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雅 男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受人类活动影响,人文历史资源的分布往往追逐着自然资源,经过长时间地互动、流通和交融,具有总体上沿山脉、河溪、古道等呈带状分布的特点,研究者通常将此类文化资源带称为“遗产廊道”[1,2]。
历史文化型绿道可视为遗产廊道的具体规划建设方法,广义上指以串联散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和文化景观为主要目的而规划的线性开敞空间,其概念自绿道串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功能衍生而来,是文化遗产区域与绿道连结融汇的产物[3,4]。
历史文化型绿道的规划旨在构建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以生态修复、旅游开发和经济振兴为辅的多赢绿道格局[5]。首先,历史文化型绿道承担着梳理整合沿线景观资源的功能,有利于对资源系统保护监管和整体开发;经济层面上,有利于促进山林经济发展和向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周边村镇居民收入;生态层面上,能够有效防止景观破碎化,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对周边村落环境有净化作用;社会层面上,绿道不仅极大满足了城镇居民调节身心健康的需求,提供了休闲养生的空间,还有利于传承历史文脉和弘扬民俗传统。
古道通常指开辟于古代的交通线路,是物资运输、人员往来和信息沟通的通道,真实反映了历史上人类的迁移活动以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是蕴含着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文化遗产载体。以地理位置分类,研究者通常将建立在山地间的古道称为森林古道[6,7]。相比于平缓地带,陡峭山区带来的修建难度显然更大,因此森林古道往往只得以台阶的形式衔接,路面也更为狭窄,这些客观缺点导致森林古道更易受自然侵蚀、服务对象更为小型、其本身的货运价值也更容易受到冲击。
浙江省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明,森林古道资源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战乱的损毁、自然灾害的破坏、人口的迁移,以及早期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重视、不专业,许多古道的贯通性、人文性和景观性都在逐渐消失。
近年来浙江省林业厅等部门指导出台了《关于加快森林休闲养生业发展的意见》《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浙江森林古道修复规范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提出要挖掘修复古道遗迹和登山径,发挥森林古道自身作用,为城乡居民提供森林休闲养生活动的山地活动空间。多地区政府部门下发的规划文件中更是将森林古道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列为当地政府重点项目之一[8]。
如何既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合理适度的开发森林古道资源,是新时期浙江省乡村振兴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瓶窑镇位于杭州市最北端,是大径山旅游体系的门户之一,同时也是闻名遐迩的良渚文化腹地,古道所在的白鹤山是瓶窑镇内最高山,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起伏较大,是全国著名的竹及竹制品产地之一,通过104国道和201省道与外部连通,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白鹤山森林古道分为长岭段和大岭段,同属吴越古道,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与南唐往来的交通要道,路面完全由石阶构成,古道本身保存较好但沿线文化景观破碎化严重。
2.2.1人文资源概况分析
古道沿线资源种类较为丰富,具有古村落、古建筑、民俗传说、余杭纸伞传承基地等多种类型(见表1)。
人文资源中古建遗产类占大多数,时间跨度约可从晚清追溯到五代。古道线路上的原有古亭、古井、古关隘遭受了较大的损毁,仅剩残砖遗址。村落内部建筑物现状情况良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修缮。
瓶窑西部的民俗传说,均以山林自然条件为骨、吴越文化为魂,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神话色彩,带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其中2007年余杭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2013年骑坑村祠堂被列为杭州市文保单位,王家古村先后被评为生态村、园林绿化村、文化村、平安村。
总体而言,白鹤山森林古道沿线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基础但古道构筑物受损严重,资源间缺乏成熟的线路串联,未形成整体格局,资源形象定位不突出,缺乏旅游吸引力。
2.2.2自然资源概况分析
表1 白鹤山森林古道人文资源分析
白鹤山是天目山东麓之余脉,整体植被覆盖率极高,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
规划范围内古树名木分布广泛,据统计古树名木达25株,平均树龄在200年以上,最高达500年;另有大面积人工种植园,彭公村更因6.2万亩早竹林而被誉为“早竹之乡”。整体上以“绿色景观”为主,缺少色彩变化。
除植物资源外,古道沿线还拥有石门水库、奇坑水库、长岭顶龙池和西坞饮用水源保护地四处水资源景观,水质情况较好但周边植被杂乱,景观特色不明显。
由于我国早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经验的匮乏,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城镇化进程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乡镇原有文化脉络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城市化浪潮的冲击,自然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目前白鹤山森林古道的保护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政府缺乏系统的政策规范和专业理论支持,对古道的保护及开发尚不成熟;2)当地居民对古道的保护不了解、不重视,放任古道的破碎化;3)基础建设较差,村内道路路面材质原始且未形成路网,沿线缺少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4)古道资源之间联系不紧密,资源形象定位不突出,社会认知度较低,且瓶窑镇内已有多条绿道项目。
古道遗产的保护开发并非单纯针对古道本身,而是连同其所在所有环境对象进行整体规划,包括沿线建构筑物、历史事件、风俗传说等,这需要构建全民保护、跨区域保护机制。
首先政府应完善政策引导和规划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普查全省古道资源,构建区域性保护网络,结合由点及面的保护模式制定合理有效的修复修缮措施。效仿“河长制”,明确古道保护的各级责任人,保证措施到位,并完善古道管理保护情况的考核督导。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倡导全民保护,将古道保护的理念渗透进日常生活中,在规划中应优先考虑白鹤山当地产业,以增强村民的保护积极性。
对于游客而言,绿道是否步行友好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规划时应完善村庄路网结构,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达性,在相应路段增添必要的围栏和照明监控等安全措施,步道形式避免千篇一律并合理设置休息空间,同时应优化环境品质,增添环卫设施、公共停车位、公共卫生间等配套服务设施数量。
在继承或赋予新的古道功能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古道原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对资源深度挖掘、适度开发,在此可将规划范围按照地缘位置打造为三条游览线,即桃岭问情线、长岭问禅线和大岭问道线,提取各段元素应用于沿线配套基础设施和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突出白鹤山自身文化底蕴,增强村民的文化归属感和旅游吸引力(见图1)。
在对沿线井、亭、关隘、古建等元素进行修复利用时,均应充分参照历史资料,适当结合明皇卸车、青云骑鹤、余杭纸伞等当地特色民俗传说,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修旧如旧”或“断代清晰”等措施,还原较为真实的历史形象,传承白鹤山历史文脉(见图2)。
在规划设计新景观节点时,充分利用当地民俗传说,鼓励村民将闲置园圃、古屋列入规划项目,缔结物质性场地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联,融合多种文旅生态模式创新可参与性体验内容,如桃园剧院、竹林观星等,增强旅游趣味性、参与度和吸引力。
同时,针对自然景观上也要进行适当补种,增加整体植物的色彩变化,突出林冠线韵律感和植物组团配置的设计感。
森林古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景观资源,不仅能在空间上将两地串联沟通,更是在时间上将过去与现在联结,因此保护与利用好古道资源不仅仅是对古道整体存在环境的保存,更是对于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通过挖掘整合白鹤山独特的人文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村庄景观现状资源,并完善沿线保护措施和基础建设,破碎化如白鹤山森林古道同样能转型成为立体式发展的生态廊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焕发勃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