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奎
摘 要: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年),是欧洲19世纪的杰出画家,他是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新印象派也就是后来常说的点彩派。他最为出名的油画作品是《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这幅油画现藏于美国的芝加哥美术学院,20多张画稿奠定了这幅画的基础,修拉用了超过两年的时间完成了40张用于研究色彩的草图。他的这幅《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描绘的是塞纳河岸的景物,展现了19世纪巴黎的人文风情,这幅作品巧妙地利用了色彩和光线交融,营造出了宁静祥和而又富于生机的画面。
关键词:修拉;新印象派;点彩派;色彩
修拉出生于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接受保守的西方宗教思想教育,形成了内敛的性格。这种内敛的性格促使他在研究色彩与光线的理论能够十分细致与专注,这对他今后的杰出贡献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他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发现了互补色的色彩对比理论,通过在画布上无数的小点,将这个理论对人感官的影响发挥到极致。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
一、色彩互补理论
补色又称为互补色、余色,物体色中的三原色为红、黄、蓝,红色与黄色合成的间色与蓝色形成互补色;黄色与蓝色合成的间色与红色形成互补色;蓝色与红色合成的间色与黄色形成互补色。在色光三原色中,红、绿、蓝也是类似的互补色关系。物体色中的补色理论更为直接、具体的定义是,如果两种颜色等量混合之后呈现为黑灰色,那么这两种颜色互为补色;色光则是两种色光等量混合之后呈现为白色,那么这两种颜色互为补色。在360°色相环中,任意一条过圆环中点的直线所连接的两种颜色,互为补色。修拉最先在油画中利用色彩互补理论,由此成为了新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
修拉通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依据光的分解原理,把画布上的色彩分解成一块块的纯色小色点在画面并置,以此来表现景物在强阳光照射下艳丽的色彩,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点彩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长时间盯着大块红色的颜色看了之后,将视线移向白色的物体上,但是依旧能在白色物体上看见大块的红色,在这个基础上再利用上文提到的色彩互补理论,将会使画作的色彩饱和度明显增强,色彩的纯度和色相也更为强烈。
二、点彩法对阳光的立体化呈现
在修拉将色彩互补理论融入的绘画当中来的两百多年前,牛顿利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光谱。根据传播介质的折射程度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所以太阳光中包含了我们看见事物的所有颜色,甚至可以说,我们看到的世间所有颜色都是由太阳光分解而来的。
我们在观察太阳光的时候,进入我们眼睛的光线是经过各种介质、反射物“处理”的,而传统的绘画方式很难立体地表现出太阳光这种层次。如果人们用眼睛直接看向太阳,然后迅速地将视线移到其他物体上,会发现不同的物体会使人的眼睛产生颜色各异的余像。我们在观察阳光下的景物时也是同样的情况,明亮的太阳光照射下的物体色彩饱和度更加高,轮廓也更加明显。想要立体化地呈现强烈太阳光照射下的物体在人们眼中的真实感受,就需要用到我们说的点彩法。
修拉说创造的点彩法是用一个挨着一个并置在画布上的纯色小点完成的,所谓纯色小点,就意味着不需要在调色板上进行调色,取而代之的是让欣赏者的眼睛自发地进行这一过程。通过一定的较为合适的距离来进行观察,不同颜色的纯色小点会自动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进行调色,而这种调色又是通过绘画的方式去完成,通过洞悉这种视网膜自动进行的调色过程,就可以让人的大脑感知到并且自动转化为图像。借由这种特殊的展现方式,观看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绘画者想要展示的画面。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对于太阳光的刻画,整幅画作的下半部分的人物处于阴影中,人物是由三种以上颜色的小点构成的,显示出较深的颜色,而处于阳光中的人物则用两到三种颜色的小点构成,显示出明亮的色彩。阳光在不同的介质和反射物中显示出颜色,而人们的眼睛也自动地将其调和,无数的小点就是这种特定的画面重现,让人的肉眼能够感受到画面的颜色调和过程,就更加真实地呈现出了太阳光对人视觉的冲击力。这幅画作中有:一暗一明的对比,如画作上半部分的明亮和下半部分的阴影;一静一动的对比,如奔跑的小孩和坐在草地上闲适的大人;一远一近的对比,如塞纳河中的帆船、河对岸的景物和嬉闹的人群。这些对比都让太阳光对于景物的呈现更加直观,让无数小点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更加立体,更加具有深度。
三、《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对后世的影响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是修拉乃至于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作,画面描述了塞纳河畔的大碗岛迎来了初夏的星期日下午,修拉描绘了一幅自己在那个时代人们熟悉和亲身经历过的场景。修拉的作品能够被广为流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通过点彩这种绘画形式展现了19世纪欧洲的人情风貌,并借由这种表现形式让人们的生活生动地呈现在观看者的眼中。修拉为了完成这幅画作,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总共准备了20张画稿和40张色彩草图,这幅画作完美地诠释了“艺术总是追求完美与和谐,以纯粹科学的态度创造真正的艺术”。
这幅画作是在1886年的一次印象派展出中和观众见面的,一经展出便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整幅画作毫无动感和生机,就像是生搬硬套地将一个个人物放在了画布上,他们面无表情,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也缺乏内在的激情,着实算不上一幅好画。而赞同者則认为,传统的印象派画法,都是现用调色板调好颜色,再涂上画布,修拉独创了一种全新的画法——用纯色的小点构成景物,让这些小点在观察者的视网膜上自动调色,将调色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示在观察者的眼前,画作中的人物看似毫无生机,实际上是借用了纯色的小点在视网膜上的跳跃,达到了活灵活现的效果。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使得修拉出了名,也标志了新印象派的诞生,也是这样的一种画法,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立体漩涡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修拉开创了以科学为艺术服务的先河,同时也使艺术的创作更加多元化。
修拉的一生是短暂的,1891年3月,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画作庄严宏达,有超越自然的感觉,无论是其透视深度的幻觉还是神奇的空气感官以及构图的几何学,都在向我们证明修拉对于绘画的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义盛.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重温修拉的名作[J].世界文化,2009(5).
[2]胡大虎.解读点彩[J].美术大观,2007(7).
[3]李海艳.探析修拉的点彩法[J].美与时代(下旬),2013(11).
[4]唐佳.浅谈修拉画面中的“补色”关系运用[J].美与时代(中旬),2015(12).
[5]唐骁.修拉油画的风格特征[J].大舞台,2014(1).
[6]段春雷.修拉的油画艺术风格研究探析[J].大舞台,2013(5).
[7]张越.塞纳河两岸的遭遇:解读修拉的《安涅尔浴场》与《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J].美与时代(中旬),2013(8).
[8]唐佳.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修拉与《大碗岛的星期天》[J].美与时代(中旬),2005(3).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