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

2020-11-16 02:05张德强
中关村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试管婴儿首例妇产科

张德强

2020年7月11日,中國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有祺先生,迎来百岁寿辰,他以自己和夫人的名义,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也于当日正式启动。出身名门的张丽珠,被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培育出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一生充满传奇。

直到年过九旬,张丽珠仍关心牵挂“试管婴儿”的医学研究。如今我国每年诞生20万试管宝宝,张丽珠也被大家称为中国的“送子观音”。

早年曾想开飞机救国

张丽珠1921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张耀曾做过孙中山的助手,也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张耀曾有四个女儿,张丽珠是老幺。别人议论张耀曾没有儿子,他却说:好女孩胜于恶男,生儿生女都要报效祖国。后来四个女儿都去美国留学,成了专家。

1937年,张丽珠中学毕业,那时正号召“航空救国”。她报考了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并被录取。当时她又想造飞机,又想开飞机。后来南京失守学校迁到内地,因兵荒马乱,她只好留在上海暨南大学借读了半年物理。

1938年父亲因病去世。她倍感医学的重要,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身怀绝技、治病救人。于是就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专心学医,那是租界里唯一的大学。1944年,张丽珠获得“最优秀毕业生奖”,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上海沪西妇产科医院住院医师。

在张丽珠刚做实习大夫的一个晚上,她从睡梦中被叫醒,在黑暗中从宿舍中走过几个庭院,到达急诊室,振作精神,进行抢救。她由此认识到,一个医生的一生,没有一时一刻能够脱离自己的医疗工作,不论日夜,随叫随到,不能有半点疏忽,因为医生手中把握着人的健康和生命。

1946年,25岁的张丽珠去美国留学。当时她登上了一艘驶往大洋彼岸的自由舰--梅格丝将军号,同船的还有华罗庚和冯玉祥。历时13天,从上海直达旧金山。接着,张丽珠去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内分泌学和局部解剖学,后又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妇科病理和妇科手术。

留美期间,她发表了《体液细胞学和早期癌瘤的诊断》等论文,研究从体液早期诊断肿瘤,这是当时的前沿,张丽珠因此接到英国玛丽居里医院的聘书,又去英国工作和学习。随后,她当上了妇产科总住院医师。1950年10月通过英国国家考试,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颁发的文凭证书。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了,英国和中国已成为敌对国家。30岁的张丽珠毅然决定回国。这期间,她一面受到英国多方力量的阻挠,一面受到香港友人的真情挽留,但最终还是想方设法回来了。当她第一次看到珠江口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不禁潸然泪下,“亲爱的祖国,我回来了”。

回国后不久,张丽珠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副教授,在同仁医院做主任医师。经人介绍,31岁的她与同为上海人的化学家唐有祺相识。后来聊天时才知道,他们出国留学时,竟然坐的是同一艘轮船。在美国,唐有祺学到了结晶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知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唐有祺异常兴奋,迫切希望能够带着自己的知识回到新中国去。然而1951年美国移民局收到司法部的命令,所有属于科学部门的中国学生归国,一律不得离境。最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唐有祺从瑞典获得签证辗转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从此,化学系的学生意外地发现,课表上多了一门新课程——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这是他让晶体化学、结构化学,在中国迈出的第一步。

因彼此欣赏,1952年1月,张丽珠与唐有祺在上海喜结良缘。

成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婚后不久,张丽珠被国家卫生部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1958年参与第三附属医院(北医三院)的创建,并创立了医院的妇产科。张丽珠之后一直在北京。

有趣的是,婚后那两年张丽珠生了两个孩子,雇了两个保姆,一个厨师,将夫妻俩的工资全部花光了,满月后她立即上班。那时张丽珠住在城外唐有祺的宿舍里,她每天坐三轮车到西直门,再从西直门坐电车到医院,天天回来都很晚。第一个儿子生下来,喂了一个月的奶就上班了,到了二女儿一口奶没吃过就直接回奶了,后来女儿还一直埋怨她呢!

张丽珠深知当妈妈很不像样,但她愿意为其他母亲尽力服务。身教胜于言教,女儿小学获奖作文,题为《妈妈晚上又被叫出去抢救病人》,女儿多么想和妈妈在一起多待一会儿呀!

儿子小学时是乒乓球的种子选手,在颐和园长廊边上打球时,旁观者说他是用脑筋打球。暑假被送到先农坛体育场集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儿子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几天后跑回了家,被张丽珠训斥了一顿,说他太不守纪律了。后来因“上山下乡”运动,儿子和同学们被派到北大荒农场,第二年那里闹饥饿,很多北京的学生逃回来了,儿子却写信来说:“妈妈,我仍然记得当年你对我说的话,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做一名逃兵。”这让张丽珠颇感欣慰。

作为妇产科医师,张丽珠接触了大量不孕不育症患者,对她们的痛苦感同身受。1978年7月,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剑桥诞生的喜讯传来。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张丽珠很清楚,这项技术将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1984年,在经费短缺、设备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她开始做试管婴儿实验,没想到,此举竟颇受议论。有人说:“我们国家已经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还要做试管婴儿,你是跟计划生育对着干。”但张丽珠认为病人生不了孩子很难过,所以搞这项研究是对的。

