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黄龙戏的媒体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0-11-16 02:24侯月周帅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媒体化传播新媒体

侯月 周帅

【摘 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黄龙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由于传统戏曲文化没有积极迎合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新媒体的崛起给黄龙戏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当对黄龙戏进行传播,给黄龙戏的复兴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积极推进创新媒体化传播的方式方法,积极迎合时代的发展,在黄龙戏的媒体化传播策略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黄龙戏;新媒体;传播;媒体化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031-02

艺术传播是艺术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黄龙戏作为一种戏曲艺术,从产生到发展,不同程度得益于传播媒介的运用。

一、黄龙戏及其发展概述

黄龙戏是吉林省农安县的传统戏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龙戏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东北的民间小调、戏曲曲牌、皮影专调、萨满腔、神调等多种音乐,形成了独立剧种。黄龙戏是东北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黄龙府文化的艺术凝结,它作为东北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内涵。[1]

二、传播环境变化对黄龙戏传播的影响

(一)传播内容方面,演出剧目较少,剧目创作困难

黄龙戏作为新兴剧种,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黄龙戏的代表剧目有《樊梨花》《珍珠串》《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铁血女真》《鹰格夫人》等[2],而进入21世紀后,仅有《兀术与鹰格》(2005年新编)、《兴国皇太后》(2015年新编)两部新编作品。

受到戏曲发展现实因素影响,传统戏曲发展“遇冷”,剧团上演新剧目极少。由于缺乏资金、受众迭代等原因,剧团排戏的热情受挫。黄龙戏的演出依旧集中在几部传统剧目上,反复演出、剧目相对陈旧、观众兴趣不高成为黄龙戏发展的现实困境。发掘、传承、创编、演出更多剧目,并且可以加快传播速度与广度的现实需求迫在眉睫。

(二)传播方式方面,传播方式单一,难以适应多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个或某种传播形式,黄龙戏的传播受局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依赖传统舞台表演形式。由于受到演出场地、演出时间的限制,受众难以自由选择利于自身的时间和地点收看或收听,因此会失去大量受众。新媒体搭建了一个宽广的网络平台,其数据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都为黄龙戏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三)传播主体方面,演员队伍锐减,人才流失严重

黄龙戏的形成、发展、传承,都靠一代代艺人的口口相传。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没有系统化的教育和新颖的传承样式,目前的传承任务完成得并不乐观。就笔者开展的田野调查、对黄龙戏艺人的访谈可以发现,目前学习黄龙戏的人并不多。传统戏曲的新生代演员是戏曲具有更为长远生命力的保证。由于缺乏戏曲传承的教育,青少年对传统戏曲有着陌生和疏离感,难以吸引年轻演员主动学习、传承和推广。

黄龙戏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员老化、年轻的专业人才跟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中坚力量严重不足。能为广大观众喜爱熟知,堪称“台柱子”的演员廖廖无几。

(四)传播受众方面,受众群体窄化,难以迎合年轻受众

随着受众年龄日益老化,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加之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的局限,黄龙戏等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窄化现象明显。而与年轻观众密切相关的新媒体平台又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推广,这导致传统戏曲的媒体推广路径不畅、影响不够、传播效益匮乏,制约了传统戏曲进一步发展。

三、黄龙戏的媒体化传播策略

(一)打造优势媒体矩阵,提高传播品质

黄龙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失去了传承的动力,久而久之,它就消失了,失传了!”在现实中,我国很多丰富的戏曲艺术正在消亡,许多剧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以此为鉴,通过优势媒体,联合建立媒体矩阵,建立完备的戏曲艺术资料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吉林省内外多家媒体已经有意识地对黄龙戏相关文化进行宣传传播,例如长春电视台《我是长春人》栏目组对黄龙戏传承人进行特别采访等。(如图1)

建立媒体矩阵,一是利用媒体的优势,抢救性录制高标准的黄龙戏艺术数字资料,完成艺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此来解决因数据资料的不完善而失去的受众,建立相关的数据资料库,让受众能够有所选择。二是对黄龙戏及相关艺人的深入采访和解读,通过传播让受众能够通过媒体的信息传播了解到黄龙戏,并且为戏曲学习者、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和交流阵地。三是利用优势媒体的资源,为传统戏剧加入现代科技技术,在表演和传播的过程中,因积极寻求传统戏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契合点,综合利用技术手段,改善传统技术不足以表现的地方。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合受众感官的审美需求。

(二)增强媒体互动体验,吸引年轻受众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受众的选择,更便捷的娱乐方式、更直接的审美视觉、更契合的互动体验都在影响着受众的选择。

通过媒体矩阵,应树立全新的互动体验模式,重构传统黄龙戏的创作和传播,充实传统戏剧内容的贫瘠,从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舞美设计等方面,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全方位释放出整合需求,刺激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扩大受众群体。通过媒体矩阵,如设立擂台赛、知识竞赛等方式,扩大受众的参与度,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黄龙戏的传播当中。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为戏曲创作、戏曲传播提供多层次的互动体验。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更加注重传播信息的个人选择,不断完善信息的“私人订制”,积极利用以抖音、微博等为载体的短视频传播形式,迎合年轻受众的娱乐方式。同时应创办黄龙戏收听和参与试唱专属频道窗口,围绕黄龙戏这一传统戏曲开发相关文化产业链,例如脸谱、角色扮演、道具模型、录制演唱曲目等周边文化产品,发展潜在年轻受众,培育潜在传统黄龙戏的继承者。

事实上,新媒体平台的即时互动体验能够让年轻受众有机会接触到黄龙戏,让年轻受众能够有机会面对面接触传统戏曲,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到了才会有机会喜欢,喜欢了才会有机会传承。

(三)建立多媒体平台,丰富传播形式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

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该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完善的黄龙戏音频门户网站、智能应用软件,搭建有利于整理、保存、收听收看的数字化平台,对黄龙戏进行立体式、多维度的展示与创作。传统黄龙戏的演出也不能局限于线下,应该积极利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平台,搭建多媒体矩阵,充分利用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及时、即时地进行传播。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数字技术和智能多媒体的出现,加强了人机互动交换技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尤其对于年轻受众,网络多媒体和生活已经密不可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能把传统文化的美育要求融入到网络多媒体当中,首先会消除年轻受众的抵触心理,例如,如今在“抖音”短视频当中异常火热的“谁说京剧不抖音”(如图2),这一话题的参与度异常高涨,单个视频的点赞量最高达到138.7万,参与该话题的视频播放量累计达到6.9亿次。由此可见,短视频多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丝毫不弱于传统媒体。

综上,黄龙戏作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曲,需要在当下媒体发展的新时代借助媒体之力,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带入寻常百姓身边,通过新媒体化的传播路径,为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推广和传播戏曲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春蓉.浅谈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文学,2013,(07):86-88.

[2]赵贵君,田成明.试论黄龙戏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保护[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101-104.

猜你喜欢
媒体化传播新媒体
平台媒体化与媒体平台化建设的研究——由《新媒体广告》课程改革引发的战略思考
对“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