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2020年1月7日,在广大一线教师的翘首期盼中,浙江省学考、选考分离后首份生物选考试卷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由于浙江省考试院自2018年以后不再命制样卷,考前教师们对于试卷的结构、考点的分布、分值的设置以及试题的难度等几乎一无所知,因为复习备考方向不够明确而心怀忐忑。因此,本次的选考试卷对于之后几年的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教师们深入研究。
本次选考试卷的命题严格遵循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考考试说明(2017版)》(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题难度适中,重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等多方位的考查,体现生物学科的学习应遵循回归本质、能力立意、素养为旨的要求。
从试卷结构上来看,本次选考试卷与学考、选考合一时的试卷相比进行了微调。首先,试题数量上,选择题的数量由原来的28缩减为25,主观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6个题空;其次,选修教材内容的考查原来只出现在非选择题第32题中,本次选考试卷则在选择题中也开始考查(第11题考查选修1、第17题考查选修3),且选修内容的分值也由原来的14分提高至21分,这一改变凸显了选修内容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更考查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社会实践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也使必修、选修内容考查的分值比例更加合理。
从试题难度上来看,之前学考、选考合一的试卷因为要承担一考两用的职能,既要考虑学考的学科基本水平检测功能,又要考虑选考的高等院校招生选拔功能,试题难度往往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而本次选考试卷则增加了中等难度试题的占比,使试卷的整体难度和区分度更加优化。
由考查内容统计表可以看出,整卷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考试说明》所列的知识条目中。试卷以33个重要考点为依据,知识点覆盖面广,各模块占比合理,立足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如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等重要内容都设置了较高的分值,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
试题精选命题素材,整合章节知识,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对学科必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体现考查的综合性。如第19题整合了DNA的复制、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学生识图与读图能力、综合分析与推理能力等;第25题整合了伴性遗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建模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等。
2020年1月浙江生物选考试卷的考查内容统计表
相对于学考、选考合一的试卷,本次选考试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针对具体知识点单刀直入式的命题,试题充分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创新试题情境设计,多角度地设置了生活与实践、科学事实、科学实验与探究、生物科学史等不同情境,从而有效考查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解决生活、社会实践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考查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如第9题以“海岛上昆虫翅型与生存概率的相关性”这一科学事实为载体,考查学生从科学事实中提取有效证据,并结合进化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第20题以“胎萌”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从生物学视角获取关键信息并综合运用植物激素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3题以“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一科学史素材为载体,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第27题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这一教材中的实验为载体,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学生实验结果预测和实验现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本次选考试卷精选命题素材,对生态、生活与健康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如第2题、第26题涉及酸雨、人口增长、臭氧层破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态工程技术等生态学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生态学原理,理解遵循生态学规律而从事人类活动的意义,有利于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第20题、第29题以“胎萌”“泡菜腌制”“植物克隆”等生产、生活中常见易闻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树立主动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意识和想法;第1题、第3题、第25题以“流感”“艾滋病”“遗传病”等常见人类疾病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疾病的发病机理、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有利于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等理念。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考题虽然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点不会脱离教材。浙江选考试卷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考查,本套试卷也不例外,许多选择题的选项和非选择题的题空都是教材中的原话,比如第2题的B、D项分别来自必修3教材第127、128页,第26题第(2)小题的几个题空都直接来自必修3教材第112、113页;有些试题的命题素材取自教材中的活动、图形、史料或案例,比如第9题命题素材取自必修2教材第97页的“小资料”,第23题命题素材取自必修2教材第49页的“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还有些试题则直接由课后习题改编而来,比如本套试卷中的第8题便是由必修1教材第70页的课后习题3改编而来。当然,还有更多的试题虽然不是直接来自教材,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却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出处。因此,阅读教材、研究教材应是生物选考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至于阅读教材的方法,可以全面扫描,可以专题阅读,还可以将教材中学生易忽略、易出错的素材拿来进行原创试题的命制,然后以题促读。总之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选择某种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此处不做赘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据统计,本次选考试卷中共有14道试题利用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素材创设了试题情境,约占总题量的1/2,比学考、选考合一的试卷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笔者认为,这可能也释放了一种信号: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会越来越重视试题情境的创设。
试题命制基于真实情境,考生不得不面对的一项挑战便是要从以图形、表格或文本等各种不同呈现形式的试题背景中提取可用于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这便无形中增加了试题难度。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格外注重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一方面,在新授课或复习课教学中都应注意创设真实的情境,基于问题解决展开探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技文献、资料、科学史料以及相关图表的使用,训练学生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试题选择或命制的时候也应增加情境题的比例,将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变成作业中的常态,考试中自然能够得心应手。
学考、选考分离之后,选考试卷不再承担学考的功能,使增加综合性知识的考查成为可能,不同章节甚至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整合到一道试题中进行考查或许将成为常态。比如,本套试卷第16题整合了必修1和必修2的相关知识;第20题整合了必修3和选修1的相关知识;第27题则整合了必修3和选修3的相关知识。
然而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完五本教材之后,知识点在脑海中呈碎片化的无序态,经常对相关、相似的知识辨析不清,答题时混为一谈。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多采用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概括等方法,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用文字、表格或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将思维理顺并外显。比如,浙科版教材中多个模块涉及酒精的相关知识,包括酒精的产生、代谢、不同浓度酒精的用途以及酒精发酵研究史等,笔者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其整理清晰(如图所示),便于比较记忆,使学生在考试中出错的概率大幅下降。
浙科版教材中酒精相关知识整理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并提出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和落实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本套试卷第10题、第11题、第14题、第23题、第27题、第29题、第30题均是以实验为背景的试题,其中第10题、第11题、第27题、第29题考查的更是教材中明确要求开展的活动,分值达24分,可见选考命题的导向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非常吻合的。
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对于实验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实践经历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识记和习题训练足以很好地应对选考要求,实则不然。根据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和阅读属于被动学习,其效率远低于以实践为代表的主动学习方式。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实践,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在做中学,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才能更科学和全面地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教材上的各项实验和活动,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要积极观察、思考和讨论,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误差,尝试改进实验方案,或者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后续实验继续探究等。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解释生命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比如,在介绍细胞液浓度相关知识时联系“为何霜降后的青菜吃起来更甜”这一生活常识;在介绍果胶相关知识时联系“为何许多果实成熟后会变软”这一常见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这样的操作形成常态,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那么像本套试卷第29题考查的“泡菜口感较脆的原因”之类的问题可能就不会难倒大批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