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美文引路
母亲的那次流泪
李富胜
小的时候,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是高大伟岸的。她长得高且是个大脚女人,是个典型的胶东农家妇女。为支撑一个八口之家,山里地里,风里雨里,家里家外,母亲年复一年地忙忙碌碌,奔波操劳,脸上时常挂着艰辛与刚毅、焦虑与期盼、痛苦与温馨。然而,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母亲那次流下的辛酸而沉重的眼泪。
……
在那个特别贫困的年代,母亲用那坚强的臂膀为一家老小扛起了生活的希望,并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生活再穷再难,作为正劳力的父亲必须吃“小灶”。家里有点细粮,父亲吃,我们吃粗的;有点荤的,父亲吃,我们吃素的。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那是20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傍晚放学,我第一个回家,先到院子里抱了一些柴草放到灶下,然后去写作业。我和母亲有个心照不宣的约定,只要放学回来写好作业后,母亲放工回来,灶上做饭,我就拉着那个沉重的風匣烧火,成了一个小小的“火头军”。我刚把作业写完,母亲便匆匆忙忙放工回来,放下农具,草草地洗了把手,就吩咐我烧火,然后进了里屋。
当母亲从里屋出来时,突然朝我吼起来:“你在家干什么事了?”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了一下。母亲见我不答,又严厉地问:“你父亲的粑粑(饼子)让你偷吃了吗?”
我知道里屋的小筐里放的是父亲的干粮。母亲平日会烙一些饼或者做一些粑粑放起来,热一热就是父亲的一顿饭了。这份干粮我是不敢动的。
“我没有偷。”我老实答。“你还犟嘴!”母亲揪着我的耳朵把我从灶下拉起来,朝我屁股狠狠地打了一巴掌。“没有就是没有,你赖人!”我不服气地说。“就你一个人在家,不是你,那让狼叼去啦?”我低着头,委屈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转。母亲知道父亲的干粮也不多,少了就吃不饱,嘴里念叨着:“这可怎么办呀……”便把我撇在一边,急急忙忙地走了。一会儿,母亲捧着一小瓢玉米面回来,我知道这是向邻居家借的。
“快烧火。”母亲生硬地命令。我在灶下深深地低着头,掉下委屈的眼泪,我受伤的心里一直不服。晚饭后,我提着小马灯,偷偷地进到里屋,四周查看,在微弱的灯光下,突然发现,在墙旮旯里有老鼠洞,边上有块黄灿灿的东西,我仔细一看,是半块粑粑。我喜出望外地拿起来,急急忙忙跑到东屋母亲眼前。
“妈妈找到了,找到了!”“什么找到了?”母亲不解地问。“粑粑找到了。”我把半块粑粑捧到母亲眼前,母亲一怔:“在哪找到的?”“在老鼠洞边上。”
那一刻,母亲像一尊雕塑。
许久,她猛然把我紧紧抱在怀里:“该死的老鼠呀,真该死……冤枉了,冤枉……”母亲用那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妈错了,妈冤枉了你。”我抬起头仰视着母亲,她紧闭双唇,呆滞的目光停留在半空,混浊的泪水从母亲的脸庞上缓缓流了下来,滚烫的泪滴砸在我的脸上。我也哭了。那一刻,我看到了母亲眼神里的内疚与不安,听到了母亲心脏跳动的激烈忐忑,感受到母亲躯体的瑟瑟颤抖,那一刻,许久许久……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7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文章内容充实,最主要是主体部分内容饱满充实。为此,这篇文章的作者运用了一些手法:
