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口语交际”中明确提出演说目标“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但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培养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下册“口语交际”中就编排了演讲、即兴发言和辩论。由此可见,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本文从阅读教学出发探析培养小学生演说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词句进行仿说,迈出演说第一步
演说要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就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富有情趣。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入手,通过比较、推敲、仿说等策略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清楚、生动的话,甚至达到口语化的程度,以此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活化语言,打破常用书面语与学生口头语之间的壁垒,着力提升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语感。
1.理解词义,用文中词语练说
词语有色彩和温度,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更能彰显活力。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有一句:“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学生对“碧绿碧绿”这个形容颜色的词语感到很新鲜。教师先指导学生说说“碧绿碧绿”是什么意思,然后照课文的样子说说还有什么是“碧绿碧绿”的,看谁的演说能让人有更鲜明的“碧绿碧绿”之感。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语气表情的强调,感受到叠词在口头表达中特有的效果。可见,一个新鲜词不仅引起了学生积极地思考、生动地练说,还让演说的“味”更浓了。
2.揣摩句式,借情境创设趣说
特殊句式是平时很少运用的语言,却是值得学习的新句型。某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关注到文中特殊句式“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先读“压下来、垂下来”,用手势做动作,体会“压”写出乌云的低和可怕,“垂”强调蜘蛛直直地落下来。然后根据情境图让学生和教师对口令,师:“什么什么压下来?什么什么垂下来?”生:“石头石头压下来。柳条柳条垂下来,稻穗稻穗垂下来”。最后让学生用“压”“垂”填诗句:万条( )下绿丝绦,千朵万朵( )枝低。这两句话中的“压”“垂”既是生字,又是形象的动词,对许多学生而言更是很少使用的词语。因此发现教材中的新鲜处,从一个词或一个句式开始仿说,是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演说训练的第一步。
二、赏析段落倾情言说,提升演说感染力
每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段落,中高年级教学时要敏锐关注教材中的精彩段落,揣摩言语运用技巧,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法,再指导学生模仿文本的表达形式演说。这样,使第二学段“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
1.品读人物,学细节描写仿说
语文课本中不乏精妙的人物细节描写,比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指导学生品读描写英子的段落,从中感受到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随后观察或回忆身边同学的一个细节,模仿文中的表达自主练说、小组交流、全班展现。挖掘教材中的人物细节描写,有利于学生从精彩的描写中领悟、模仿,这样的演说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细腻真挚。
2.领悟意蕴,寻差异之处演说
课文中的语言带有示范性,尤其那些与学生有差异的语言,是学习演说最好的材料。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对母亲的两处描写,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发现这两段描写与平时表述的差异,即反复手法的运用、特殊句子的后置、慢镜头和快镜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知道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我”亲眼目睹了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这一幕让“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此时作者内心澎湃的激情只有借助反复的手法,用慢快镜头的交替,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在学生深刻领悟的基础上,让他们回忆自己的母亲并进行仿说。学生在演说中讲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寻找视角多元对话,拓展演说新观点
演说,除了要有鲜明观点,还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也是“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寻找多元的阅读内容和视角,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表达多元化观点。
1.比较辨析,用高阶问题活说
高阶问题,就是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解释性问题、选择性问题、洞察性问题,这样的问题蕴含了运用知识和综合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更有利于学生多元表达,形成观点。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就可以设计选择性问题“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要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就要解读文本,不仅要做到准确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分析比较,把见解与事例紧密结合,找到充足理由,才能自然地表达观点。
2.树立观点,严谨有序地辩论
王力先生曾指出,文章写不好,并不是由于他写了几个错别字,也不是因为他不懂语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1]。辩论更是如此,要指导学生学会树立观点、结构严谨、追问因果、言之有序。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学完后,设计辩论话题:人们为了拓宽城市道路,想砍掉道路两旁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正方认为这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是值得的;反方认为砍树容易栽树难,政府应该另想办法发展交通。先引导学生学习典型的辩论词,了解辩论词的结构特点:陈述观点—举例论证—总结观点,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再放手让学生运用举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去搜集材料,严谨有序地模拟辩论;最后在班内展开辩论。学生在练习中可以不断地完善语言、调整思维方式。
四、关注篇章当众演说,增强演说现场感
学生演说能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词句和段落的掌握上,还表现为形成篇章意识和发展篇章能力。篇章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是高段,因此,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某些篇章的独特之处,在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当众演说的感觉和能力。
1.积累内化,选课后习题复述
统编教材依据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练习各种各样的复述。比如,二年级教材安排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创造性复述[2]。这样的复述练习就是训练演说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的线索,把握文本整体的布局规律,在建构篇章意识的同時发展现场演说能力。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思考练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如何让学生理清故事并试着转述故事呢?首先,要学会列提纲,在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过程中概括小标题。其次,思考哪些部分可以进行创造性转述。如诱敌上山时群体与个体的英勇顽强。最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练习现场转述。可见,抓住课后习题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梳理,在引导学生发现、掌握谋篇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或转述,能培养学生演说的整体性和现场演讲力。
2.拓展运用,抓口语交际妙说
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一)”要求根据演讲的内容写好演讲稿后再演说。如《陶校长的演讲》和《学会合作》就是典型的演讲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发现这两篇演讲稿的表达特点。相同之处:两篇演讲稿都是开门见山点出演讲话题,中间使用了设问的手法,结尾采用总结式的方法,这样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更能让听众清晰地领会演讲内容[3]。不同之处:《陶校长的演讲》采用“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没有列举事例;《学会合作》在阐述怎样进行合作时,举了两个事例。演讲中是否要列举事例?这就要根据选择的材料来定,事例式表达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了解两种演讲稿的谋篇布局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话题撰写演讲稿后当场演说。可见,典型的演讲稿不仅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发展倾听、表达、应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达红.语文学科应关注推理能力的培养 [J].教学与管理,2017(09).
[2]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 [J].小学语文,2019(Z1).
[3] 梁昌辉.基于文体特征教学演讲辞[J].语文教学通讯,2017(3C).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