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的高质高效创建与技术产业组织机制研究

2020-11-16 05:53王桂峰王安琪
棉花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质棉花绿色

王桂峰 王安琪

摘要:通过对绿色发展提出和农业绿色发展进程有关文献梳理的综合研究及农业产业发展演变、重大技术进步支撑,结合全国和山东省植棉业态与棉花产业格局的变化变迁及山东省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试验示范,系统分析了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质高效模式创建的技术和产业组织路径,为山东省棉花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东省;绿色发展;转型;高质量;高效率;创建;产业组织;机制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20)05-003-17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20.05.001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support of the majo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mbining with the changes of cotton planting state and cotton industry struc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on creation of green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of cott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tton gree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ath of establishing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mode,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gdong province; Gree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High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Crea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自2000年世纪交替以来,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产业转型,同时加快了全球棉花国际化进程及生产格局重大变化与我国棉花主产区格局的重大变迁。世界主要产棉国竞争力持续变化,巴西、中亚五国、印度、非洲产棉国等棉花供给保持平稳增加,世界棉花产业转移到孟加拉、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南亚和非洲国家等进程加快,传统棉花规模资本大国(澳棉、美棉)的国际竞争力波动而稳定。

我国由20世纪的五大主产棉区(即北方特早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华南热带亚热带棉区)及其配套产业经济地理布局分布收缩至三大主产棉区(即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且全国传统植棉区的产业经济地理结构配套仍然呈产业中下游多极区域分布。其中有两个重要变化拐点时期,2001~2010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为42%,西北内陆棉区全国占比为37.8%,长江流域棉区全国占比为25.4%,基本呈非均衡“三足鼎立”;到2012年,西北内陆棉区仅新疆就以总产308万吨首次全国占比在50%以上,2014年西北内陆棉区面积、总产全国占比达47.20%、60.72%,基本占全国棉花的“半壁规模”,时至2019年,全国棉花生产面积3339.2千公顷、总产588.9万吨[1],西北内陆棉区面积(主要是新疆,甘肃面积甚小)、总产在全国占比分别为76.66%和85.50%,为“一枝独树”的全国棉花特大棉区奇观(见表1)。

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传统要素价格持续增长,其棉花生产规模缩减和植棉區域集而分散变化态势基本为全国棉区的一个缩版,其2001~2018年的棉花面积和产量情况在参考文献2中已有详细介绍[2]。自2008年以来,山东省棉花生产以每年53333.3 hm2规模行收缩波动走势,2017~2019年山东省播种面积分别为174666.7 hm2、183300.0 hm2、169300.0 hm2,总产分别为20.7万吨、21.7万吨、19.6万吨。山东省2019年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仅相当于1984年峰值(植棉1712000 hm2、总产172.5万吨)的10%,其种植面积只有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划定面积(“400万亩”)的63.49%,其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分别为169300.0 hm2、1158.0 kg/hm2和19.6万吨。目前,山东省棉花生产基本面主要分布在鲁北、鲁西北、鲁西南三个植棉区,其中鲁北是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花一熟传统产区,鲁西北是黄河故道为一熟、两熟混作棉花老产区,鲁西南是蒜棉套作两熟区,鲁中鲁南是实为零散旱作微域棉产区[3-4]。2020年山东省植棉播种区域仅在夏津、武城、惠民、鱼台、嘉祥五县略增或持平(由于实施棉花统一供种及棉花目标价格保险等),其余各市县区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棉花生产格局与棉花产业重大变化变迁的主要表现:一是当今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棉花生产区域的进一步分工优化,棉花生产比较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二是国家粮食安全产业保障及2014年启动实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并由此构建目标价格长效机制,有序引导了全国棉花生产格局变迁与内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并兼具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大宗农产品,棉花产业关联到基本民生保障和基础产业体系安全,居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格局重要位置。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消费、纺织服装出口大省,是国家棉花生产保护区之一,棉花产业经济总量及国际市场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棉花全产业从业人员260万~300万人,棉花产业为山东省传统棉区8市23县(市、区)广大农民及城镇职工就业创业收入的重要渠道[3]。

2020年春季,全球新冠病毒流行及经济大幅下行压力加大,世界经济贸易的不确定性加剧,国内同比棉花市场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徘徊、棉粮价差较大缩小,山东传统植棉业如同内地棉花产业总体走势将持续,且降幅适度增大,在地化(Localization)的植棉业态存续及棉花产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

基于山东省棉花生产传统生产要素的高度依赖及净流出,相对于植棉业原有自然资源生态条件、棉作生态位、棉花产业经济大省的比较优势禀赋下的传统棉作生产窘境,加快变革传统棉花生产要素约束,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技术产业组织创新驱动[5],注意生物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建立绿色发展动能支持的绿色高质高效产业转型[6],实现全省种植业生态化生产体系的新型棉作结构及融合协调机制,建立山东绿色高质高效现代棉花供给体系成为重要发展路径措施。

1  以绿色发展新动能驱动的棉花绿色高质高效产业模式,是新时代支撑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不可再生资源匮乏与环境问题,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特殊约束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模式,实现绿色发展转型成为必然选择[7]。

棉花生产是土地、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棉花自然生长周期长、棉花产业链条长,其资源环境约束性相比较重。2016年,原农业部启动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2018年调整为棉花绿色高质高效高质创建活动,棉花绿色发展总体框架技术产业设计和主要技术集成的绿色高质高效模式试验(实验)创建机制持续完善,推进了山东省传统棉花生产要素依赖的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转型进程。

