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报》11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爱国主义正成为德国公司的问题尽管处于“新冠危机年”,但中国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却达到新的高潮。在全球最大的购物节——“双11”当天,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表示,11月1日0点到11月11日0点30分,旗下电商平台累计销售额达到3723亿元人民币。全球25万个品牌参与了“双11”活动,希望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受益。但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本土产品”。
管理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在“双11”当天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部分原因是爱国主义提升”,AlixPartners负责人麦库尔说,62%的受访者将此作为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品牌的崛起,“外国品牌在任何领域都会遭遇中国本土竞争对手”。
中国各行各业都呼吁消费者“弘扬爱国主义”,如葡萄酒业的口号可以译为“国人喝国酒”,服装和化妆品广告也强调“民族自豪感”,即“国潮”。8月份,在购物和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对中国品牌服装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51%。
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在19类产品中的13类倾向选择“国货”,包括乳制品、化妆品、服装、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知名女主播薇娅说:2020年如果问我的话,我最关注的可能是“国货”。
不过,不是所有领域都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比如在汽车行业,中国已占大众汽车全球销售份额的一半以上。此外,参与今年天猫“双11”的进口品牌也比去年增加了40%。
专家对外国公司的建议是,变得更加“中国化”。消费顾问麦考尔说:“国际品牌应以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方式推动其产品本地化。外国企业应该到中国去,在中国生产,实现本地化管理。”这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利益:如果中国人想购买外国品牌,会优先考虑购买在中国生产的外国品牌商品。▲
(作者黛娜·海德,青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