试管婴儿项目刚开始,研究小组就挤在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实验空间,连显微镜也没有,很多仪器、器皿都是张丽珠出国交流时买回来的,严重匮乏。没有恒温箱,就把试管放到保温瓶里。买不到培养液,只能自己在实验室摸索配制。取卵用的穿刺针本该是一次性的,却不得不反复使用,難免变钝,张丽珠为了让针头“恢复原样”,找到钟表匠磨针头。即使是用这样的针取卵,也从未有过一例感染或出血。在同事眼里,张丽珠“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1986年,甘肃礼县的一位小学教师郑桂珍,结婚20多年不能生育。她是四代单传,所以家里很希望她有后代。将近40岁的郑桂珍,无意中从广播里听说北京在进行试管婴儿的实验。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拉着老公一起千里迢迢找到张丽珠,说愿意接受试管婴儿的实验。

经过仔细检查,张丽珠发现她双侧输卵管堵塞,且患有结核性盆腔炎。张丽珠理解患者迫切的心情,一方面为她治疗盆腔疾病,一方面开始做试管婴儿技术的探索。

当时,试管婴儿技术刚起步,国内外专家在广州和上海进行了十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张丽珠对大量病例的进行分析后,结合郑桂珍的实际情况,决定在给她开腹治病的同时,进行取卵,然后马上让卵子体外受精。第二天,精子卵子成功结合,形成胚胎。胚胎在营养液中养一天后,再植回母体。当时没有保温箱,科研人员用保温瓶装着几管刚吸出来的卵泡液,来回小跑穿过操场,送到实验室。

实验很成功,郑桂珍怀孕了。1988年3月10日,在北医三院的手术室里,通过剖腹产诞生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这个健康女婴出生时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张丽珠教授亲手迎接了婴儿的出生。

当时她看了看女婴外表正常,没有兔唇,还是不放心,又摸摸小孩全身都挺好,孩子也哇哇大哭了,张丽珠才喜笑颜开。她眯着眼睛,满脸爱意怀抱孩子的那一瞬间,定格成为最广为流传的照片。

一直守候在产房门外的郑桂珍的丈夫左长林,听到第一声婴儿的啼哭,兴奋得无法自制,随着啼哭声拍起巴掌,嘴里反复地说:“谢谢大家!”夫妇俩为女儿取名“萌珠”。萌是萌芽,开始的意思,因为她是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也是郑桂珍他们家的第一个孩子;珠是为了感谢赋予女儿生命的张丽珠教授,并希望女儿的人生能够像珍珠那样闪亮。

郑萌珠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不仅表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还表明了中国现代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从此,中国的生殖医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中国第—例试管婴儿。作为妇产科的医生,张丽珠几乎和孩子的妈妈—起参与了生命的孕育。这一年,张丽珠67岁,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试管婴儿”,

每年带来20万宝宝

张丽珠说,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很主要的问题是输卵管不通。在正常情况下,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碰头,结合成胚胎,继而在子宫腔内种植,那叫作怀孕。如果输卵管不通,精子和卵子碰不上头,就谈不上怀孕了。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想怀孕需要做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让精子和卵子体外碰头,受精,形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子宫里去。这就是“试管婴儿”技术。对于不育症患者来说,这是一项能够使他们获得做父亲和母亲权利的技术。

随后,1992年6月,张丽珠又培育出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1995年2月,培育出我国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1996年9月,培育出我国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1998年,成功获得单精子卵浆内注射试管婴儿。

张丽珠的爱人——中科院院士唐有祺说,夫人有男人性格。“她小的时候在中学演戏,也是扮男的角色,另外她对家务事没有兴趣。”而张丽珠则自称“身材魁梧,所以总扮演男角”。她中学时善于打排球,是全国运动会冠军上海队的灵魂人物。

张丽珠80多岁的时候还在坐诊,她学会了PPT,还用电脑打字写书,收发电邮和搜索学术进展。直到90岁时,因长相年轻,她依然精神奕奕。回到家同先生聊天,依然风趣幽默,经常逗得唐有祺哈哈大笑。

一位同事说,张丽珠说话简洁明了,90多岁还是如此。谁回答问题不到点子上,她就不高兴。她查房时对同事严厉,并“用简捷又无比犀利不留情面的语言批评人”。

直到年过九旬,张丽珠仍关心牵挂“试管婴儿”的医学研究。作为杰出的临床专家和医学教育家,她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把医者兼学者的责任及精神传于后辈。

2016年9月2日下午,这位中国首例试管婴儿缔造去世,享年95岁。在张丽珠的告别仪式上,大屏幕滚动着她的照片,没有黑白色的,都是彩照。正如她一生的颜色。9月8日,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前来吊唁的人们缓缓走入告别厅,和张丽珠作最后的告别。礼堂内没有播放哀乐,而是她生前最喜欢的《梁祝》。

如今,我国每年诞生的试管婴儿有20万。张丽珠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真正的“送子观音”。

2019年,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24岁的郑萌珠在她诞生的北医三院,又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生命,绵延不息……郑萌珠眼含热泪说,“如果张奶奶在天有灵的话,她老人家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2020年7月11日,张丽珠的老伴,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有祺迎来百岁寿辰。唐老先生是我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主要奠基人。这天,他以自己和已故夫人张丽珠的名义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也于当日启动。将用于奖励和支持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部的优秀学生。

名满国际化学界的唐有祺院士,与“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这对科学家伉俪,家国为怀、初心不改,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殚精竭虑,他们的人生,充满传奇。

猜你喜欢
试管婴儿首例妇产科
首例,北京出发!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首例猪心移植患者活了2个月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做试管婴儿何必去远方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做试管婴儿何必去远方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被驳回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