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但进入现代以来,黄河沿岸地区的发展速度较于长江流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直处于落后地位,2019年迎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为黄河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流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影像作为如今大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探究微纪录片与黄河文化表达的关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自媒体。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其英文表述为We Media。2003年,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联合发表的“We Media”研究报告中率先对自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具体阐述,自媒体是公众在数字技术显著发展,全球信息与知识互通的背景下,能够即时提供和分享自身新闻的途径。谭天在《新媒体新论》提出,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和共享服务,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等技术加持之下,自媒体以其个人化、易操作、互动性强、传播时效快的特点成为资本投资的“主战场”,尤其近几年短视频自媒体行业更是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信息逐渐以短视频的形式出现,传播黄河文化应该借助自媒体尤其是短视频自媒体的“快车”,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路径,使黄河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微纪录片。在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方式同样发生着改变,在受众强烈的碎片化时间需求的情况下,明快质朴且易于传播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出来,深受年轻用户的欢迎。微纪录片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流媒体迅速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视频样式,目前,学界对于微纪录片的概念尚未有一个明晰的界定。纵观世界电影史,19世纪末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就是将日常生活的场景记录下来,以纪录短片的形式出现的。其实,纪录短片这种命名与说法由来已久,1943年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开始设立最佳纪录短片奖《12月7日》(December 7th,1942),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荣获最佳纪录短片奖项的作品。纪录短片与微纪录片的不同在于,纪录短片的时长大多控制在20~40分钟之间,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微纪录片时长大多控制在5~10分钟。相较于纪录短片创作的专业精英背景,微纪录片的创作主要来自民间,这些来自民间的力量通常缺乏电视台编导的专业素养,往往是兴趣使然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群,将他们的生活百态作为作品的素材。
在《辞海》中,“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黄河全长5400多公里,流经我国9个省区,地理空间变化多样,致使黄河文化呈现了极大的地域性,譬如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内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中下游地区的儒家文化等。在人文地理学的文化概念界定中,认为文化的结构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换言之,黄河文化则是由这三个层面的具有极强地域多样性的文化相互吸收与包容共同构成的。
首先,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包含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准则。文化传播是一种“主体-主体”之间交流和交换信息的精神交往行为,是一种符号化和意义化的过程,而符号化是文化传播的基因和代码。黄河文明源远流长,尤其以中原地区为代表形成了最早的仰韶文化、二里岗文化、龙山文化等,而些文化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如今消费社会高度视觉化的语境下,纪录片的创作者难免会陷入重剪辑包装、轻故事内涵的本末倒置的叙述方式中。因此,应充分发挥导演思维,着力挖掘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巧用视觉化的手法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址焕发时代新生机。
其次,生态保护是国家一直以来的战略定位。黄河流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利用存在较为粗放的情况,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如今在黄河沿岸兴建水利、发展特色农业,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应该把这些内容纳入,并在创作过程中探索黄河文明延续的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和扎陵湖、鄂陵湖到黄河中下游的小浪底水库和黄河口生态湿地,这些水利工程和自然景观都是黄河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见证着黄河生态保护、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最后,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脉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比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件”和上文提到的文化遗产同样都是黄河文化的符号载体。具有极强的社会建构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非遗纪录片在学界和业界的研究与创作都十分火热,相较于此前印刷时代时以文字和口述的方式传承文化,如今利用影像的方式通过各种可见性符号和感性形象更能传达理性的、抽象的文化以及精神内涵,是影像书写黄河文化的优势所在。
小人物的叙事视角。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上中游和下游滩区基本以农业为主,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也大都是农民,这就产生了谁来记录和书写这些真正的“小人物”的问题。以《话说长江》和《黄河》为例,尽管当时纪录片里还没有出现以人为本的意识,但创作者在作品中已经有意识为普通人发声,只不过某种程度上依然站在精英群体的角度去展开叙事,这种“局外人”的发声与现实仍存在着隔阂。所以,我们如今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的叙事视角就要从关照黄河沿岸普通个体情感表达的角度出发。
开放式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所谓结构,是指文本的组织形态与内部的构造。在文本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对一系列事件进行选择,并将选择的事件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序列。《话说长江》中每一集都是按照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线性单一结构方式进行叙事。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将众多繁杂的素材结合到一起,缺点是会因为事件之间的过度生硬而给观众留下呆板的印象。在后来的《再说长江》中的《水火山城》一集中,同样是讲述重庆这座城市,《再说长江》通过李曦、卢作孚、尹明善、苏兴蓉这几位鲜活人物的生活经历,将重庆的过去和现在关联起来,在讲述人物自身生活历程和变化的过程中展现重庆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发展。所以说,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建立开放式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与此同时多角度、多单元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饱满。
“人与城”情感交错的叙事时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与城市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作品的叙事时空中要注重人物情感表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地理空间和社会背景中去关照个体,在记录个体经历的同时也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例如《城市24小时》在展现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每一集都将市民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以一天的时间为单元,从不同的时间点讲述市民每天发生的平凡故事,反映了现代“人城关系”的现实变化与深层内涵。在《郑州篇》开篇一集中,通过记录郑州火车站、二七纪念塔、郑大一附院等和城市息息相关的空间场景,来展现人们与这座城市的关联,以及在这种关联的背后显现的人生百态。
黄河流域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国家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也给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出了时代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我们身边已经被各种影像所包围,人们也更习惯用影像来获取资讯,因此,人们的审美也变得挑剔。这就对注重真实性的纪录片提出了挑战,纪录片在表达黄河文化时既要注重故事性,同时也要强调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观众在视觉得到冲击的同时,也要真正唤起对于黄河文化的关注与思考。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对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生态保护、农业、水利、非遗等等多方面的符号载体进行书写和表达,还要求创作者深挖这些载体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与内涵,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关照黄河沿岸人们的生活状态并把他们的诉求真实地表达出来,避免内容创作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