1.1  棉花生物生态特性与绿色高效产业功能特征,本源地体现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题中内涵

棉花(cotton)属于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原产于亚热带,短日照,C3生理生化型灌木植物,光合生物量、光合固碳能力和抗逆性均强,具有无限生长习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织重叠性长、再生能力显著等生物生理特性[8]。

棉花纤维是由棉花种皮纤维单细胞凸起发育,经伸长、加厚、捻曲三个阶段成为次生壁较厚、中腔适度、天然捻曲多、抱合力强、成纱强度大等自然特征的绿色植物纤维生理结构。棉花纤维是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化学结构式C6H(10O5)n)],其性能优于韧皮纤维结构等植物纤维材料的性能;是全球五大天然纤维中唯一由农作物种子可持续生产的纤维资源绿色材料。棉纤维制品具有非静电、天然吸湿性强、透气性适宜、保暖适温性、穿着体适度优异等独具的天然植物纤维产品绿色低碳固有特质;是化纤织品、粘胶织品等纺织工业材料产业不可替代的可持续的绿色基础性纺织原材料资源。棉花生产是纺织服装业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棉花除了含有原棉纤维产品纺织服装产业特性外,其棉仁约占棉籽重量的50%,棉仁中含有35%以上的高质量油脂和37%~40%含量氨基酸较齐全的蛋白质;棉籽油和棉籽蛋白分别占世界食用植物油和蛋白總供给量的10%和6%,是优质饲料蛋白原料和植物油料的重要来源;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耕地集约化利用方面对于大豆、花生、饲用玉米种植区域单位的等位种植均同时具有兼具结构替代效应[3]。棉花是集绿色植物纤维、高蛋白质原料及油料产品结构一体的复合型作物,具有巨大的高质蛋白饲料产业和优质食用油脂产业价值与产业链拓展延伸潜力。棉花在作物学分类里,棉花一直处于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基础位置,是主要经济作物组成。

1.2  绿色概念、绿色发展与绿色发展新理念的提出和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开启

1.2.1  绿色发展由概念上升为新发展理念与发展原则遵循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本源,意指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6]。

2012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纳入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新五化”。2013年中央相关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列入“十三五”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关于发展理论的历史性重大发展,并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确立了基本路径,树立了绿色发展新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有效支持的绿色金融支持方式。

绿色发展以最少量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和最大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方式而逐步减少并摆脱对传统资源和能源长期依赖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

绿色发展的关键是以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协调,发展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绿色发展转型。

1.2.2  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与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落实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6]。

绿色农业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高质供给为一体的产业特征,为农业生产生态经济效益协调提高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其关键是通过绿色农业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产业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绿色产业体系,形成农业绿色生产体系与绿色经营体系,即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方式转型[9]。

2017年4月,原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同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2018年4月,我国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8》,标志着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效。2019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强调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

2  绿色发展的溯源和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

“能源”与“环境”是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变化的两大主题。能源是工业社会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延续生存和发展,成为重要的现代生产要素[10]。当今世界以化石资源为主导的不可再生传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资源)的年消耗量大于100亿吨石油当量[10]。能源的挖掘开采应用过程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成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减少、干旱、土壤退化沙化等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传统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及严峻环境问题,催生绿色概念提出

绿色概念的产生,溯源于世界性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环境问题起始于工业革命[11]。全球一次能源结构分布与消费的过度非均衡资源环境问题加剧,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引领经济全球化格局建立。

化石燃料资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全球一次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资源严重依赖与环境问题加剧始终相伴,全球性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频发,成为地区性的能源资源的局部冲突及社会危机的重要诱因[10]。1971年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又锚定石油,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更直接推动美国去制造业进程及经济产业服务业主导转型并主导经济全球产业资源配置,由此提升并确立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催生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成熟而形成发达的信息社会,力导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全球产业链转移构置。

能源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重要物质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Carson的《寂静的春天》问世后,M.strong受托编写发表了《只有一个地球》与《增长的极限》随之出现[11]。

全球产业资本密集效应、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世界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无止境的开采自然资源、无偿利用环境的社会生产方式,引起了全球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弱化,动摇了现代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基础。由此,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后,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在《绿色经济蓝图》中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11]。

2.2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叠加协同作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生物种群的数量体积(个体数)均具稳定性,自然界的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制增长,否则其制约作用相应增加[12]。随着工业化进程、生产力高速发展、次生干扰高频高程度发生,人类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连接,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全球人口已攀升到74亿,人口增长及人们生产生活需求必然增加活动,已危及到全球生态系统温度的稳定。气候变暖,整整60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大气生态圈受损、气候暖化、土地耕层流失及土地暖化倍增、农作制度无效化增长,全球生态食物链效应干扰整个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消失加快[12]。

在全球生态平衡问题加剧下,经济产业格局会发生巨大的不确定性变化,正迅速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超出了预期。建立并持续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正变为绿色生产生态生活形态的必需转型的依赖性选择。

