现了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原创作品,进一步丰富了电子管风琴的艺术表现力。从电子管风琴艺术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创应当成为电子管风琴最为主要的创编形式,这不仅是凸显音乐艺术时代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彰显电子管风琴独特艺术魅力的必然要求。电子管风琴音源多样,融古典、流行、民族、电子、打击等于一体,这为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上海音乐学院朱磊教授创作的《曙光》是电子管风琴原创作品的代表,《曙光》采用二重奏的形式,表现了特殊时期人们在逆境中的奉献与坚守,用电子管风琴强大的表现力营造了恢宏大气的气势,彰显了在黑暗中等待黎明、迎接曙光的主题。

三、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要点

(一)契合乐器特点

作为新兴的乐器,移植与改编在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改编,不少经典的电子管风琴作品均来自对已有音乐的改编。而对改编作品而言,在保留原作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契合电子管风琴演奏特点的路径是最为主要的内容。正如亚太电子键盘协会主席阿方俊所言:“电子管风琴改编时……要将这些要素重新构筑成适用于电子管风琴演奏的形式。”比如对某些较长的音乐作品可以删去部分独奏的片段,使电子管风琴作品更加紧凑。从电子管风琴的传世名曲来看,彰显电子管风琴的乐器特点是所有作曲家的共同思路。以《西班牙随想曲》为例,原曲由俄国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西班牙地方曲调创编而成,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中每一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借助独奏、叠加等多种配器手段,使音乐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情。日本著名的电子管风琴演奏家加曾利康之对《西班牙随想曲》做了电子管风琴改编,创造性地删去了不少独奏的片段,使乐曲的整体结构更为精致、紧凑,非常适合于电子管风琴演奏。加曾利康之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二)融入民族元素

无论是管风琴,还是电子管风琴,均诞生于西方。作为“外来”乐器,本土化是电子管风琴在我国发展的中心内容,同样,本土化也是拓展电子管风琴表现力的有效手段,对推动电子管风琴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我国电子管风琴的创编情况来看,民族元素的融入是本土化的主要手段,不少电子管风琴作品均改编自经典民族音乐,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要具备民族化的意识,积极探索将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写作方式融入电子管风琴创作中的路径。首先,要加强优秀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音乐资源非常丰富,有着大量享誉中外的传世名曲,如《将军令》、《夕阳箫鼓》、《彩云追月》、《高山流水》等。西洋乐器传入我国后,为民族传统音乐的改编提供了条件,不少经典名曲出现了西洋乐器版本,比如黎英海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钢琴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民族音乐资源中的精华,借鉴其他乐器改编的方式,以推出电子管风琴版本。另外,还要注意凸显民族音乐的审美特色。与西方音乐相比,我国的民族音樂有着独特的审美魅力,如五声调式,因此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也要着力彰显民族音乐的审美特色。

(三)立足时代精神

无论是对移植、改编的电子管风琴作品而言,还是对原创作品而言,立足时代精神都是凸显电子管风琴艺术魅力,促进电子管风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当前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的情况来看,作曲家在主题选择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数量较少,这不利于电子管风琴的现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电子管风琴作品要立足时代,扎根生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来反映时代精神。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面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要紧扣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反映新时代的群众生活。举例来说,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量贫困县、贫困村被“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便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开展。

四、结语

电子管风琴既有电子音乐的特点,也有一般乐器的特点,具有音源多样、表现力强的优势,在当代音乐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前,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形式主要有移植、改编、原创三种,必须从电子管风琴的乐器特点出发,围绕民族化、时代性两个角度推动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达.电子管风琴的乐器发展史及演奏技术[J].北方音乐,2015,(03):10-11

[2]郭佳.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音乐生活,2018,(10):78-79

[3]吕诗弘.电子管风琴曲的改编与演奏技巧探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8.

[4]冯捷.丝路风格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创新表达——基于电子管风琴创编与演奏的融合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9,(01):42-43.

[5]付超.双排键电子琴的乐队协奏功能——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为例[D].上海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