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别政治到美德伦理

2020-11-16 02:19周宁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气概非裔跨学科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跨学科视角对隋红升撰写的《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一书进行述评。该著立足文学之本,以性别研究关键词“男性气概”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七十年代不同时期美国非裔文学代表作品中男性特质的书写。本文认为,该著在借鉴当代性别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文学的学科特性,拓展了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提出了男性研究新的范式,促进了文学与社会学间的学科交融和对话,是一部极富创新意识的文学跨学科研究著作。

关键词:《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跨学科;男性气概;男性气质

作者简介:周宁,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非裔文学、性别研究。

近年来,文学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文学与哲学、语言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彼此交融,相互作用,在思想资源、知识依据、阐释技术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的学理特性(冯黎明60)。在此背景下,隋红升撰写的《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2017)以反思现代男性气质和重构当代理想男性气概为线索,通过细致的文本研读,在对当代性别理论分析借鉴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非裔美国文学对男性特质的认知和建构状况,丰富拓展了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视角;同时,作为对社会学“男性气质”论的回应,创新性地提出文化命题“男性气概”,从人文视角提供了男性研究新的范式;积极构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文学与社会学间在性别话题上的交融对话,彰显了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在当今性别研究领域的独特魅力。

一、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性别伦理学家苏珊·弗兰克·帕森斯(Susan Frank Parsons)指出:“对性别的思考在整个人文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帕森斯20)。性别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话题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描写黑人男性的觉醒与成长一直是众多非裔作家的兴趣所在,以约翰·基伦斯(John Killens)、佐拉·赫斯顿(Zora Hurston)、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等为代表的美国非裔作家几乎都有书写男性特质的代表作品。该著以时间为序,选取了《根》、《达荷美人》等八部非裔美国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体裁广泛,时空跨度大,内容涵盖了父权制、女权主义、家庭伦理等一系列性别热点问题,这其中有展现19世纪非裔部族性别文化的鸿篇巨制《根》、《达荷美人》;记录血腥蓄奴时代黑人悲惨遭遇的《我的枷锁和我的自由》、《杨布拉德》、《孤独的征战》;描写二战期间美国军队黑人男性士兵经历的长篇巨作《随后我们听到雷声》以及深刻揭示20世纪现代黑人困境的《太阳下的葡萄干》和《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通过对人物、情节、叙事等文学要素的分析,该著指出,反思批判现代男性气质性别规范的刻板印象,构建以家庭、责任、勇敢、勤劳等美德为核心的男性气概(manliness)是贯穿非裔作家创作的重要主题和叙事线索。如鸿篇巨制《根》探寻了黑人男性气概的文化之源,思考构建男性气概对黑人男性的重要意义;《达荷美人》主张打破重刚轻柔、重外在輕内在、重王道轻人道的二元对立模式,提出对非洲部族男性气概流俗的超越;《我的枷锁和我的自由》将主人公男性意识的觉醒、男性气概的构建与自我解放和自我救赎叙事进程相结合,强调男性尊严对于黑人种族独立的重大意义;《孤独的征战》挑战男权思想和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黑人男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随后我们听到雷声》对以成功和出人头地为导向的“自造男人”式男性气质进行了有力驳斥,主张正义感、人格尊严和兄弟情谊;《杨布拉德》、《太阳下的葡萄干》等作品更是从人格、伦理与政治角度对男性气概的构建给出了明确策略,倡导两性平等及黑人族群的内部团结。

长期以来,黑人男性气概一直处于被阉割、压抑或扭曲的状态,现代西方男性气质种种的错误导向又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困惑、压力和焦虑,甚至导致人性的异化。作为回应,美国非裔文学在不断的反思和探索中努力重塑黑人形象,从多角度引发主流社会对非裔族群渴望自尊、平等、独立诉求的关注。该著充分挖掘和论证了美国非裔文学在男性特质书写上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从性别视角审视非裔族群面临的身份建构困惑与危机,为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男性研究的新范式

该著的另一亮点在于文化命题“男性气概”(manliness)的提出。男性气概自古有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它都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然而,受社会学研究范式先入为主的影响,性别研究始终囿于传统气质论的桎梏,难有创新。秉承正本清源的学术态度,该著让充满人文特质的关键词“男性气概”回归学术视野,重新定义男性特质,提供了性别研究的崭新范式。