3  全球经济绿色转型与我国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全球化快速经济增长对传统能源产品结构过度依赖并造成环境生态要素的严重透支。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的经济产业体系和内部服务业发展支撑起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在过度扭曲和虚拟化,终于导致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世纪性海啸。世界主要市场经济体中的美、英、日韩和欧盟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由此推进了经济产业体系发展转型,逆全球化开始显现,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新型驱动加快探索。因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增长方式动力的世界经济绿色发展软实力显著增强,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新进程步入提速成长扩张期。

我国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工业增加值长期占GDP40%以上,但在2006年出现了结构拐点,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1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0467亿元、386165亿元和534233亿元,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3.9%;其中数字经济的增加值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3。

4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传统生产生态要素结构简析

我国人口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特殊约束性,构成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瓶颈关系。

4.1  農业资源日益趋紧与地理分布不平衡

我国耕地面积分布与水资源分布逆向,时空分布不均及年际变幅大,旱涝多发。人均耕地已降为0.07~0.1 hm2,水资源人均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6];水资源时空分布为冬春少雨、夏秋洪涝,东南分布多、西北分布少,西南光能资源少、长城以北热量不足,这些区域性的能源不足影响农业稳定发展。

4.2  农业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受损(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问题突出

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和农业环境污染局部蔓延会影响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产品市场贸易。一是农业气候条件异常、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环境受损;二是农田生产生态失衡(水土流失面积占比38%、荒漠化面积占比27.3%、坡地25%,土壤退化、次生盐碱化)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三是农田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不当使用及利用率低,使农业点源、线源、面源污染局部较重,关联到农产品质量和污染。

5  当今农业发展阶段演变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探索推进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文明提升涉及农业工具和主要能源动力效率的变革。农业发展主要历经古代农业(自然农业)、近代农业(人力手工半机械农业)、工业化农业、生态农业过程,并演进发展为绿色农业,形成开放式的能量转换循环系统、农业市场化国际化[13]。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后“石油农业”模式的农业资本高度集约来说,绿色农业对能源环境严重约束收紧,生态农业概念走入人们视野,以期建立物质能量于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多级重复利用的农业生态化生产循环系统,生态农业概念及模式试验可视为当代绿色农业的初级探索。

5.1  我国农业绿色概念的提出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创新驱动力,其关键是通过农业绿色高新技术重大突破及绿色技术集成,建立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提升绿色高质生产体系和绿色高效经营体系的水平能力[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高一优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機农业”、“生态农业”及其绿色农产品品牌标识认证等,主要基于农产品健康营养及产地环境状况、特色品牌农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探索。

我国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有关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研究绿色农业,于2003年亚太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概念,直到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收到建议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的提案——《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

5.2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确立与推进进展

绿色是农业的大自然本色,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是构成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2017年4月,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同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导向。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部署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5]。2019年11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部署各试点县编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2年)。

6  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及绿色技术集成的产业创新组织推进

棉花为短日照作物,具有无限生长特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较长、生育期与成熟期及收花期均较长;棉花作为纺织业基础性绿色纤维材料资源,棉花产业链条长、资本化程度高。棉花为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棉花生产的农艺农机技术衔接配套与产业中下游的工艺技术结构融合度相当复杂,植棉业的自然生态脆弱性和产业弱质性明显,并因此具有金融衍生品特征。

基于植棉业传统要素严重依赖的低效生产方式及纺织工业链条相互割裂,地方性及区域性棉花生产基本面的收缩下行加快,以期通过提升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而形成高效技术产业模式引领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及构建棉花高质量发展机制是绿色技术集成与高质高效产业组织重要路径选择。

6.1  山东省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引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016~2017年,根据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方向目标要求,山东省结合山东棉花生态生产区域分布,体现绿色内涵和提升棉花产量效益开展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试点示范,并着重轻简化栽培技术、农业化学投入品减少并适度替代、棉花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构置高产体系组织配套,编制省级创建实施方案。

实施项目县根据当地棉花种植及地产棉产业结构需求,以棉花大县为单元试点示范,在市级相关部门指导编制县级具体实施方案,成立县级项目棉花领导小组、技术小组管理体制,集成组装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区域性绿色高产高效,围绕标准化的技术集成、试验示范模式引领,建立适宜当地的高效棉花产业体系及新型高效产销机制,抑制当地产棉大县区棉花产业下行衰退趋势,稳定棉花生产。

项目推进后,相关县区植棉规模收缩下滑速度有所降低,但不同程度地下滑趋势仍然未能扭转,尤其是东营、滨州两市棉花生产以每年66.7~133.4 hm2加速下滑。究其原因:一是对棉花绿色发展认识局限,对绿色高效产业模式及绿色技术集成缺乏相关棉花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与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的构建支撑,部分市县区棉花公共管理技术服务体系还停留在高产创建时期工作定式,棉花生产方式长效性预期不高;二是传统植棉结构、方式与属地化的纺织工业机械装备质量技术结构仍然不合,地方区域产棉区的一二三产业分离状态严重。

6.2  山东省持续推进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域试点示范及总结形成棉花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山东省纺织服装业拥有的魏桥创业集团纺织企业、山东如意集团、鲁泰集团、山东亚光集团、临清三和集团、德棉集团、青棉集团、夏津仁和纺织等驰名企业;有全国最大纺机特色王台纺机名镇和较为齐全的棉花副产品加工业配套产能体系,据2018年统计研究,全省规模以上棉籽油、棉籽饲料加工企业15家,主要分布在夏津、临清、博兴、嘉祥,年加工能力500万吨。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棉花产业经济及纺织服装业大省,棉花产业经济总量及市场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10来以来,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尽管收缩下行较大,棉花全产业就业创业人员仍保持在260万~300万人,为当地农民和城镇职工生产收入的重要渠道。

