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民心

2020-11-16 02:09张中杰
时代报告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村攻坚文化

张中杰

扶贫先扶志,文化须领航。如何围绕“精准”二字持续发力,为基层贫困农民送上一场凝心聚力的文化“及时雨”?渑池县文广旅局开展“一建五进”文化扶贫活动,走出了一条精神“食粮”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

调研把脉为民谋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文旅人怎么办?”2016年11月,在农村基层历练了20多年的侯建星履新县文广旅局局长。上任伊始,他带着这个问题与班子成员到乡下做文化扶贫专项调研,足迹遍及全县12个乡镇的41个贫困村。

“假如我是贫困村农民,我最需要什么?”“如果精神不脱贫,贫困户能脱贫吗?”在局党组扩大会上,围绕如何发挥文化部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大家七嘴八舌热烈讨论,集思广益,集体把脉,共谋良策,寻觅可操作性强的“良方”。结合渑池地域和文化工作实际,2017年3月19日,经渑池县文广旅局党组研究,决定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在全县35个贫困村中,开展“一建五进”文化扶贫活动,解决好农民“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问题。

“一建”即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35个贫困村中,每个村建成1个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包含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和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依据贫困村退出时间安排,2017年建成17个,2018年建成18个。

“一建”是硬件,“五进”须跟进。文广旅局发挥文化工作优势,为了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好“三农”,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战,该局主动服务,提出了“五进”,即戏曲、舞蹈培训、图书、公益电影、文艺演出进贫困村。

戏曲进贫困村。县曲剧团每年免费送戏2场到贫困村。同时,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市“政府采购百场戏活动”,优先安排在贫困村中开展。

舞蹈培训进贫困村。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专业舞蹈老师,深入贫困村进行广场舞蹈培训2次;“非遗传承”重点申报贫困村的非遗项目。

送图书进贫困村。图书馆每年送图书进贫困村,每个贫困村每年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50册。5月到12月必须送完18个乡村。

公益电影进贫困村。以文明新风、适用技术为题材的电影进贫困村。每月到贫困村免费送电影1次,每年不能少于12次。

文艺演出进贫困村。开通“百姓宣讲直通车”,精心编排以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精品节目到贫困村演出。7月底前编排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节目;8—10月到各贫困村演出。

这是一份媲美绣花功夫的详尽的工作倒计时时间表,是一份文化人助力脱贫攻坚的战书,更是一份回报贫困农民的沉甸甸的承诺书!

为保证“一建五进”责任人拿出“绣花”功夫,做足“精准”文章,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夯实责任,方案缜密地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的落实。每一项任务后面,责任人都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向局班子写下一份保证书。

为加强领导,该局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建星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建五进”文化扶贫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确保实效。为强化责任落实,承担文化扶贫活动的各职能单位,实行“定职责,定目标,定责任”,细化任务。为严格督查考核,局纪检组长牵头,组织办公室对本次活动进行督查考核,实行月汇报、季督查、半年初评、年底总评。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作为表先评优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严、细、实、效,讓文化扶贫成果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真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建星的话掷地有声。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扶贫战役正式打响!

“精神食粮”进农家

“一建五进”文化扶贫的新思路引起渑池县委、县政府重视和认可。再穷不穷文化,脱贫攻坚战,必须为文化主力军备足粮草。县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挤出178.7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1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迫在眉睫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2017年4月21日,渑池县组织各乡镇主抓副职召开专题会议,安排落实2017年1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协调各乡镇拿出各自建设计划。6月8日和9月4日,县政府先后两次主持召开各乡镇“一建”工作协调会,要求各责任单位提高效能,保质保量限时完成,需要退出的17个贫困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必须全部建成。

为了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文广旅局班子成员每人分包2个乡镇,每名股级干部分包1个自然村对“一建”工作进行督促,要求班子成员每月不少于两次到分包各乡镇、股级干部到分包村对“一建”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巡查督察;同时建立工作台账,实施动态管理,每周一汇总,每月一次通报。8月19至20日,局长侯建星利用双休日时间,到全县所有在建的17个村检查。对外观布局不当的段村乡中朝村、英豪镇吴窑头村、坡头乡韶峰村等5个村文体广场,要求立即返工,严格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让村民满意。在县文广旅局文化扶贫的支持和感召下,张村镇高桥村、英豪镇东七村、陈村乡范洼村、石板沟村等6个村自筹一部分资金,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张村镇高桥村另外自筹资金70万元,建成集文艺演出、休闲娱乐、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全县一流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段村乡辖区仰韶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出资2万元支持南岭村文化广场建设。

