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京芳
本节主要通过传统教学和新教法的对比阐述两个问题,一是大气运动,通过过程教学分析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运动造成各点气压值的高低,掌握判断气压值的基本方法;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各点气压值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这个力推动气体运动形成风,不同状态下风向各不相同,本文重点讲述三种状态下的风向。
【案例背景】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除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新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使其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地理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大气运动”是高一地理课的一个难点。讲述“大气为什么会运动”点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依据教材,给出规律,使学生知其意而不明其理,结果只能是死记硬背,读“死”书。怎样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自我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自我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是重点探讨的内容。笔者在对以往的教学设计和过程认真反思的基础上,精心整合教学内容,力求放宽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以往的设计和过程
分析与反思
值得借鉴:①该教学过程紧扣教材,以课本的图文为主,层层深入,分析详尽而全面,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而严谨的思维方式。②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通过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能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
存在不足: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确立教育即服务、教育即交往、课程即生活、合作即发展、学习即生存等理念。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对未来有用的地理。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①课堂气氛沉闷,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兴趣不高;②师生无互动,学生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③没有思考的时间,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④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达不到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一课时讲述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使地球上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天气和气候,了解大气运动是认识当今世界气象万千和气候异常的基础。
2.“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一图,十分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大气环流发生时和过程中,温度、气压之间的关系。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是本部分要重点研究的内容,通过对物理和地理综合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能力。
4.教材选取典型城市——上海市区温度分布规律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和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投影“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热岛效应’图”问题:在郊区A,B哪个地区建居民区合理?为什么?提示:从郊区与城市的温度、气压和气流等方面考虑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心发言人发言,汇报讨论结果针对问题的联系生活性: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得出结论2.创设情境,体现“课程即生活意境”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热力环流的流程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 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对照图;提示:冷热不均的原因,大气为什么会运动等学生思考1.了解基本概念2.完成表格,使学生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并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多媒体呈现图 等压面B A C解释:A地受热,B,C两地均冷却,各地气压如何变化?画出气压变化和气流方向图合作探究之后每组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绘图;绘好之后学生自评进而补充改动1.通过绘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2.通过对他人的绘图进行评价并修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学生的自评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4.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练习提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热力环流的例子,比如在海洋和陆地间,白天和夜晚的热力环流就不同,从而出现不同方向运动的气流,我们通常叫“海陆风”,请大家分析绘图(除此之外还有“山谷风”)学生以小组讨论,代表绘图1.分析两幅图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课堂即生活2.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学习探究,体现合作即发展3.培养学生多要素、多层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规律总结提示:我们生活中使用高压锅原理是什么呢?在高山上煮鸡蛋,普通锅为什么煮不熟?根据提示判断四点气压高低,并总结规律学生思考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总结归纳(同一等压线上气压值相等,水平方向看受热状况;竖直方向看海拔)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过程2.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内在线索和规律3.规律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多媒体呈现“活动题”,上海地区某日14时气温分布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做最后的题时导入“大气的水平运动”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练习检验以上学习效果多媒体呈现力➝气压差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教师解释流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从而讲述风的状态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续表
【教学反思】
1.改进后的教学方法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地理信息、地理示意图和地理关系图等组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3.就本节而言,知识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认识逐步深化,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构建、整合知识,系统化的把握,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的例子,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