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英俊,周 青,沈照峰,殷翠云
(江苏省中医院1.药学部;2.治未病科;3.科技处;4.肛肠科,江苏 南京 210029)
痔瘘薰洗剂为朱秉宜教授在传承借鉴丁福华先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所研制的临床验方,用于痔疮肿痛的熏洗坐浴。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名医经验,笔者开展本次研究,分析对急性痔病患者使用痔瘘熏洗剂治疗的具体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就诊的急性痔病(血栓性外痔)患者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皮肤康洗液组与痔瘘熏洗剂组。皮肤康洗液组: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16例。痔瘘熏洗剂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8例,比照2组的相关资料,表明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1];发病超过72小时、但低于7天;患者年龄18~75岁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与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不符;对研究用药过敏或存在过敏体质;存在精神障碍疾病;存在其他严重器官疾病;伴发结直肠肛门其他疾病,如结直肠肿瘤、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门直肠狭窄等;既往行结直肠手术、盆腔放疗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合并炎症性肠病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1.4.1 药物组成
痔瘘熏洗剂,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生产,批号:1701008,由大黄、虎杖、荔枝草、鱼腥草、五倍子五味药组成;皮肤康洗液,北京华洋奎龙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61211,由金银花、蒲公英、马齿苋等构成。
1.4.2 熏洗坐浴步骤
就诊结束后即开始用药,通过电话、邮件进行随访;痔瘘熏洗剂组:将100毫升痔瘘熏洗剂加入到2000毫升40摄氏度温水中,指导患者进行15分钟坐浴,2次/日;皮肤康洗液组:将100毫升皮肤康洗液加入到2000毫升40摄氏度温水中,指导患者进行15分钟坐浴,2次/日;用药期间,如疼痛剧烈,急诊随诊。
根据急性痔病的发病机理,疗程暂定为发病内1周,对疗程结束后症状仍未愈合者,给予第2疗程治疗,并在随访中记录后续治疗情况。
(1)观察用药后第2、3、5天痔疮疼痛情况,采用VAS法(视觉模拟评分法),共十分,评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轻,计算均值并对比。(2)测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总有效率并互相对比。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对患者治疗一周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具体标准为:患者的相关体征与症状完全消失,肛门没有出现疼痛与水肿,判定痊愈;患者的相关体征与症状显著缓解,肛门存在轻微疼痛感与水肿,判定显效;患者的相关体征与症状有所改善,肛门存在中度疼痛感与水肿,判定为好转;患者的相关体征与症状没有变化,其肛门疼痛感与水肿情况与治疗前基本一致或加重,判定为无效。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测量对比数据,均为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表示形式为±s,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将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痔疮疼痛情况测评结果进行相互对比,表1提示具体数据。与皮肤康洗液组患者相比,痔瘘熏洗剂组患者用药后第2天、第3天与第5天的疼痛评分均更低,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痔疮疼痛情况测评结果及差异(±s)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的痔疮疼痛情况测评结果及差异(±s)
组别 n 第2天(分) 第3天(分) 第5天(分)皮肤康洗液组 40 6.31±1.26 4.79±0.98 3.24±0.48痔瘘熏洗剂组 40 5.20±1.24 3.56±0.57 1.35±0.22 t值 -- 3.9711 6.8617 22.6384 P值 -- <0.05 <0.05 <0.05
将两组患者用药一周后的治疗效果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并比照,详细比照结果见表2中内容。与皮肤康洗液组患者(87.50%)相比,痔瘘熏洗剂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0%)更高,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一周后的治疗效果评价结果及差异[n(%)]
急性痔病(血栓性外痔)作为肛肠科的常见急症,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指出[2],痔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症状,如果发病时间超过72小时,建议保守治疗。
临床对急性痔病(血栓性外痔)主要采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熏洗坐浴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理想效果,而不同药剂的效果则有所差异。痔瘘熏洗剂借蒸腾的药气熏灼患处,依靠药力和热力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代谢旺盛,增强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的减轻,肿胀的消退。同时,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可使角质层软化或膨胀,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有利于吸收,或使药液有用成分直接粘附在粘膜上,发挥其消肿止痛作用[3]。
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痔瘘熏洗剂能缓解因急性痔病所出现的疼痛、痔核脱出、痔核肿胀等症状,较市场上所推荐的药物更具有明显优势。通过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开发有效制剂,传承创名医经验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