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许然 发自锦州
军事历史学者袁庭栋。
72年前,辽沈战役在东北打响,成为决定我国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第一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同年11月2日结束,辽沈战役共历时52天,解放了东北全境,使我党首次有了稳定的战略大后方。
见证这一战役的重要城市便是锦州。作为辽沈战役的第一战,锦州之战揭开了辽沈战役胜利的序幕。近日,记者走进了辽沈战役纪念馆,重温先贤的革命情怀和英勇故事。辽沈战役纪念馆经过数次改造后,于2004年竣工并重新对外开放,向后人讲述了这段历史。
纪念馆内的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其中,直径42米、高28米的《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我国第一座全景画馆。在灯光、音响交映下,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的完整战争场景得以再现。
纪念馆建筑布局与周边自然生态景观协调统一,是一处集历史研究、文化传播、艺术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和廉洁教育基地。
对于辽沈战役,研究军事历史、《大决战·辽沈战役》一书的作者袁庭栋再熟悉不过。就这场战役中的重要节点以及战略决策,袁庭栋有着自己的解读。
廉政瞭望·官察室:为什么说到了1948年秋天,大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袁庭栋:这要从1948年说起。同年上半年,解放军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后,先后打响了陕北的宜川战役、临汾战役、洛阳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等。这些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国民党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降至365万人,被分割牵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陷入被动局面,斗志消弭。
相反,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虽然在数量上要比国民党少,但经过以“诉苦”“三查”为中心内容的整军运动,军政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而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运动,掀起了生产支前的热潮,人民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但国统区实体经济复苏乏力,国民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百姓生活日益贫困,民怨载道。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已是焦头烂额,对于共产党来说,机会已经来了。
廉政瞭望·官察室:在三大战役中,为何选择先打辽沈战役,有哪些战略考虑?
袁庭栋:东北地区地理条件较特殊。一旦控制了东北,就会形成“关门打狗”的局势,可以阻止东北国民党军逃至关内。
事实上,在国民党五大集团中,以华东和东北两个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好。如果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主力撤入了关内,那他们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的作战力量就会更强大,这对解放军在长江以北的战场很不利。
在解放军兵力来看,除了东北战场外,解放军在华北、华东、中原、西北等战场均处于劣势,并不具备决战条件,所以东北战场至关重要。
除了在战略上的考量外,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强大,拥有较多的战略物资。控制了东北地区,相当于控制了大量的军队物资。
廉政瞭望·官察室:所以要打辽沈战役,先打锦州就十分关键?
袁庭栋:对,这个要从两方面来看。锦州在地理上被称为辽西走廊,是东北与关内各地联系交通枢纽,华北和东北的京哈线等交通线路都必须从锦州通过。此外,锦州与葫芦岛也有铁路相连,联系着海路和东西往来。野战军攻克锦州后,国民党军包括五大主力在内的新一军、新六军等数十万大军就被关在了东北,切断了其东北和华北的联系,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另一个是当时的现实情况。从1948年5月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多次周旋于长春的情况来看,我军对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全力攻城不但没有成功的把握,反而可能会受到由沈阳、锦州北上增援的20万国民党军的威胁。于是东北野战军在战略决策上选择了南下作战,决定先攻打锦州。
廉政瞭望·官察室:如何评价围困长春?
袁庭栋:当时是在1948年5月,在东北人民解放军攻打长春未果后,对长春采取了“久困长围”的方针。虽说解放军没有用一兵一卒就解放了长春,但我在查阅各方回忆录时了解到,解放长春的代价不小,一些人被饿死了。
实际上,在围城之初,我军采取的是使民就食于敌的策略,加快守军粮食的消耗。但由于国民党搜刮了老百姓的存粮,共产党不得不往外放百姓。发现有人饿死后,1949年8月共产党开始让百姓出城。经过三个阶段放人并救助,共产党共收容接济15.4万多人。
廉政瞭望·官察室:从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袁庭栋:得民心者得天下。与解放军强大的动员能力、群众热情的生产支前相比,国民党军队的后勤一直依靠部队自身来解决,所以物资紧缺时,其后方补给存在一定困难。而共产党一直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有农民的支持作为强有力的后盾。
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共产党军队朴素清廉,而国军却腐化堕落。
这里有个细节对比。在共产党战士再渴也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还将落在地上的苹果装进筐里,摆放在老百姓家的窗下时,国军却敲诈勒索,滋事扰民无恶不作,甚至国军中有部队在大城市设“留守处”,藏匿掠夺来的财富、养着情妇、经营生意等。
内部的团结与党内民主也至关重要。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是其失败原因之一。在嫡系部队和地方部队间,蒋介石亲疏有别,特别是陈诚逃跑后,蒋介石让本就不那么信任的卫立煌接替其挽救东北可能失守的局面。但在鞍山失守时,蒋介石又改变了当初力保东北的承诺,想让卫立煌放弃东北,背东北失守的“锅”,卫立煌自然不答应。因此蒋、卫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
在卫立煌与蒋介石“顶牛”时,林彪也与毛泽东在战略方向上发生了分歧。但共产党内部依旧保持着优良的党内民主作风,就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两人进行了数次商议,往来电报就有20多封。从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共产党将民主应用于实战当中,积极地听取意见,灵活地接受建议,及时正确地做出战略决策,才有了最终的胜利。
辽沈战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