7.2.2  全国棉花纺织材料结构性变化加快,原棉材料需求呈基本稳定态势

棉纺织工业是我国基础民生产业属性的传统支柱产业,棉花、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构成当今纺织行业三大主要原料,涤纶化纤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热固色度强特点,而棉花无静电且具备吸湿透气性、亲肤柔软特性。

2005年以来,我国化学纤维及纯化纤布产量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態势,2005年我国化学纤维总产量为1629万吨,至2016年已达到4944万吨,年增长率达到10.62%;化学纤维布产量由2005年的110亿米增长至2014年的187.96亿米,增长70.87%[1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棉制品的绿色低碳环保消费持续增长,棉纺织行业在近20年期间经历了高速增长和平稳发展,原棉纺织长期占据重要地位、总量需求比较平稳略增。1999~2018年人均纤维消费量持续增长,化纤消费量增加迅速,棉纤维整体占比持续降低,但棉纤维消费总量呈稳定略增趋势。

20世纪70年代初,棉花是纺织业的唯一原料,当今棉花需求增速滞后于化纤及人造棉。据中国棉纺协会资料显示,纺织用化纤量占比,1977年为11%,1990年为22%,到2000年高至38%[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加,2006年棉纤维材料的纺织原棉达1200万吨峰值,纺织材料占比65%。随着纺织行业扩张发展,棉花生产对于传统生产要素依赖强而供给弹性低,棉花和涤纶的混纺技术突破发展,原棉材料产业结构占比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棉价差与化纤材料占比走高,2006后年化纤用量超过棉花。

自2005年以后,涤纶短纤与棉花价差由持平而涤纶短纤成本持续走低,2009年涤纶短纤材料用量超过棉花;粘胶短纤自2012年后替代优势渐显。

2011~2013年国内实施棉花临储政策,国内外棉价差曾超过5000元/吨。2011年非棉纤维的使用量超过棉纤维,2018年棉纤维材料市场占比自2006年65%减至37.5%;2016年末涤纶短纤、粘胶短纤产量分别为963.92万吨、341万吨,纺织行业主要原料占比分别为涤纶短纤54%、棉花27%、粘胶短纤19%[16]。

21世纪以来,我国棉纱棉织物进出口额的整体出口快速增加,占全部纺织品服装的比重约30%,棉花年均产量约600万吨左右,年均进口量保持在约190万吨,而年均用棉仍保持在为800万吨水平。2018年全国棉纺织行业产能仍达1.16亿锭,织布机约113万台,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约2700亿美元,其中棉纺织品占比逾1/3。

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原料替代产品市场选择,由于混纺技术进步,尽管满足国内棉花市场200万吨左右供应缺口已具备纺织非棉原料产能及价格基础,但原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的绿色高质结构低碳结构产品的绿色消费能力会持续走高,并且随着棉纺织“三无一精” (即无梭布、无结纱、无卷化,精梳纱) 占比逐渐提升,对棉花质量提升和发展原纯棉高纺材料需求增加。

7.3  山东省棉花主产区的种植结构及纤维品质结构与棉纺织产业需求结构衔接问题

棉花生产结构的棉纤维品质,是纺织原棉的质量基础。原棉纺织品质主要由棉花遗传品质、生产品质、轧花加工储运质量构成,生产品质越接近遗传品质而棉花品质越好。

7.3.1  棉种退化生物特性与棉花种植区域化的内在产业要求

山东省全部种植细绒棉,据棉花生产统计研究,棉花育成审定品种多达近200个,涵盖中早熟、晚熟品种以及特色品种、优质品种,杂交种和常规品种,全省棉花种植基本以小农户为主体,棉花人工收摘,择机市场社会化随机销售。

据异源四倍体棉起源研究,棉花为两性花的常异花授粉作物,遗传背景极其复杂,天然杂交率2%~16%,最高50%以上。由于基因突变、剩余变异、潜伏基因的不同条件显现、异源基因渗入、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遗传漂变等原因,棉花品种群体存在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及随机波动改变,品种发生退化。棉花品种群体须配套严格的技术保纯措施及其棉花生产的区域化合理布局的产业必然性。

7.3.2  棉纺织原棉材料品质结构及棉纺织产业纤维技术质量需求结构

根据当今世界纺织工业新型高效高质机械智能装备的原棉质量结构指标体系,主要由棉纤维的断裂比强度、细度(多用马克隆值表示)、纤维长度、整齐度以及白棉花占比依次组成,高质量原棉纤维指标体系协调一致,是纺织工业工艺技术结构的高质发展需求[3]。

当今纺织机械装备,环锭纺主要纺低支纱、配棉等级低,精梳纺可纺40支或60支以上高支纱,要求原棉纤维比强度高、长度分别大于29 mm和31 mm,细度适中,马克隆值4.0左右。相对于气流纺,目前国产原棉纤维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并缺乏能纺20~26支纱的棉花品种[8]。选育不同纤维结构的高质原棉品种,适合纺织工业高质量工艺技术结构,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农艺技术产业导向。