1.描写翔实的细节。为选写妈妈发火,就有“吼”“严厉地问”“揪”“拉”“狠狠地打”“急急忙忙地走”“捧”“生硬地命令”等细节描写,写“我”受委屈直至“破案”的过程也没有简单化,先是“愣”“老实答”“不服气地说”,继而“低着头”“泪水在眼圈里打转转”,直至“掉下委屈的眼泪”,“一直不服”的“我”查明真相后“喜出望外”“急急忙忙”地跑到妈妈屋里……
2.巧设生动的比喻。真相大白后,作者叙述的笔墨更见细致、翔实。写母亲,以“一尊雕塑”设喻,凸显母亲听到真相时特有的神态——惊奇、愧疚甚至有些木讷、不知所措……
3.选取适境的句式。视觉、听觉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以排比句“看到……听到……感受到……”表达,可谓细致入微。
4.注入丰富的情感。例如在“许久,她猛然把我紧紧抱在怀里”一句中,“许久”是“母亲”深情集聚的过程;待到回过神来把“我”“抱在怀里”这一动作,正是“许久”集聚的情感终于爆发的结果;“抱”之前还有两个修饰词——“紧紧”“猛然”,形容动作的力度、速度,以此凸显“母亲”的悔恨之深、之真。描写“母亲”的泪水先用“浑浊”“流”,后用“滚烫”“砸”,其中都蕴含着真实丰富的情感内涵。
我仿我秀
最美的风景
李天飞
在铺满落叶的林荫路上,她和他相伴而行。夕阳斜照中,他们站成了最美的风景。
他,在一次车祸中落下了残疾,脸部毁容,半身不遂。她,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每天带着他在林荫路上散步。
他们用一种奇特的姿势散步:她夹住他的胳肢窝,用自己的力量将他稍稍抱起;他像个学步的婴儿,努力地和着她的节奏,蹒跚地迈出一步,再迈出一步。人们见到他们两个像螃蟹一样的步姿,都远远地避开——不是给他们让路,而是担心走得太近会沾染晦气。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不变的是他和她每天傍晚都会出现在林荫道上“散步”。如果不是那偶然的一次,我在回家途中撞见了他们,也许那最美的风景就会一直被云遮雾障。
那一次,或许是走累了,我发现他们突然停了下来。女人用力抱起男人,像抱着一件精致的瓷器,轻柔地将他安置在路边的石凳上,转身离开了。之前我总是远远地看着,今天我才看清了她。她的背微弓,挽着的头发中掺着根根白丝,如黛青的远山中的几抹残雪。她身材略微发福,可还是一路小跑着,最终停在了一个烧饼摊前。买完烧饼,她又匆匆跑回他的身边。他则乖乖地坐着,翘首望着她归来。他和她并排坐在石凳上,开始分享那一个烧饼。她小心地揭开包着烧饼的纸,热气便腾起,缭绕在空中。她吹了吹烧饼,将它送到他的嘴边,他便顺从地咬了一口。她托着饼,他一口一口地吃着,有滋有味。她看着,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的笑。他见她不吃,竟有些不好意思,轻轻地推开了她的手。她只象征性地咬了一口,便又催促他:“快吃吧,冷了就不香了。”那语气,特别柔和。说着,她还在口袋里掏着。“是在拿餐巾纸吗?”我猜测着。出乎意料,她将一块有点破损却叠得四四方方、干净清洁的手帕递到他的手中。他擦擦手,再擦擦嘴,满脸微笑。此时的我,却因猜测的失误而触动心房,陷入沉思。
他和她节省着一张餐巾纸的钱。他们物质并不富有,精神却不贫困。是什么力量让她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无悔时光流逝,无悔青春不再;甘愿将青丝漂成白发,甘愿让岁月磨蚀容颜,只为他——只要他幸福,这世界就是晴天。
起风了,黄叶翩飞,如同撒了一地碎金。夕阳晚照,又见她与他。愿时光永驻,定格他们的真情,定格这最美的风景。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本文记叙“她”不离不弃地伺候残疾的“他”的动人故事。作者借鉴范文笔法,用墨细密生动,真情溢出纸面,堪称“猪肚”;结尾点出“精神富有、甘愿奉献是最美风景”这一主旨,几笔景物描写,实现了充实与诗味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