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群“地下工作者”无怨无悔

2020-11-16 06:57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1期
关键词:北山放射性废物

狗在门口一蹲,汪汪一叫,荒漠就有了家的感觉。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佳节,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核地研院)副院长王驹在微信群里,为十只出生在甘肃北山25号的新生小狗征名。北山25号,是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所在地。北山团队现有的58名员工中有29位博士,20名硕士,5位是海外归国博士。营地夏天温度高达40℃,进去像蒸桑拿;冬天有时如冰窖,被子垫三床、盖三床勉强抗得住。可为什么一批博士、留学归国人员愿意远离亲人、长期扎根在这生活物质极度匮乏的无人区里,即使咸菜就馍也不离不弃呢?

有时候命运的转变缘于看似偶然的一次事件。王驹涉足高放射性废物处置领域,也纯属偶然。1992年,王驹的一篇关于金铀矿床成因方面的论文入选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他赴日本京都参会。然而,最让他吃惊的,是许多国际上知名的铀矿专家对放射性废物处置这个课题情有独钟。事实上,1983年,出访法国铀矿地质研究中心的核地研院专家徐国庆就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新动向。回国后,他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向原核工业部汇报了这一情况,从其他项目中挤出的5000元,成为我国核废处置研究的第一桶金。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驹迎面碰上徐国庆团队的专家陈璋如,对方直接喊话:王驹,加入高放射性废物处置研究吧。听到了那“命运”的敲门声,王驹答应了。核废物处置,通俗地说,就是挖个深坑填埋核废物。只是在哪里挖坑,挖什么样的坑,怎么挖,怎么埋,埋了以后如何管理,如何确保安全?都大有学问。

1993年,王驹成为“我国高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技术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在进行一系列的地质、地理、水文等调查后,王驹和团队的视线渐渐从全国六大预选区集中到了甘肃北山预选区。位于西北的北山预选区海拔1500~2500米,山地基岩裸露,方圆上千平方公里荒无人烟。从一期到七期,北山项目已经执行了20年,深深浅浅打了97口钻孔,累计约40公里。

数字背后,有太多难以诉说的艰辛与苦楚。但王驹说,每当打出新的岩心,获得新的地质数据,发现完整性极好的花岗岩体,搞地质处置的“地下工作者”是“先天下之樂而乐”。

(摘自《科技日报》10.22)

猜你喜欢
北山放射性废物
乌克兰两处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受损尚未造成放射性泄露
荡涤心灵之旅
废物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
北山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与成矿关系探讨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天然放射性水平评价
不同检测时长对粉煤灰砌块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
废物处置劳务收入确认探究
废物巧利用
知识快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