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观存治黄历史胜利渠瞰今朝巨变

2020-11-16 02:09张艺千
时代报告 2020年8期
关键词:治河黄河文化

张艺千

7月9日至10日,由省社科联、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黄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地标理论研讨会在武陟县举行。作为河南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和黄河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区之一,武陟在弘扬黄河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要创新发展黄河文化,将黄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新进步,切实扛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 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表示。

专家一般将黄河文化大致分为三段,即上游的三秦文化、中游的中州文化和下游的齐鲁文化,而武陟处于中州文化的核心,又是黄河中下游左岸的分界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武陟在黄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自中华民族治黄史拉开序幕,武陟就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地理位置的节点。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这里的历史、地域、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2013年,武陟县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称号。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武陟恰好位于豆腐腰开始的地方,闻名世界的“悬河”就是从这里发育,决口、改道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饱受苦难。

尧堤、汤王堤、秦堤、郭堤、古阳堤、金堤、石堤、御坝、御堤……这些历代劳动人民修筑的黄河大堤,就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伟大工程。御坝村、汤王堤村、黄水村、中水寨村、梁官滩村……在武陟县,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它们见证了当年劳动人民同黄河水患的伟大斗争,留下了治河的永久记忆。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道出了嘉应观在黄河流域的独特地位。

嘉应观是一座只供奉治河功臣,不供奉神灵的河神庙,是记载清代治河丰功伟绩的明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是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中国唯一留存的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群,是黄河文化的结晶,更是治理黄河的一个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在武陟以下共决口1549次。特别是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黄河在武陟4次决口,淹华北,逼京冀,从天津入海。雍正登基后大力治理黄河,在这里治河堵口修“御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了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嘉应观。

嘉应观又名“黄河龙王庙”,在当时建造的时候,就在里面设置了道台衙署,也就是治河官员办公的地方,可以说是早在清朝就设立的“黄委会”了。

“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敕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嵩峰介绍说,这是《武陟县志》对嘉应观的记载。

“它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河神庙,素有‘黄河小故宫之称。”翟嵩峰说。门牌上书写的“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庙堂里供奉着从大禹至清代的治河能臣。

作为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一座黄河河神庙,嘉应观是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是讲述黄河故事的最佳讲堂。

御碑亭、水清碑,寄予了清朝雍正皇帝祈求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愿望;禹王阁里,收藏了历代民众对大禹治水伟业的崇敬;治理黄河指挥部的旧址里,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曾经为了新中国治黄事业呕心沥血,在昏黄的灯光下殚精竭虑;嘉应观治黄博物馆里,大禹、王景、潘季驯等历代治黄名人的治黄之策被收藏其中。

翟嵩峰向记者介绍,景区正借助河南建设黄河博物馆群的时机,推进嘉应观黄河水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同时,以嘉应观古建文化、黄河文化为载体,打造研学品牌,并计划开设汉服礼仪、投壶、射箭等课程及黄河历史文化展示等课程。

嘉应观向南五六公里,便是人民胜利渠渠首。

“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为荒漠。”西方一些国家的水利专家曾经这样断言。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据史料记载, “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人马不能驻足”。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在这种条件下,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造福人民。1950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1951年正式开工兴建。

黄河下游本已灾害频仍,治理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下游堤防上开口引水,能行吗?然而短短一年之后,中国人民便以罕见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回答: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位于黄河下游的最上端,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

“人民胜利渠‘引黄济卫,主要是解决焦作、新乡等豫北地区的灌溉问题,从卫河流入海河后直通天津。在当时也算是小型的‘南水北调。”翟嵩峰说,“目前,启闭机已经更换为第三代智能闸门,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通过远程调控,就能控制闸门的闭合和流水量。”

人民胜利渠灌溉受益范围涉及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汲县和新乡市郊区等多地,打破了西方水利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断言,成为中国人民治黄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开启了黄河“水患”变“水利”的崭新篇章。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最了不起的地方,不仅是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开启了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翟嵩峰说,“人民胜利渠建成后,黄河下游不但没有变成荒漠,反而使临黄地区水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以前俺这儿全是盐碱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引来黄河水以后,都变成好地了。我家水稻亩产最高的一年超过了1500斤!”说起黄河水来,原阳县祝楼乡新城村村民祝忠民滔滔不绝,难掩内心的欣喜。

据统计,人民胜利渠开灌以来,利用黄河泥沙沉沙改土,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先后淤改土地6000公顷,使豫北平原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还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知名农业品牌。黄河水流进“苦水区”后,人民群众的“甜日子”到来了。目前,它的灌区面积已经达到12万公顷,昔日让人无计可施的盐碱地、沙荒地及沼泽地,如今早已成了“鱼米之乡”。

如今的人民胜利渠,作为農业生产的命脉,仍在为灌区人民的幸福默默地奉献着。“人民胜利渠正在进行水源工程改造前期工作,工程实施后,人民胜利渠将会焕发新的活力。”翟嵩峰说,进入新时代,人民胜利渠也必将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猜你喜欢
治河黄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清代钦差大臣巡视治河工程原因探析
谁远谁近?
黄河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乾隆年间扬州市河、护城河及东关运河的治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