7.3.3  山东省棉花品种区域种植分布与棉花生产纤维结构状况

山东传统棉作方式的多样性,引起棉花品种的区域混杂种植与区域化种植的随机化,加之棉花品种的自然杂合退化及采摘、晒花、轧花、种子储运等过程人工作业与机械混杂叠加效应加剧,使棉花遗传品质、生产品质、加工品质相互严重偏离,原棉商品性状易劣与棉花纤维一致性及整齐度较差并存。

从目前全省主产区域看,棉花生产种植的棉花品种总数在30个左右,除2019年统一提供棉花良种技术社会化服务的武城、夏津、惠民、鱼台等县区外,客观上可保障地产棉商品的棉花品种种植区域化条件,但与棉花无“三丝”的高品质遗传特性、棉花区域标准化生产还有实质距离。

山东棉花主产区棉花纤维品质结构分布情况:一是鲁北(包括鲁西北)植棉区人工采收成本高、采摘期较长且霜后花多,白棉花相对少、整齐度低、比强度较高、马克隆值偏高;二是鲁西南蒜(麦)棉套作区,种植品种多为杂交棉品种,其杂种一代品种纯度与质量在技术市场上难于保障,同时棉花要为大蒜种植腾茬,多采取全棉株拔秆放在路边、场院晾晒成熟后再采摘方式,其纤维成熟度差,长度较短、马克隆值偏低、比强度较低;三是鲁中微域分散植棉区,纤维比强度及长度好、马克隆值适中、整齐度总体较低。

据国家纤检局报告数据的山东省2018年棉花品质情况:断裂比强度29.29 cN/tex,长度27.85 mm,并低于全国平均值28.55 mm;马克隆值4.9,成纱强力低;长度整齐度指数82.17%;白棉占比为46.27%,淡点污棉占比为51.05%[4]。山東省陆地棉主栽棉花品种体系类型单一、强度不足,缺乏纤维长度25 mm和31 mm两个档次的地产原棉(纺40~60支纱要求主体长度31 mm以上、比强度30 cN/tex以上、马克隆值3.7~4.2)[15-16]。

7.4  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的技术产业组织机制高效配置

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是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前提,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生态化、产业数字化以及市场深度开发与拓展是产业发展成熟稳定的必要途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基本遵循,建立棉花绿色发展的产业内涵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驱动的产业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专业职业的生产素质与生产效率,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转型。

7.4.1  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支持

棉花绿色发展转型,强化棉花绿色发展的科技体系支撑,建立绿色高质高效产业技术基础。研究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绿色发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方案试验总结,形成绿色高质高效产业示范效应。

(1)由于天然异交率及剩余变异等易发生改变,导致品种退化与纯度下降,须对种植的棉花品种进行严格的自交,以保证种质资源的纯度。

一是建立全省地域生态产业特色的棉花种质资源保护体制,形成棉花原种良种技术标准繁育生产规程。健全棉花品种及生态生产关联新的种质多样性自然保护机制,如野生棉花、天然生态化地方棉种等。

二是筛选适合不同生态植棉区、生产方式和纺织加工一体化产业结构要求的优良品种,研发纤维质量提升、产量稳定、资源节约高效应用的技术措施。筛选综合性状优良、产销契合的品种,建立省市县三级棉花种质资源、原种、良种繁育生产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棉花生产的优质棉种市场供给的统一的公共社会化服务,解决棉花品种“多、乱、杂”和纤维品质一致性差的问题。

三是加强推进高质短季棉品种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建立相应棉作耕作制度技术体系及原种良种繁育技术生产规程,健全配套棉花原种繁育为主的棉花技术集成公共服务体系。

(2)研究棉花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体系,强化“绿色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体系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产业导向。

一是是开展棉花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应用,建立棉花绿色轻简化生产管理技术模式。开展轻简化、标准化种植技术、高质高效及水肥协调耦合协同机制及精简生态化栽培和耕作新模式集成创新研究。强化简化农艺技术管理流程,减氮、节水、化调标准,减量化学防治、有机替代等关键技术集成量化研究。明确水肥药化调及简化农艺管理对棉花熟性和株型的调控机制,提出绿色生态防治关键技术的产业构建措施,建立绿色植棉技术规程。

二是集成不同生态棉区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重点研究鲁西南麦后直播高效短季棉、鲁北中早熟棉晚春无膜化直播收后轮作饲草、鲁西北鲁中棉花花生生态间作种植和蒜(马铃薯)后直播短季棉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棉田农业化学品投入优化精量精准适用技术和绿色高效生态棉作方式。鲁西南两熟套种区要结合棉麦、棉蒜(瓜、菜)间套复种的特点,针对套种茬口衔接不配套,育苗移栽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开展杂交抗虫棉增密、棉蒜双晚栽培、蒜后直播短季棉技术等研究,因地制宜发展麦棉、棉花花生、棉薯、棉瓜套种,提高植棉的整体效益,抑制植棉面积过快下滑。鲁西北棉产区要针对棉花多转向旱薄地地力不足、不施钾肥或施用量少、地膜抗虫棉播种偏早和结铃集中及对钾元素敏感、棉花早衰减产等问题,加强棉秆还田肥料化应用的棉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深入棉秆还田的有机质组分变化、腐殖酸与HA/FA变化、土壤酶活力增加的响应机理及土壤污染的棉花生物自然修复技术体系,并分区域研究棉秆作业机械高效技术研究与试制。