该著首先回顾了以盖尔·贝德曼、迈克尔·基梅尔、马丁·萨默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男性研究学术史,并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将“男性气概”定义为“一种德性,一种男性个体的内在人格与意志品质”(隋红升48),体现为“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力、冷静的自我控制、自信、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以及对荣誉的捍卫”六种重要品质(29)。“男性气概”强调男性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和文化意义,如中国传统经典《孟子》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句便是对其极为恰当的诠释。相较于传统气质论以权力、性能力、经济实力等外在因素为理想男性的衡量标准,“男性气概”重德性、崇美德,在价值取向上更具内在导向性及人文特质。除基本概念、评价标准、价值导向外,该著还进一步明晰了“男性气概”独具的文化内涵和诗学特性,指出“男性气概”的建构不仅是应对当代男性气质危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抵制各种虚无主义,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对非裔及其他少数族裔来说,实现体现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男性气概人文重构对颠覆主流男性气质神话,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获得真正的身份和种族独立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各民族“男性气概”的建构方式各有特色,但对于德性、博爱、人文关怀等美好道德的追求和弘扬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

在当今社会学男性研究理论创新乏力的背景下,“男性气概”打破了传统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模式,弥补了性别气质论过度拘泥于权利美学的不足,拓展了性别研究的道德与审美维度。该著在借鉴性别研究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学术关键词“男性气概”展开大胆探索,明晰其概念、建构过程、价值取向、文化内涵等理论要素,从人文视角为传统性别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和范式。

三、跨学科的交融和对话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男性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界关注。澳大利亚学者瑞文·康奈尔(Ⅱ)提出并划分的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边缘性男性气质理论对文学及诸多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跨学科研究并非不加取舍的“拿来主义”,许多文学研究者在援引康奈尔理论时并未意识到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导致文学在男性特质书写具有的学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文学作品在男性特质定义和认知方面蕴含的丰厚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本着理性的思辨精神和对话意识,该著充分发掘文学文本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家对男性特质的态度和立场,在跨学科交流平台上展开与男性气质理论的对话,彰显了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在当今性别研究领域的独特魅力。

依循康奈尔的理论,男性气质是表述男性特质的一种性别规范,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战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体格健壮”、“资产富有”、“性吸引力”等一系列充斥着消费主义的话语符号成为衡量理想男性气质的标准,主流男性气质被窄化为以白人男性为代表的气质类型。对非裔及其它少数族裔男性而言,性别身份面临着被不断边缘化的危险。文学家以特有的敏锐触觉感知、书写社会变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视权利、财富、暴力为价值取向的西方男性气质规范的反思和批判。基伦斯在《随后我们听到雷声》中,通过对黑人青年桑德斯悲剧一生的描写,批判了美国式“自造男人”之梦对黑人男性在婚姻、就业、成长道路上的误导;汉斯贝瑞在剧作《太阳下的葡萄干》中则将西方男性气质进一步具化为对金钱财富的热衷痴迷,旗帜鲜明地提出回归传统黑人男性气概,谋求人格的独立尊严。这些作品展示了非裔文学在男性特质方面悠久的书写传统,深刻地剖析了众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现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进行了深刻审视与反思。正是紧密依托文学自身的学科特性,该著以性别关键词“男性气质”为研究起点,却并未简单盲从已有的研究范式,而是积极自信地展开与当代男性研究的对话,梳理把握不同学科在性别议题上的差异与联系,有效地促进了文学与社会学在性别话题上的交融互通,协同发展。

今天,各学科之间相互借鉴、视景交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必然趋势。作为一本极富学术创新意识的专著,《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学术理念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其开放的学术姿态必将激发其他学者的研究热情,触发更多的研究灵感。由于篇幅所限,全书仅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美国非裔作家作品,在体裁上未能包含更多文类作品,如诗歌、非虚构作品等,相信这些遗憾会给其后的学者以新的灵感,在性别研究和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康奈尔:《男性气质》。柳莉、张文霞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Connell, R. W. Masculinities. Trans. Liu Li, Zhang Wenxia, et al.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3.]

冯黎明: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19):60-64。

[Feng, Liming. “Interdisciplinarity in Literature Studies.”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1 (2019): 60-64.]

苏珊·弗兰克·帕森斯:《性别伦理學》。史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Parsons, Frank Susan. The Ethics of Gender. Trans. Shi Jun. Beijing: Peking UP, 2009.]

隋红升:《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Sui, Hongsheng. Manliness i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Hangzhou: Zhejiang UP, 2017.]

责任编辑:张甜

猜你喜欢
气概非裔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男性气概是天生的还是养成的?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1/10非裔美国人身边有人死于疫情
梅兰芳
男子汉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男子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