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2015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34万人,5年中老年人口增长近一倍。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发展受到掣肘;社会管理负担加重;等等。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政策必须“年轻化”,即进行政策创新,以制度重构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
应对老龄化进程,在社会经济政策“年轻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宏观问题是,如何解决中国城乡之间老龄化发展存在的巨大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逐渐凸显,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镇,这成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的显著特征。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城镇聚集。鉴于此,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消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现象,将有助于缩小城乡老龄化中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同时,政策“年轻化”在微观层面不能忽视、轻视甚至是蔑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经济政策主要聚焦于经济发展,聚焦于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而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缺乏足够的关怀,导致老年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下降。另外,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老年人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使得老年人在生活中遭受着种种技术性排斥。因此,我们既要消除对老年人的政策性排斥,又要通过政策创新来消除对老年人的技术性排斥,尽可能地使老年人群体实现“再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