三是深化研究不同群体棉花的杂种优势与应用,做到杂种一代高效增产效应技术配套;综合研究棉花杂种二代有效利用与提升关键技术,分析其产量与纤维品质衰减度及分离差异化。

(3)加快山东省棉产区的高效短季棉技术集成的新型高效棉作结构调整技术工程和配套化调技术、鲁北盐碱地规模化高质中早熟品种晚春播种及适宜机采模式化控技术配套、注重推进高质短季棉杂交种研发利用进程。

短季棉(shout-season cotton)是生育期短,生长发育期缩短农时季节1~2个以上的早熟性状稳定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种植类型[3,8]。起源于美国和前苏联地区,其株型紧凑,植株偏矮、节间与果枝短,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低,枝叶较少,开花到吐絮的生殖生长较快, 集中成铃和采收性强。发展短季棉可在一定农业生产力和棉花产业技术经济条件下,研究总结建立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耕作种植制度技术体系优化及实现高效种植业结构配置模式。试验总结无膜化栽培直播棉作技术模式并形成生产技术规程。选育高质短季棉品种,要注重充分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挖掘早熟棉育种材料、发挥杂交利用技术优势,培育生育期短而适期、稳产、高质、抗逆性广的短季棉品种及相应完善的生产体系,提高植棉生产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是当今棉花育种及产业化开发应用的重要研究课题。

高质短季棉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是可以把棉花生态化生产体系的棉花高效耕作制度与棉纺织的高质量纺织服装产业体系需求有效统一的重要技术及产业发展路径[3,8]。通过配套缩节胺系统化控技术体系,优化高效短季棉耕作结构和协调集中成熟技术体系,定向塑造适宜鲁北植棉区机采的农艺棉花株型。在棉花各关键生育时期,设置一系列的缩节胺剂量处理,研究缩节胺系统性化控对高效短季棉与机采棉的农艺性状、冠层结构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总结建立相应生产技术标准。

(4)基于高光谱的棉田土壤主要养分信息高效获取技术,研究建立棉田土壤主要养分的高光谱特征、棉田土壤主要养分的高光谱估测模型。

通过高效信息化智能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标准集成,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尤其是减少氮肥、钾肥用量,防止过量依赖性低效使用。

(5)研究盐碱地高效植棉综合技术,集成棉花生产、收获、加工、纺织农艺工艺技术,形成盐碱地绿色高效植棉技术新模式。

综合开发应用滨海盐碱地资源,形成国家级“一区一品一产”特大型黄三角环渤海湾区域的棉花生产体系与优势高效产能基地。建立棉花绿色科技的基础支撑,总结提升现有技术,筛选、试验(实验)、提炼集成配套技术,通过品种与配套技术、农机与农艺技术的融合,建立绿色高效棉花生产体系,实现两熟产区的植棉机械化全程作业、优质棉品种与加工、棉纺企业的产业效率配置等再造,完善内地植棉业态的棉花生产工业化流程。

7.4.2  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的高质生产与高效产业创新体制机制

棉花产业是以社会化分工为基础,使用棉花原材料和相同农艺工艺技术、在相同价值链上生产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或者说,棉花产业是在产品、劳务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棉花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14]。

(1)建立山东棉花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重点发展黄三角环渤海湾区域盐碱地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区的国家级棉花产业高度融合的“一品一域”生态生产产业带与特色棉花种质生态资源自然保护区、鲁北中熟棉轮作饲料绿肥两熟增效区、鲁西北黄河故道棉花间作花生“双花”宜作生态区、鲁中旱地棉花间作花生互作区、鲁西南光热资源丰腴的麦后直播短季棉两熟高效“双安”区和鲁中南马铃薯轮作棉花“双优”区。基于棉田水土资源及源自工业、农业面源污染的水土质量问题,强化棉田水土资源质量保护与提升,通过制度、机制、技术、产业、工程综合措施,建立棉田产能基础提升的耕地质量数量稳定长效机制,建立棉花绿色发展试验区,实施棉花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8]。

(2)建立棉花纺织服装加工一体化产业资本主体与绿色技术集成创新、新型人力资本支持的棉花生产经营主体、绿色金融协调的绿色低碳高效棉花产业体系。推进棉花绿色发展转型的生态区域化高质量生产方式与高效产业创新试点,推进棉花特色优势区创建。提升莒南大型家纺企业带动的棉花特色生产基地建设及村支部领办棉花合作社植棉新模式;促进农村棉花科技园区建设提升,推进惠民、沂南、东营区的棉花品种研发及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点,特色棉花产业强镇的区域化品牌创建;积极推进利津、无棣、夏津、临清、昌邑的特色棉业小镇规划建设,培育区域性高质棉花产品品牌。加快建设现代棉花产业园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和新时代棉花绿色发展体系,形成数字棉业、棉花产业生态园区、棉花生态产业园区。加强棉花全产业技术结构转换融合及生态化、棉纺服装织业与加工及新型专业行区域植棉业的产业重组,提高山东省主产棉区的全产业链水平,形成棉花生产区域的产业内循环错位竞争异质发展新优势,推进黄河流域区域化特征的多极棉花产业融合发展集群。

