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戏曲式微与破解之策
——以淮海戏的发展振兴为例

2020-11-14 17:16王安科
剧影月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淮海剧种剧目

■王安科

淮安传统戏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正因为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及艺术魅力。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习惯、文化欣赏及文化消费日益凸显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戏曲渐趋式微。如何振兴传统戏曲,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生活、植根群众艺术视野,已成为业内外人士关心的问题。本文试从淮海戏的起源与阶段性规律入手,剖析传统戏曲式微的原因及发展振兴之策。

一、淮海戏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盐城等部分县区,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声腔优美,旋律动听,其唱腔特点高亢激越,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拉魂腔”之称。从清中晚期至清末(约100 年),为“三小戏”的形成阶段,标志着淮海戏的产生。民国时期(1911 年至1949 年),可称为淮海小戏的发展成长期;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淮海戏快速发展成熟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淮海戏步入一个发展转型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和政府重视关怀下,淮海小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其变化创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艺人身份的变化,由过去的戏子成为人民大众的艺术家;二是由流动型地摊演出走向固定的舞台;三是淮海戏有了规范的名称,正式定名为“淮海小戏”。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淮海戏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淮海戏主要呈现出专业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有了专业的戏曲学校和淮海戏培训班,产生一批优秀的现代题材作品,如《拾稖头》《十里香》《陈毅三会韩德勤》《果园风情》《小二黑结婚》《骆马湖传奇》等。这些剧目在声腔表演方面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淮海戏王”谷广发创作出一曲多用、多板式的“东方调”、丑角名家杨云发创造了“小丑调”、名角周广乾与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共同合作,设计创造出“面对公字闸……”新腔。在淮海戏发展史上,形成了“金风调”、“二泛子”、“好风光”、“嗨嗨调”、“东方调”、“龙江调”多个启承转合的艺术声腔,也促进了生角的“谷派”(谷广发),丑角的“杨派”(杨云发),旦角“杨派”(杨秀英)、“范派”(范珍美)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并驱行进的局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淮海戏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呈现出“观众日减、地域日缩、队伍日少”的局面。时代在变迁,人民群众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淮海戏剧种声腔及表演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淮海戏发展困境原因浅析

(一)观众群体老化,断层现象严重。淮海戏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观戏群体的老龄化、观众断层现象。在淮海地区,提起淮海戏,上了年纪的老戏迷会津津乐道,侃侃而谈,而“文革”以后、及至70—90 年代的人,则对电脑电视、手机平板、抖音视频爱不释手。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因为淮海戏剧本与现代生活脱节,另一方面,因为关于淮海戏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淮海戏的早期剧目大多来源于其他古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等方面对古戏进行吸收与改造,并在古戏的基础上添砖加瓦,重新构架。而当今社会的文化欣赏主体(绝大多数年轻人,也包括一部分老年人)对这一类型题材的故事不是很感兴趣,反而对社会时事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淮海戏剧本要进行创新,结合社会新事物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将淮海戏编入教科书中不失为传承好方法。如当初淮海戏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才渐渐为人所熟知。

(二)新媒介冲击,创新力度不够。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媒体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官方媒体、民间媒体走向自媒体。这些变化对淮海戏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换言之,淮海戏传统的舞台表演方式对新媒介及其表达方式较不适应。淮海戏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实现跨界联姻才是创新之道。淮海戏演出场地,分为室内与室外。室外淮海戏一般搭棚或者广场表演,而室内淮海戏则类似于剧院表演。而类似于剧院的表演方式,很多方面制约着淮海戏和新媒体联合。舞台上的布景、机关如何能够在不落幕、不暗灯的情况下瞬间转换,成为很多淮海戏演出团体需要攻克的难关。对于3D技术、动画特效这些新产生的事物,淮海戏都要不断引进并创新,贴近群众以适应群众所需。

