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猛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这首诗里生发出来的意象,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白鹅不仅形象美好,而且肉质紧,筋道不柴,炖汤汤汁浓郁,鲜香可口;鹅肝、鹅肫、鹅肠等鹅杂也能入馔,始终受人热捧;鹅头、鹅脖、鹅掌更是尤物;就连鹅绒也是制作羽绒服的重要材料。可以这么说,鹅的一身都是宝。
正因为鹅肉鲜美,消费者趋之若鹜,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近些年身价倍增,无疑也释放出一个这样的信号——养鹅赚钱。
不过,鹅可不是谁都能养的。要养它需满足几个条件:场地要大,食物要充足,还要有大的水面,便于鹅觅食戏水,而本文的主人公恰恰拥有这几个条件。
他叫陈加起,家住固始县三河尖镇港口村四组,打小家庭基础就很薄弱,21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撇下孤儿寡母,母亲眼泪汪汪,涕泣涟涟:“你爸走了,剩下我们娘儿几个,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呀?”作为两个弟弟的哥哥,家中的长子,陈加起神色刚毅,拍了拍胸脯说:“娘,你别哭,有我在,咱不怕!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我们都是好腦好身的人,还能被饿死不成?”
于是,懂事的陈加起开始努力耕地种田,毒辣的太阳下挥汗如雨,凛冽的寒风里哈气成冰,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可没日没夜的苦干,一年下来也落不下几担粮食。更令人绝望的是,三河尖是有名的大水窝,“蛤蟆尿泡尿,大水就来到”。夏秋时节,淮河多发大水,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就这样被无情的大水淹没了,快到嘴的庄稼被水魔夺走,真让人心疼啊!
眼看种庄稼不保籽,人总不能一棵树吊死吧。因此,陈加起又着手加大养殖力度,养鸡养鸭,养猪养羊。可是,那时候的养殖基本上都是属于家庭养殖型,以户为单位,闷着头,各养各的,没有规模,成不了气候,更谈不上什么特色。正因为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平时又不注重预防,一旦遇到疫情,就慌了手脚,乱了方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牲口一个个死去,号啕大哭也于事无补。情况最糟糕的时候,血本无归。看来养殖这碗饭也不好吃。急中生智,他就走街串巷,进门入户,吆喝买卖,零售一些香烟瓜子、果子小糖,赚点差价;后又出门打工,倒腾来倒腾去,终于有了一点积蓄,于是伐树盖房,娶妻生子,还帮助两个弟弟安了家,又料理老母后事,可以说是一个跟头连着一个跟头,累得陈加起气都顾不上喘一口。等一切风平浪静之后,他才发现家里除了妻儿和四壁以及手头用品之外,其他像样的物件几乎一件没有,面对如此窘境,咋办?日子还得继续,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每每想起,都是有心无力。正愁得寝食难安之际,国家脱贫攻坚惠农政策恰好实施,港口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户情,经过认真摸底排查、筛选比对、反复讨论合议,决定将陈加起家作为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步解决了他家的基本生活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第一批贫困户是要起示范作用的,不仅要尽快致富,而且还要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
2014年2月,村领导在和陈加起促膝谈心之后,决定因地制宜,发挥陈加起的特长——养鹅。
说起养鹅,那可是陈加起的老本行。重操旧业,方案也切实可行,关键是进鹅苗需要资金,为此,驻港口村的县供电公司领导熊鑫和村支书刘开林商量这个事,决定以担保人的身份给陈加起贷点小额贷款。有了启动资金,陈加起如鱼得水,赶紧买了一千只鹅苗和饲料,并搭建了为鹅苗遮风挡雨的大棚,完善了一些相关的简易设施。这样,陈加起夫妻就在自家门口大埂下的河滩地当起了鹅倌儿,一望无际的淮河滩涂杂草丛生,茂密异常,无疑是放养白鹅的天然场所。上千只白鹅蠕蠕而动,漫无目的,一路向前,走哪吃哪,渴了,淮河滩不缺的就是河沟、池塘,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沟塘里的水显得更加清澈明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鹅们长势很快,两个多月下来,小鹅苗就变成肥嘟嘟的大鹅了。
鹅长大以后,接着就可以拔羽了。鹅毛恢复很快,大致每隔四十天就可以拔一次,年均拔三次,每四只鹅一次能拔一斤鹅毛,而一斤鹅绒当时的市场价在80—100元之间,拔一次能拔250斤,三次就在700斤以上,也就是说,一千只鹅光拔鹅绒这一项,年收入就在六万元左右,不仅如此,还有老鹅本身。入冬以后,春节之前,除了孵化鹅苗的种鹅之外,其他大鹅都可以出栏了,一只鹅又可以卖将近一百元,这样,一年下来,刨掉所有成本,头一年,陈加起就净落了五万元,还清了贷款,腰包还是鼓鼓的,把陈加起全家乐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初战告捷,尝到了甜头,陈加起第二年扩大了规模,连自己家孵化兼带买鹅苗,总共养上了2000只鹅,还买来了几头黄牛一并放养。
鹅养多了,夫妻两人在草甸上放养自然显得有点力不从心。那时候还没有电动车,陈加起夫妻俩拉着架子车,上面放些铁锅、锅腔、蔬菜、净水、油盐等,至于柴草,到处都有。鹅有时走得很远,无法回家,夜晚就露天歇宿。晴天还好凑合,一旦下雨,人可就遭罪了。有一天夜里,雷鸣电闪,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鹅们惊慌失措,挤成一团,有的甚至离开队伍,迷了方向,到处乱撞,陈加起夫妻两个拿着手电,在漆黑的雨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大声呵斥,等把鹅全部聚拢,天也快亮了,忙了一整宿,夫妻俩活像两只落汤鸡,相视一笑,万般辛苦,都在不言中……
夏天放鹅,最怕蚊虫叮咬,上千只鹅聚在一块,蚊虫追逐气味,高飞低舞,一窝一团,扰得鹅们心神不宁,尾随其后的放鹅人,别提有多辛苦了。白天跟着鹅,夜晚陪着鹅,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和毅力,一般人真干不下来。
陈加起穷出身,能吃苦耐劳,生活中再大的苦难对他来说只是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心中有信念,又何惧风雨如晦、山高路远!
难熬而又充满期待的第二个养鹅年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其帮扶责任人熊鑫和村支书刘开林的一笔一笔核算下,陈加起又获得了12万元的大丰收,顺利地实现了打翻身仗的梦想,当之无愧地成了脱贫致富的先锋,给其他贫困户带了个好头,连固始县长王治学、副县长姚广亮也亲自来到他家嘘寒问暖、问长问短,最后握了手,合了影。
根据固始县脱贫细则比对,陈加起早已达到了脱贫标准,于是,2016年底为其办理了脱贫手续,颁发了脱贫证书,昔日的贫困户,现在的致富标兵,依靠养鹅,陈加起仅用短短三年时光,便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转。
脱贫后,陈加起再接再厉,又适时增加了白鹅的养殖数量,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和村民共同养鹅,无私、无偿地向他们传授养殖技术和资金扶持。每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又出来了:“家门近邻的,帮点小忙算个啥。”
由于数量多了,肉质又好,陈加起他们养的鹅影响也越来越大,近至安徽,远到福建,每年一入冬,鹅贩们就慕名而来,一谈好价钱,立马装车运走。
去年腊月,小儿子也结婚了,陈加起肩上的担子终于卸掉了,人生大事基本完成了。对于未来,他没有过高的期许,只是希望继续把鹅养好,为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各买一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