(3)建立绿色高效的生态化高质棉花生产方式。结合棉纤维长度类型单一不能满足纺织产业多结构需求、棉花异性纤维含量高和籽棉混级、棉花成熟收获期较长及植棉区域棉田规模化平整度低等问题,科学优化全省棉花生产结构生态区域布局,以棉纤维高纺织装备的主要指标参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纤维长度和整齐度)进行适宜高支纺棉花品种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结构合理布局,建立“一生态区一品种”棉花纺织结构化和棉花产业市场化的生产体系。基于棉花种间、品种间、品系间杂交不同的杂种优势利用,有条件地关注棉花杂种优势有效利用对提高抗逆生态环境、提高产能及资源生产率的技术筛选。根据棉花杂种二代的株型、熟性分离变化对产量影响相对较低,有选择地在鲁中微域植棉区域及旱作区试验性应用,试验总结相关技术着力点。

(4)形成高质结构的原棉制品需求导向的绿色低碳健康时尚生活棉花绿色消费方式。推进棉花绿色生产、高质量原棉制品、有机棉及医用医药劳动保护性纯棉制品的绿色消费理念导向,做到绿色棉花产业和产品生产体系并重,完善棉花产业消费与生活绿色消费的制度标准化设计,建立绿色消费价值观行为方式及市场规则对生产及其生产环境领域的约束追溯保障机制,实现棉花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的产业遵循体制,形成棉花绿色时尚生活健康消费模式,促进棉花绿色发展全面转型。

(5)构建植棉农户基础、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和棉作结构生态生产体系,将棉花全产业链的中下游价值链更多地保留给植棉主体。注重完善与提升植棉集中区域的棉花全产业链搭建及高效机制运作;注重完善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和植棉农民的联合与合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发挥村一级的行政主导带动作用[9]。

7.4.3  充分挖掘棉花生物资源的生态文化特性,拓展棉花绿色高效发展的新产品型开发的绿色产业特質新模式

棉籽仁含有丰富的油脂和氨基酸较齐全的蛋白质,棉籽仁的蛋白质含量为小麦的1~2倍;个别品种的棉籽仁蛋白含量可达35%~38%,类似大豆。脱酚棉籽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以上。棉籽壳是食用菌、药用菌的天然培养基。棉花草谷比按5.0计算,植棉区棉秆资源量及绿色肥料能源建材的工业化开发潜力潜能巨大。

棉花生产在种植业整体生产区域结构优化布局和耕地资源生产率提升集约利用上,对于大豆、花生、饲用玉米种植区域,具有显著的替代性效应和绿色的区域生态成效,加深研究棉花饲料蛋白和高质植物油资源型技术,精深细化专业研发新技术成就,可以减少我国规模化进口玉米、大豆、食用油材的国际贸易依赖,极具产业优化替代效应。

基于“棉油饲”产品产业功能一体化的异质特性,棉花兼具纤维材料、食用油料、高蛋白质饲料三元生物产业产品价值[4],棉花产业链延伸拓展潜力效能可期并广阔。研究并拓展棉花产业链,推进有机棉的医药产品、医用卫生保健用品、老年妇幼生活保健品、棉业农耕文化文明民宿业等产业消费结构引导。

7.5  积极发展培植适合山东棉作经营规模结构特点的棉花生产的新产业机制和支撑体制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后期发展提升、地方经济体系区域化一体化格局加快推行,农业规模经营也提速加大,但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继续发展下的小农户仍将是内地植棉区的农业微观组织结构基本面[7]。

7.5.1  山东棉作经营规模结构与产业经营特点

山东省农业经营结构为棉花种植经营的小农户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棉企产业化及有关农业工商资本的关注进入,相互并行发展具有长期性。大国小农农业经营环境下的植棉小农户生产业态还会在一定时期内适度存在,对于传承棉花生活文化家纺棉业文明、保护棉作区域生态环境和种植业结构的作物种类资源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健全完善广泛的植棉小农户和微域植棉区小植棉户的棉花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与当今棉花工业化发展的农艺工艺技术结合的传统植棉业和现代棉花经济产业的有机衔接,实现小农户植棉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投入标准化,化解无序施用化肥农药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使傳统棉作方式转型为绿色发展,建立绿色高质高效的区域棉花品牌。

7.5.2  山东省棉花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和高效产业机制的创制试点

借鉴日本“六次产业”的“外发促内生”农业发展模式[13],按照山东省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和重要部署,强化棉花生产绿色补贴机制,完善与健全棉花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棉花公共服务和棉花产业市场服务,积极推行棉花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并引导市场化服务主体进入棉花产业领域,解决植棉户家庭经营外部的社会化需求,高度重视植棉农户收入保障和收益提高,着力建立地产棉原料在工业生产的有效使用机制保障,形成当地专业技术型职业棉花生产多元主体结构和属地棉业产业链条融合的地理品牌和地域价值,完善棉花一二三产融合与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支撑及高技术人才体系协调支持机制和体制。特别是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的棉花生产区域和棉花工业化集中区域,要注重发展棉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即棉花产地纺织加工型、棉花产地品牌直销型、产销订单一体化综合型和棉花绿色消费引领型)。棉花生产保护区相关政府部门要明确推进棉花服务的规模化公共服务体制组织保障,建立政府积极推动的棉花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和市场化经营服务主体的地域合作组织机制[13]。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统筹作用,并参照山东省2019年推进棉花补贴政策引导的“棉花适纺品种统一提供社会化服务与棉花目标价格保险”,发挥试点县的棉花生产区域规模化支持作用[15]。