(三)编剧表演人才缺失,新人不继。人才的流失和淮海戏表演的大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淮海戏观众日益淡出公众视野,很大程度上与淮海戏剧目高额的制作成本有关系。此外,没有好的剧本也制约着淮海戏的发展。在人心浮躁的社会,抗日剧都能出现“手撕鬼子”等雷人情节,导演和编剧为了博眼球,无法静下心来去创作。由于演出市场低迷不景气,青年演员登台表演的机会不多,还有一些演员感觉自己没机会登台都陆续改行,艺术院校招生想学戏剧的孩子很少,好苗子那就更是难寻,在淮安地区,不少学校已经引进了淮海戏校本课程,希望能让孩子们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并希望能够将来传承这项古老的艺术。编剧的培养迫在眉睫,好的剧本可以成就一台好戏,好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现在的编剧都爱写电视剧,不怎么写戏剧了,还有一些根本就不会写戏剧,戏剧的剧本很难写,唱词要押韵,语言还要有剧种本地方的特色,既要有生动的话语和跌宕的故事情节,也要有自然的“烟火气”。淮海戏只有推出新作,才能给予更多的新人表演的机会,也才能让淮海戏再次迎来春天。

(四)生存空间狭小,宣传营销不够。淮海戏的生存环境还受到其他剧种的挤压。淮海戏繁盛之时,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很多的淮海戏剧团,获得了大批戏迷和观众。但是淮海戏也面临生存竞争的压力,由于江苏是戏剧大省,剧种众多,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根据地,因此淮海戏只有加强剧目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争取更多的比赛机会和演出机会,才能在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要从传统的宣传方式中跳脱出来,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学习现代剧的宣传方式和营销方式。如发行淮海戏原声带,收录一些经典唱段,让各大KTV点歌系统都能点到淮海戏的经典唱段;尝试开创让在艺术上有造诣的演员线上教学练唱,实现名角儿和粉丝的近距离接触。

三、传统戏曲振兴繁荣的建议对策

淮海戏是植根于民间丰厚土壤中的一朵璀璨奇葩,振兴繁荣淮海戏,离不开演员队伍、离不开政府支持、离不开剧种内涵的创新嬗变与乡土大众的支持。唯有多措并举,从体制机制、艺术规律、人才培养等多点发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淮海戏目前面临的困境。

(一)实施“淮海戏振兴工程”。淮安市委市政府下文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淮安市扶持淮海戏艺术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关心和支持戏曲艺术发展提到政府议程。制定淮海戏曲中长期规划,建立、完善淮海戏经济扶持保障政策、人才引进培养政策,设立“淮海戏振兴专项资金”,用于戏曲艺术活动、剧目创作生产、人才培养、对外宣传、剧团发展和剧种资助、理论研究、资料整理,推动淮海戏全面振兴。

(二)建立淮海戏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淮海戏人才培养基地,并对文化艺术学校开设淮海戏专业给予政策性支持,同时积极对接各级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将全市戏曲人才输送到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培训,提高艺术技能,更好地传承发展淮安戏曲艺术。

(三)加大戏曲艺术传播普及力度。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设立戏曲艺术专门频道,在《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等媒体,设立淮安戏曲艺术专栏,加大对戏曲艺术活动、精品剧目、优秀人才等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戏曲发展氛围。选择有代表性的淮海戏剧目,纳入全市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戏曲未来的观众,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院团建设完善传承机制。将县以上戏曲院团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范围,实行全额拨款,以发挥专业院团在戏曲艺术保护中的中坚作用。同时在编制、经费、配套设施、人才培养、重点活动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将淮海戏传统剧目摸底排查,建立专门的档案,配齐传承人,像其它非遗传承人那样实行专项经费补贴,明确带徒及传承责任,鼓励其带班演出并给予补贴,保证存留于民间的地方戏曲剧种得以传承发展。积极开展淮海戏曲“音配像”工作,精心遴选优秀传统保留剧目,以“音配像”的方式完整保存。同时做好对已消亡和濒危的地方剧种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五)加强理论研究,举办主题活动。探索成立“淮海戏曲艺术研究会”,成立专门机构设专项活动经费,为淮海戏艺术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特别是加强全市淮海戏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淮海戏曲历史演变以及剧种艺术特色、音乐唱腔等方面的研究,为淮海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经常性组织举办戏曲剧目展演、演员比赛、票友活动等,不断推出精品剧目和艺术新人,展示淮海戏最新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淮海剧种剧目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四牌楼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淘气包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