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应用型高校时代使命,服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

2020-11-16 02:13张力玮罗建平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建设

张力玮 罗建平

编者按: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学伟,曾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大连交通大学校长,曾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轨道交通、高铁经济、复杂系统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研究,他带领的团队获批省部级以上等重大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Forecasti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管理工程学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等中英文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及教材10余部。著有《实用元胞自动机导论》、Theory of Practical Cellular Automation、《高速鐵路概论》《系统科学发展概论》等。

作为一所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建校40多年来始终坚持“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高职、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科研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北京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北京市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为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了解北京联合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本刊对李学伟校长进行了专访。

一、北京联合大学因北京需求而生,

伴北京需求而兴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一所源于“大合并”而成立的高校,北京联合大学在发展进程中是如何把各个学院协调整合到一起的?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理念是什么?

李学伟:1978年,为解决当时广大青年和学生的上学需求,满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北京市委、市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京重点高校创办了36所分校。1985年,为加强对大学分校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将部分分校合并成立北京联合大学。

建校至今,学校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40多年来,学校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为着“同一个联大,同一个梦想”奋力前行、接续奋斗,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现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高职、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本科专业67个,其中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20个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硕士授权学科点19个,市重点建设学科6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院士工作站2个、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5个,市级教学平台10个。在2019年大学录取分数排名中,学校排名第170位,具有较强的办学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办学为民,应用为本”是北京联合大学的根和魂,是联大人在“因北京需求而生,伴北京需求而兴”的办学实践中,对学校发展做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学校最具活力的生命基因,也是学校最鲜明的特色和治学理念。40多年来,学校坚持“教育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努力办出一所让北京人民满意的高等学校;坚持突出办学的“北京味道”,支撑和服务于北京市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坚持为北京市广大民众服务,为推进北京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作出积极贡献;形成了依托行业办学传统,着力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第一,关注产业发展,凝聚学院特色,创新产教育人模式。适应高新技术产业需求,改造传统学科主导型学院为产业主导型学院,并与优势企业合作,探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等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统筹校企资源,聚焦实践育人,共建产教合作平台。产教融合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中心,将行业企业资源高效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有机融合,例如,与北京市先进企业共建实习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服务区域发展,倡导应用科研,促进教师实践创新。鼓励教师产教合作开展应用科研,提升教师应用科研与实践育人能力;约束与激励并重,提升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和服务能力。

二、将“致用”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校长,您是怎样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北京联合大学为什么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是怎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李学伟:《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可见“应用”是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内涵,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的根本特征;“应用型”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代表办学层次的高低。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一要坚持学以致用,要既注重理想道德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又注重应用能力的学习;要学了能用,学了会用,学用一体,学用相长。二要坚持“教以致用”,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要建设“立地顶天”的致用文化,将学校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致用”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北京联合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较早提出应用型大学理念,并矢志不渝地在探索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高校之一。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这是源于以下几条原因。一是由学校的生命基因决定的。1987年,首任校长谭元堃提出,学校“要从过去大学分校时期大学能办什么办什么,转变到北京需要什么办什么。着重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应用人才”。这一办学思想在日后的办学过程中渐趋成熟和完善。二是由学校的办学使命决定的。作为市属高校,扎根京华大地办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突出办学“北京味道”,满足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是学校使命所在。三是由新时代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要求决定的。大力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方向和战略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顺应高等教育形势要求,契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实际。

建校40多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地坚守应用型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创新应用型发展模式,不遗余力地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业已发展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是适应北京发展,构建适应性学科专业体系。根据市场前沿、经济社会需求、学校优势特色,“随行就市”调整融合专业,构建了紧密对接产(行)业链、创新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学校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适应性学科专业发展体系。

二是加強分类指导,探索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校级实验班和改革特区,探索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为契机,探索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全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举措,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关键,以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全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四是坚持产教融合,搭建长效合作育人平台。发起成立中东欧“16+1”旅游院校联盟,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共建国家综合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首旅集团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等。

五是通过内培外引,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坚持“引、培、用”三管齐下,着力健全有压力、有动力、有约束、有激励的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重师德、有引领、高素质、精业务、懂育人的应用型师资队伍。2019年在全国首个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排名第144位,位列前10%。

三、“消灭水课、打造金课”是推动中国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着力点

《世界教育信息》:您是如何看教育部发起的“消灭水课、打造金课”行动的?北京联合大学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方面有什么样的行动?在疫情期间,北京联合大学是如何开展网上教学的,又是如何保障网上课程教学质量的?

李学伟:2018年,教育部提出“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得到高校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可。因为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杀手锏”,是实现学生更好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着力点。高教司司长吴岩曾对课程作出过四个基本判断:第一,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第二,课程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软肋,是一个关键问题。第三,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第四,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我非常认同这四个判断,这四个判断说出了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说出了中国高校课程的基本状态和严峻形势,也说出了我们建设一流本科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因此,“消灭水课、打造金课”,不仅迫切,而且意义重大。

北京联合大学坚定不移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应用型课程。具体行动如下。第一,落实成果导向理念,坚决杜绝因人设课。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设计培养方案,确保课程设置围绕毕业要求展开。第二,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提高课程的创新性。第三,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例如,加大教改立项和成果奖励,举办各类教学比赛,引进推广“云班课”“雨课程”等,激励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推进课堂革命。第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课程挑战度。

疫情期间大规模网络教学是对教育信息化的一次全面检验,是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重大挑战。为确保线上教学有序开展,学校遴选7个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供师生使用;陆续推出辅助网上教学的软件和培训课程,组建若干技术咨询群,为教师提供在线技术支持和服务;制订网络学习指南,深入学生QQ群、微信群为学生提供各种线上学习咨询服务。

质量监控是线上教学的难点。学校充分运用教学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教学质量并及时反馈;定期开展教师线上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结合云数据,对网络教学情况予以分类解析,给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及授课模式提供参考。此外,学校还开展网络教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推动网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调查显示,89.92%的学生对网络学习效果表示满意。

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力促各方提质增效升级

《世界教育信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贵校有哪些举措?