7.5.3  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的高质高效技术产业机制与组织保障分析

绿色发展是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统筹规划及强有力的政府推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同年11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棉花绿色发展,需要棉花生产绿色发展技术量化评估标准的高质高效产业创新模式引领,完善棉花产业绿色发展政策导向引领,使棉花生产方式和基本耕作方式向绿色高效转变,强化棉业绿色发展的组织保障。一要深化内地棉花补贴制度的绿箱、蓝箱政策改革,建立绿色生态导向的棉花补贴制度和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多层次支撑体系[6]。二要加强棉花产业基础数据收集与技术产业结构的系统总结,建立棉花绿色生产技术与产业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形成棉花产业绿色技术产业指标体系,并试点构建绿色发展财税体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三要推进山东棉产区绿色高效耕作制度变革。棉花耕作制度是棉花栽培方式及用地、养地生产技术体系的总称(即棉作制度),包括棉花种植制度和种植布局,由土壤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水土保持、植保、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技术环节组成。四要注重政策体制和机制的创设组织落实,形成棉花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主体。试点示范政府统一购买服务、生产委托形式及农业废弃物第三方治理。五要加强全省棉花生产保护区的高质高效基础产能支撑体系研究与配套建设。

8  棉花产业绿色发展与山东棉花产业“十四·五”绿色高质量体系发展展望

绿色发展是一种价值观,体现人类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状态与境界。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将加速改变传统棉作生产要素资源的严重依赖,重建生产绿色资源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新型棉作结构体系,促进棉花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产业平衡。

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棉花产业绿色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是棉花产业经济大省,棉花生产和棉花产业在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仍然居于重要位置。山东棉花绿色发展转型与高质高效产业发展,要以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棉花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加强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建设及支撑体系配套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高效循环生态化生产体系、棉花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产业(数字棉业)、棉花产业生态园区等希望加快规划。

(1)在以国内棉花产业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棉花产业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会加快全国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对应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区域的科学布局。棉花生产与全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有机统一体系、棉花一二三产业绿色高效生态体系、新型绿色高效棉作制度逐步建立,应对全球棉花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品牌结构更加完善。

(2)高效棉花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棉麦经饲三元种植及产品结构正在优化,需要研制适合低丘小田块的智能化小型采棉机、人工便携式智能化采棉机,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实质性加快[17]。

(3)棉花生产的多产品生态产业功能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进展,棉花产业的效能开发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棉花生产油用、饲用技术产业结构体系加快确立。

(4)棉花生物技术、数字棉业支持体系引领的棉花规模化生产及高质中早熟棉综合技术制度模式化应用加速发展。高品质短季棉新品种研发与高效技术集成产业化的生态区域化应用效果进程加快;高质量棉纤维结构的纯棉高质纤维材料再造技术提升取得重大突破,加速高质棉纺服装业的原棉高效产业化进程。

9   结语

农业杂交优势原理为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化肥、农药引入农业,石油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水平为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喷灌农业技术节能增产为第三次农业技术革命;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可望成为引领第四次农业技术革命。

棉花绿色发展以棉花绿色科技发展为高质高效产业基础支撑,基于绿色产业的绿色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沿着科学—技术—产业—市场的产业价值链运行而创造市场。

棉花绿色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拉动的绿色高质高效产业持续创新,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内地棉纺织产业需求的高质量原棉材料资源和国内棉纺织产业的产品市场“双向”严重依赖国际贸易的产业贸易结构单循环形式。

山东省棉花绿色发展转型的高质高效发展,在新时代将加快引领内地植棉区棉花生产与棉花产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9年棉花产量的公告[EB/OL].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12-17.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17_1718007.html

[2] 王桂峰,王安琪,秦都林,等. 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 棉花科学,2019,41(4):3-15.

[3] 王桂峰,纪凤杰,张捷. 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157.

[4] 王杜峰,徐勤青,王安琪. 近二十年全国及山东植棉变化与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思考[J]. 棉花科学,2020,42(1):3-13.

[5] 农业农村部. 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EB/OL]. 农业农村部网站,2018.

[6] 韩长赋. 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N]. 人民日报,2017-05-09(12版).

[7] 韩俊.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EB/OL]. http://www.rmlt.com.cn/2018/0504 /518093. shtml,2018-05-04 09:27.

[8] 范术丽,喻树迅,宋美珍,等. 中国短季棉改良创新三十年[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25.

[9] 張长娟.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EB/OL]. http://theory.gmw.cn/2019-04/12/content_32735500. htm, 2019-04-12 09:13.

[10] 周乃君. 能源与环境(第二版)[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1-20.

[11] 程发良,孙成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3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77.

[12] 万金泉,王艳,马邕文. 环境与生态[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183.

[13] 高志刚. 产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16:93-143.

[14]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http:// www.moa.gov.cn/gk/zcfg/nybgz/201801/t20180130_6135983.htm,2018-01-30.

[15] 王广春,代建龙,董合忠. 山东省棉花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和建议[J]. 中国棉花,2016,43(7):5-7.

[16]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的通报[EB/OL]. http://xy.snqi.gov.cn/gsgg1/31818.htm,2018-07-25.

[17] 方栋. 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高质棉花绿色
棉花是花吗?
高质高效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保障任务
雪白的棉花堡
浅议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灵动高质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追踪绿色的秘密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