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茹 满孝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与总结前人训诂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系统归纳出训诂学从缘起到发展至今所经历的几个历史分期,并指出训诂学今后的发展趋势仍应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训诂材料的特性从多元角度深入研究和发展,使训诂学资源在各领域得到充分而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训诂学;产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1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06
训诂学是一门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语法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学科,这一学科在古代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視的,具备深远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为现代汉语言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来看,训诂工作缘起于注释,经历了周秦时代的萌芽时期,两汉的形成和成熟时期,六朝隋唐的拓展时期,宋元明的深入发展时期,到清代达到鼎盛,并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一、训诂学的缘起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确立都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密切相关的。训诂的缘起就是根源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语言和人类思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客观上要求人们对古书中的词义进行注释才能将文明延续。“训诂”作为人类传播和发展文明的一种应用手段也就应运而生了。
“训诂”这个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国人对前代文化典籍的注释工作由来已久,训诂工作就起源于注释。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训诂工作成为注释的主要内容,甚至成了注释的代名词。后来注释工作由于学术的发展而分属于各个具体学科,训诂工作也逐渐专门化、理论化和系统化了。
二、训诂学的发展分期
训诂学从最初萌芽到鼎盛,经历了周秦、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较明显的发展时期和近现代的继承与创新时期。
(一)训诂学的萌芽时期——周秦时代
在先秦时期,系统的注释类书籍出现之前就存在一种诠释,即在一部典籍中偶尔会出现对另一典籍的字、词、句或篇章的解释。系统的注释类书籍的出现,大致始于子夏对于儒家经典的注释,后来又产生了“说”、“故”、“传”、“解”等多种注释方式,使注释工作成为一门技艺。
周代人民迁徙频繁,黄河流域以北方地区产生了当地区域共同语被称为“雅言”,在那时人们不理解的古人语言或者异地的方言都用当地通用的“雅言”来解释。孔子的《论语·述而》说《诗》《书》等经典都是“雅言”所著,就相当于周代人们的标准普通话来学习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出现了很多对字义的解释。有据字形说意义的,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不用武力能让对方屈服的才是真正的武功,所以“文“字形及意义由此产生;还有根据字音求意义的,如《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一段的内容也就是说,库与养,校与教,序与射,古代韵义是相同的;还有根据同义字作解释的,如《易经·杂卦》说恒是永久不变的固定,涣是四处离散的各个部分,节是可调节出现的各种各类矛盾也是官员们应尽的本分,责任等等;最为抽象的字义或许另有所指,所以需要用长语句来说明,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老年后妻子逝去称谓“鳄”,老年后丈夫去世被称“寡”,老年后膝下无子孙被称“独”,幼年时期失去父母的被称“孤”可见,先秦时期对于事物名字的解释与阐述已相当精细了。可以看出训诂在周秦时代已经开始兴起。
(二)训诂学的产生和成熟——两汉
西汉初,因为经学的兴起,推动了注释者们在训诂技艺上的发展。这时,注释开始成为一种系统并且有组织的工作,注释已经有了严密的体例和术语。并且还出现了“训”这种注释方式。到了西汉末至东汉初,以文献汉字为本位的考据在经学注释工作中渐成风气。于是“训诂”这门技艺便正式形成了。“训”和“诂”二字共同出现,最初见于生活在战国末至西汉初的毛亨所作《毛亨故训传》一书的书名之中。汉代注释者毛亨在学习并继承前人和对《尔雅》的基础上开始简历三种训释新方式,即“诂”“训”“传”三字。在这其中“诂”大致为解释古代词语意义和其他基本词语的作用,“训”是针对连绵词和重言词的解释,“传”是在“诂”与“训”二字的基础上解释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内涵意义。
汉代的训诂学的发展基础表现出蓬勃发展,繁荣向上的趋势。秦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随着起义迁徙,人民的活动区域比较广泛,语言发展相对变化较大,先秦时期古代文书都是口耳相传的,也有用隶文字体记录出来,历史称是今文经。汉武帝即位,历史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发展,古文经即逐渐增多,流动于市场中。那时的古代文字吸引很多文人学习之风,便开始有了注释行为,从此注释学成为一门专项工作来开展。汉代时期训诂学是以经学作为基础和铺垫发展起来的,再加之专业解释古代词语的有关训诂学的著作和代表作如《尔雅》、《说文解字》等。这些专业解释词语的著作成为历史上训诂学的基石。
总的来说,词义解释的方法在汉代已经初步具备系统和规范化。
(三)训诂学的拓展——六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阶段,训诂学继续汉朝发展的系统和态势,相继出现更多的著名学者和著作问世,为训诂学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张揖作《广雅》是根据《尔雅》为例来解释古代字义的,而后著作《古今字法》《难字》两本为当时文者对古代释义有借鉴作用,只是因为失传而不能在现代得以保留。郭璞作《尔雅注》和《方言注》两本书也是对训诂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尔雅》由此相继推广起来。隋唐盛世注释之风更为突出,例如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我们学习的《古诗十九首》便选自《昭明文选》是梁萧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从当时流传的汉末期佚名文人骚客的诗中进行选择和记录的,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当代朝廷中子部、史部注书类别有杨惊的《荀子注》等,字书类别有诸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