该局组织人员用两个月时间进行非遗项目挖掘,成功申报果园乡东庵头村姚富民为“十盘”省级非遗传承人。公益电影进贫困村,12名电影放映员每月辗转两次到41个贫困村,放映了故事片《人在证途》、戏曲片《母亲》、抗战片《不许动》、科教片《警惕网购陷阱》等14部影片。后因其他村村民纷纷要求放映,工作人员看到一双双渴望的目光,自我加压,到全县236个行政村加演1500余场次,村民观众人数达到10万人次。“送戏下乡”进入121个行政村演出140场(次),15万人次观看。工作人员先后11次进驻贫困村开展广场舞蹈培训,受训群众达4000余人(次)。“以前,我们村村民精神生活比较贫乏,文化馆多次派人来教授广场舞,现在我们村喜欢跳舞的人越来越多,舞蹈队表演远近都出了名呢!”仰韶镇后涧村村民裴焕松深有感触。

5月到8月份,图书馆送图书进天池镇南涧村、石泉村等9个贫困村,浏览村民3600人次。为进一步降低阅读门槛,使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村民享受“全免费、零障碍、阅读更精彩”的乐趣,8月31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渑池县城关镇、张村镇、天池镇、仰韶镇、陈村乡5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授牌,建成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分别配备1000余册图书做为通借通还图书流通。“以前带孩子去趟县图书馆太不方便,一个来回小半天就没了。现在村室图书馆就开在家门口,有时间就可以带孩子来看看书。”陈村乡一位村民开心地说。

县曲剧团开展“百姓宣讲直通车”进基层宣讲巡演,以送戏下乡等方式,对近年来渑池县社会各界创作的精准扶贫节目进行修改打磨,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田间地头。剧团紧扣“信仰、 信心、信任”巡演主题,融入渑池“三县一城”建设和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等本土元素,精心创作并演出了快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戏曲联唱《喜迎党的十九大》、小品《扶贫归来》等一批优秀节目。每个重点节目表演结束后,县委党校老师都会对节目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理论点评。通过这种“唱政策、说理论”的方式,让群众既能听得懂“大道理”,也能记得住党的“好声音”。让贫困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精准扶贫等惠民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鼓舞大家凝心聚力,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种入脑入心、活泼新颖的理论宣传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5月15日下午,渑池县天池镇笃忠村文化大院,群众欢声笑语,掌声阵阵,“百姓宣讲直通车”进基层宣讲巡演活动启动,吸引了笃忠村、桐树沟村等村的广大干部群众前来观看。6月3 日,“直通车”开进果园乡,突降大雨,数百名前来忙于收割的乡亲们,不顾白天劳累,兴高采烈地打着伞站在雨中观看演出。一位年近七旬的戏迷老农说:“党的政策真好,把戏曲送到俺家门口了!”“百姓宣讲直通车”启动以来,按照“逢村必到,就近合并,一村不落”的原则,把“百姓宣讲直通车”开进全县236个行政村、城区6大社区,完成宣讲巡演227场。活动通过歌舞、小品、相声、快板、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党的理论成果、发展成就、形势政策、文明导向送到群众家门口,赢得了群众广泛“点赞”。此外,“戏曲进校园”活动在2016年完成21场,2017年已完成44场,2018年实现全县74所中小学校全覆盖。数字是枯燥的,可是数字背后凝结着文广旅局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文艺能够浸润人们的心田,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士气。我们要把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送到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激发他们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使他们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实现文化上的精准扶贫,以文化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针对“百姓宣讲直通车”文化扶贫活动如是说。

铸造精品扶长志

打造文化精品助力脱贫攻坚,在戏曲下乡进驻贫困村方面,县文广旅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戏曲《大山的儿子》是该局文艺惠民助力精准扶贫的巅峰之作。

