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在戏曲通识类读物中,扬剧,被定义为起源于扬州、发展于上海的江苏代表性地方剧种。然而在理论界,却对扬剧的发源地和源流有着一些不同的学术说法,江苏南京的六合区、镇江和安徽省的天长县,都被认为是发源地之一。而大小开口,亦即香火戏与花鼓戏源自哪一派系,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首先,是关于发源地的讨论,扬剧是源于扬州乱弹或地方声腔的剧种,已是通说。在扬州以及苏中地区,扬剧有着深厚的基础以及广泛的受众,这一点无可否认。然而有学术观点认为,发源于六合及皖东交界处的洪山戏,则以“乡人傩”即香火戏和大开口的形式,也是扬剧的早期源流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国基在《艺术百家》杂志上发表的《六合香火戏初探》一文中,开头即提到“六合香火戏,系苏北香火戏的一个分支,与皖东的香火戏同属一路,与扬州一带的香火戏,在主要剧目和唱调上相同,当属近亲。六合、扬州、镇江的香火艺人,二十年代初在上海合班演出,对外称维扬大班。三十年代中期,维扬大班与扬州文戏合并,同称扬州戏。五十年代初起称扬剧。”虽然皖东香火戏以洪山戏的名义,已经被天长市抢先申报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发展历程及文化渊源来看,六合区也有着本地域的香火戏。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六合和天长这两个地方可以算作是扬剧的发源地之一。
而同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贻顺也曾在《艺术百家》上发表文章,认为小开口是由花鼓戏和维扬清曲融合,于1920年代在镇江形成的艺术形式。并且由镇江艺人组成了小开口的第一个专业班社“凤鸣社”,先赴杭州后赴上海演出,此后与扬州艺人共同在上海发展出维扬文戏。因此,镇江也应该是扬剧的发源地之一。然而这一观点在发表不久后就遭到了刘一飞与黄孰的反驳。
其次,是关于源流剧种或曲种的讨论。这一块讨论主要集中于两点:1、大开口所指的香火戏,究竟是限定于扬州地区的香火戏还是包括广义上的苏北——皖东香火戏系统中的不同地域的香火戏。在刘一飞与黄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共同发表的《也谈扬础发展与形成的几个问题——与成贻顺同志商榷》一文中,他们明确的指出“虽然源于古摊的‘香火’及‘香火戏’‘苏北各地均有’,但由于经济、文化、语言、风俗的差异,由于‘香火’并非具有统一教义的宗教,各地‘香火’的活动情况(包括仪式、神书内容、唱念声腔等)是很不同的。应该说,在扬、淮、通剧中‘都有它的源头’的,并不是某种大致划一的‘苏北香火戏’,而是扬州,盐淮、南通各自地域的香火戏。在上海演出‘大开口’的,也不是‘苏北各地的香火艺人都有’而是以扬州附近(即旧江都县)农村为主的所谓“扬八属”的香火艺人。”并基于这一观点得出结论“所以‘大开口’后来定名为‘维扬大班’。”关于香火戏范围的争议,则直接引发了扬剧发源地的讨论。2、扬州清曲与南京白局,到底是谁是谁的源头。扬州清曲是扬剧的源流与重要组成部分。其曲调与南京白局传统曲调有颇多相似之处。从语言角度来说,扬剧所用的扬州方言与南京方言同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声调及语言结构极为相似。因此,南京与扬州各有观点认为自己是源。然而目前为止尚未找到确切证据证明白局早于清曲而产生,但也未能找到白局是源于清曲而产生的证据。基于乐理和语言方面的相似性,通说认为二者系出同源。
虽然以上几个观点在理论界曾经引起讨论,但在剧界,大家一致认为,扬州,是扬剧的核心发源地,而上海,则是扬剧艺术定型之地。在我个人看来,扬剧的源头,绝不是单一的、仅仅固守在一地的剧种或曲种。艺术的交流从未停止,正是因为有了多个源头的融会贯通,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扬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