李学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均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摆在了突出位置。北京联合大学也不例外,而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实现未来发展新的动力引擎,大力加强,持续推进,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典型,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2014年,我校2011届毕业生韩磊作为全国唯一的大学生创业代表,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教科文卫体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2001届毕业生苏菂创办了中国著名的创业孵化器车库咖啡。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2019年,在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活动中,学校获评“最佳组织奖”。北京联合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培养目标,厘清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学院成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办公室,由院长任主任,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联动协调,校院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构建了“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三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是打造课程,优化教学管理,点面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培养,并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类,精心打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全面优化教学管理,优化学制学分管理。

三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立专项创业资助金,对获奖团队进行帮扶。组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型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型教师、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实践型教师三支队伍。完善双创工作条件,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个到位。

四是建设平台,强化实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模拟基地、实训基地、实战基地三类基地,从创业模拟、实训、实践中提供全程保障。建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85个,实验场所 373个,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训基地2家,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19个。

五、遵照国际标准、适应国情,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校,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的?对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工程教育发展有什么样的期许?

李学伟: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工科本科专业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1/3,工程教育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也占在校生规模的1/3。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初步与国际标准接轨。2010年,“卓越计划”正式启动。2013年,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成员。2016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2017年,新工科建设启动。这些工作对推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保持工程教育规模的前提下,既要遵照国际标准,还要适应国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建立了中国特色“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大力推进新工科教育和“双万计划”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联合大学现有工科专业20多个,占学校专业总数的40%,学生数量占学校学生总数约1/3。作为北京卓越联盟成员校,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工程教育的开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2010年开始就在全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借鉴工程教育认證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二是学校持续加大对工科人才培养的投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有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织召开全国地方应用型院校新工科校企协同育人交流会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发起地方应用型院校“联合扬帆”倡议书,协同探索多样化的举措和方案以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三是打破按学科配置学院专业的传统,面向行业需求,成立产业主导型学院,努力培养能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四是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目前已有多个专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未来,希望我校的工程教育能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打造“随行就市”的新工科专业结构,构建“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切实提升工程教育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六、高等教育国际化

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教育信息》:您是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北京联合大学在推动国际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学伟: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校,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既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北京高校,国际化具有尤为突出的意义。《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使北京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为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重要支撑。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也曾指出:“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必然要求,是履行好‘四个服务的职责所在。”北京联合大学作为规模最大的北京市属综合型大学,坚持把开放兴校作为学校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发挥高等教育对外窗口的作用,努力担当起高校的责任。在推进学校国际化过程中,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我校与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余所院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举办“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俄罗斯研究中心”;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举办孔子学院,与黑山下戈理察大学共建旅游孔子课堂。

二是加强境外学生交流,实施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我校设置学生出国(境)专项奖学金,争取北京市政府菁英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出国(境)交流项目,每年选派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学生达1000余名。我校国际化教育还吸引了来自全球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每年有来自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约1000人次留学生在我校学习。美国外交官汉语培训项目也在我校开展。

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素养。我校设置经费,鼓励教师出国开展科研合作、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造就一批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等,我校组织、举办高端论坛和会议,如“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第三届“17+1”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年会等,助力国家外交和首都建设发展,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聘请外国专家开展专业课教学及学术讲座,助力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提升。

四是开展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经验,并通过开设全英文授课专业,开展双语、全英语及非通用语教学,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等,让学生接受先进的国际化教育。设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招收来自俄罗斯、泰国、黑山、波兰等国家的100余名留学生前来学习,近百名教育工作者来校开展教学科研交流与合作。

七、准确把握首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世界教育信息》:最后,请您对北京联合大学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

李学伟: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首都教育举足轻重,至关重要,贯穿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中”“是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市属高校,必须准确把握首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密切关注区域发展新样态,将做好“四个服务”落实到学校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将服务新时代北京新需求作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根本动力,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大学办学道路,不断提升学校核心能力。坚决贯彻北京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着力落实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确立的重大战略方向和任务,深入推进“城教融合”,以城教融合为统领,以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专融合、心智融合为着力点,构建城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完善城教融合的实施路径,与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融合,推动学校扎根京华大地,实现内涵式发展,办好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

二是深化課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思政建设,推进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以此拓展专业建设内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北京、服务市民的能力。

三是推进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以高精尖学科建设引领学校专业发展。坚持根据北京经济“高精尖”发展新要求,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及优势学科方向,加强学科的融合发展,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坚持“随行就市”调整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专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活力与效益。坚持以高精尖学科建设为引领,推动跨学科交叉发展,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人才平台、教育平台和智库平台,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群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国际化,努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学校将继续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专业国际认证;继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建设好“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加强教育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努力做好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建设,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着力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努力打造“留学联大”品牌;广泛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积极举办高水平国际教育论坛和国际教育会议。

五是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梳理内部制度体系,坚持和巩固有效管用的制度,破除和清理不合时宜的制度,健全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制度,加快构建改革发展急需的制度,努力构建系统完整、有效管用的应用型大学现代制度体系,推进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北京联合大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创新发展,争取到2035年,“在五十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奋进,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社会高度认可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寒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