2016年12月20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以《张东堂:让生命化作道道山脉》为题,整版刊发了张东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勇于奉献的真实事迹。渑池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曲剧《大山的儿子》做为“七个一”文化工程的重中之重,倾力打造。

《大山的儿子》主要介绍渑池县大山深处贫困村四龙寨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堂,为彻底改变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栽花椒、种牛心柿、建漂流项目。虽然他把家里的存款拿出来购买树苗,却仍遭到部分群众的误解和反对。为旅游兴村,他忍着病痛四处奔波筹钱,修建漂流大坝。然而在大坝即将合龙之际,病魔击倒了他。张明堂被送往医院抢救,乡亲们以古老而独特、深情而庄重的喊山仪式为他祈福。

2017年6月下旬,《大山的儿子》正式开排。全体演职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设施简陋、酷暑难耐等困难,发扬工匠精神、秉承过硬作风、保证艺术水准,仅用21天,就把《大山的儿子》搬上了舞台。从写剧本到搬上舞台仅4个月时间!7月18日大型原创现代曲剧《大山的儿子》面向渑池人民首次演出。8月22日晚在三门峡市文博城向全市人民的首次汇报演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许多观众泣不成声。他们被渑池县曲剧团表演的大型现代曲剧《大山的儿子》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所深深吸引。

该剧成功实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和藝术性的有机统一,是一部契合时代特色的“有思想、有温度、有道德、有筋骨”的戏曲精品。

《大山的儿子》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张东堂平凡而光辉的形象。“张东堂是个小人物,身上却有着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成就事业的伟大品格,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三门峡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张东堂为榜样,发扬他心系群众、大爱无疆的精神,弘扬他‘泰山压顶不低头、困难面前不示弱的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发力‘三次创业、决胜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观看该剧后现场点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文广旅局参演《大山的儿子》全体演职人员身上恰如其分。演出团队被该剧原型张东堂身患绝症依然带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精神所感染,发扬不怕苦累、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克服天气炎热、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他们打造精品剧目付出了殷殷心血和汗水,付出了艰辛倍至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演出前异常紧张的24小时里,演出团队马不停蹄连续排练三场,精心打磨。饿了也顾不上吃饭,熬到夜里十二点,困了就用换场片段在舞台后打个盹,孩子小家属抱着探班,年过七旬的老演员与年轻人一样坚持始终;一名演职人员在表演时腰部扭伤严重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忍着剧痛继续参演直到剧终,令人动容。

2017年9月6日,《大山的儿子》在渑池县东关剧院正式向全县236个行政村的两委班子、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000余人汇报演出。文艺精品扶贫为该县攻坚拔寨的脱贫攻坚战再添薪火,点燃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

2017年11月《大山的儿子》一举摘取河南“文华大奖”桂冠。2018年6月23日,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地方戏曲参演剧目赴北京演出三场,再度征服了首都观众,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出现了一票难求、上百家媒体关注的局面。观众和评委为剧中主人公的高尚情操而深深感动,为演员的精彩演绎而感染,为编剧的精心编排而击节赞叹,共享了一次精美的艺术盛宴,接受了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樑盛赞:“无论是从选题把握、剧本创作、导演编排,还是从演员唱腔、道具设置、舞台效果等各个方面都把握到位,并且还将党的扶贫政策巧妙地融入剧情之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脱贫攻坚题材优秀剧目。”

2018年12月,该剧作为全省脱贫攻坚戏曲作品进行巡演。

2019年7月15日晚,《大山的儿子》亮相“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荣获(县区暨民营组)剧目金奖。演出圆满结束后,在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2020年1月,经社会大众投票及专家评审,《大山的儿子》最终被中国网正在上演频道、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中国好戏活动组委会授予2019年度全国优秀作品“中国好戏”称号。

致歉

《时代报告》2020年第7期刊发的《梁家洼村来了“领头雁”》一稿,由于我本人的失误,遗漏了原作者苏景明同志的署名。

在此,我向杂志社致歉,向苏景明同志道歉,并重申该文作者应为苏景明、夏峻二人,请贵刊编辑同仁及其读者谅解,请苏景明同志谅解。

夏峻

2020年8月12日

猜你喜欢
贫困村攻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谁远谁近?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攻坚脱贫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