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马长明
安徽定远县城北部,矗立着一尊身材伟岸双目炯炯的高大塑像:鲁肃。
画外音:“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定远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
庄园内,住着鲁肃和其祖母一家人——年幼的鲁肃就丧失父爱,祖母视其为掌上明珠,督其勤学,导其做人的真谛。
一日清晨,寒风瑟瑟。年幼的鲁肃站在庭院,面壁背诵着《论语》,祖母则坐在大厅中监看。
祖母:“孙儿,《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吗?”
鲁肃:“会。”
祖母:“背给我听听!”
鲁肃熟练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祖母点点头:“背得尚可,你今后要听孔老夫子教诲,照他的话去做人、处事!”
鲁肃:“是,孙儿谨记在心。”
时光如梭。青年鲁肃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经常带领庄丁和邻近村落的年轻人苦练武艺,以保护地方安宁。夜晚就挑灯夜读兵书。
傍晚,大雪纷飞。鲁肃正烤着炭火持书静读,忽然传来庭院大门敲打声。
鲁肃连忙叫家人道:“鲁仪,你快去看看,这么大的雪天谁在敲门?”
家人鲁仪连忙答应;“是,少爷。”他推大门一看:两个年轻人正搀着一位老妇人,抖抖瑟瑟地靠着门框站着。
鲁仪:“你们是什么人?要干什么呀?”
一个年轻人答道:“大爷,我们娘仨是……是来讨口吃的。”
另一个年轻人接着说:“我们没办法,老娘亲又有病。”
鲁肃已听到他们谈话,立刻说道:“鲁仪,这么大冷天,站在雪地里说什么?快进来!”
鲁仪:“是。少爷让你们进来,你们扶着老人家快进来!”
众人进了大厅。
鲁肃瞧他们一眼,说道:“这么大冷天,你们是什么人?出门干什么啊?”
一年轻人答道:“老爷,我叫吴大,他叫吴二,是我胞弟。老娘有病,又饿又冷,所以到府上讨口饭吃。”
鲁肃看着老妇人瑟瑟发抖,立刻吩咐:“鲁仪,快搬椅子来,让这位老人家坐到炉边烤火!另外,你叫厨子下锅热汤面条,让他们娘仨吃个饱,暖暖身子。”
鲁仪:“是,少爷。”
鲁仪将椅子搬到炉边后立刻到厨房安排下热汤面条。
老妇人拱手作揖:“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鲁肃摆手:“不谢,不谢,人生在世,哪有不碰到艰难的时候。大雪纷飞,天快黑了,你们今晚就住在隔壁小厢房吧。”
吴大跪地作揖:“谢谢大人!”
鲁肃一挥手:“起来、起来!快去厨房吃热汤面吧。等会儿我叫鲁仪抱两条棉被给你们娘仨,就在旁边小厢房安歇吧!”
两天后,天放晴,红日普照雪地。吴家娘儿仨辞行了。
吴大:“鲁大人,我们打扰贵府已经两天了。今日天晴,我们回家了,谢谢鲁大人!”
吴二:“大人的恩情我们铭记在心!”
老妇人:“谢谢大人!谢谢!”
鲁肃摆摆手,微微一笑;“不谢,不谢!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天晴雪地湿滑,你们弟兄俩要搀好老人家!”
吴大吴二齐声:“是!”
鲁肃回头对鲁仪交代:“鲁仪,给他们准备二斗粮食,再给他们三百文钱,给老人家抓药治病!”
吴大兄弟俩立即又下跪叩谢。
在庄园空场上。二十多个青年男子成排站立,听鲁肃训话。
鲁肃高声大嗓地:“乡亲们,现在黄巾起事,国家动乱,狼烟四起。朝廷管不住地方上安宁,我们只有自保!要自保,就要练身体,练武艺,大家说,对不对?”
众人齐声:“对!”
鲁肃:“好,我们接着练。刚才我还听说,这青黄不接时节,有人家里揭不开锅。没事,练完后,到我家庄园背粮食去!”
众人中冒出一个声音:“我们不能老吃鲁大人家粮食呀!”
鲁肃淡淡一笑:“没关系。我家粮食若不够了,还可以卖田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嘛!”
众人鼓掌。
鲁肃:“好,大家跟我练吧!”
大家正练着武,突然远处走来两个人,吴大、吴二。
鲁肃有点诧异:“你弟兄俩来啦!你娘身子骨怎么样了?”
吴二流泪:“大人,我老母亲,已经……”
鲁肃叹口气,劝道:“节哀吧,你弟兄今天来,有什么事吗?”
吴大:“老母不在了,家里也没有亲人了。弟兄俩合计一下,来投靠大人,请大人收下我们吧!”
鲁肃爽快答应:“好吧!你兄弟俩人高马大的,一定能练好武艺。现在跟大家一起练吧!”
吴大、吴二进入练武的行列中。
鲁肃正在厅屋中、持书静读。忽听,园外人声嘈杂。不一会儿,鲁仪进屋禀报:“大人,来客人了!”
鲁肃放下书本:“哪位?”
鲁仪:“我不认识。他说他是巢湖周瑜周大人!”
鲁肃惊喜:“啊!快请进,快请进!”边说边出屋迎接。
在门口。几百兵丁站立着。一将领身材魁梧,容貌俊秀。
鲁肃惊喜地:“来者可是公瑾兄?在下鲁肃早已慕名神交了!”
周瑜拱手:“在下周瑜,久闻子敬英名,今日特来拜见!”
两人携手进屋,分宾主坐定。
鲁肃:“请问公瑾兄来敝处有何公干?”
周瑜:“子敬兄大仁大义,在下也实话实说。这次来贵处,一是久闻英名,特来拜望;二是在下粮草短缺,能否借粮给在下?”
鲁肃微微一笑:“公瑾兄缺粮,告诉在下就是了,何谈一个‘借’字!兄随我来。”
来到后面粮库中,库中有两个巨大的圆形粮仓矗立着,各有三千斛粮食。
鲁肃随手一指:“赠兄一个粮仓粮食,够吗?”
周瑜对鲁肃这样出手大方,非常感动:“足够!足够!”内心愈发敬佩鲁肃。
周瑜:“子敬兄真为侠肝义胆,慷慨之士!”
鲁肃谦虚地摆手:“惭愧,惭愧!在下不敢担承虚名,倒是久闻大名鼎鼎的公瑾兄啊!”
两人相见恨晚,从此结下了终身的兄弟情谊。
上午,鲁肃正带一队年轻人在空场练武,忽然远处来了几个骑马的兵丁。
走到练武场跟前,驻足观看。片刻,带队的军官不禁发出感慨:“主公真没看错人啊!请问带练的可是鲁肃鲁大人?”
鲁肃拱手施礼:“正是在下!请问?”
军官直接地:“我们是袁公路袁大人的麾下。主公听闻鲁大人正直不阿,才干过人,名传乡里,特派在下送来任命书,恭贺鲁大人荣获县令之职!”说完,将任命书硬塞给鲁肃。
鲁肃被迫接过任命书,沉默不语。
军官迫不及待地:“大人还不向我们袁大人谢恩吗?”
鲁肃冷冷地:“多谢袁大人美意!但家有高堂老母,更有祖母大人。任命我为县令一事,我要禀报高堂,才能定夺。”
军官感到不可理解:“县令是地方上的大头头,袁大人是看得起你才任命你,你还犹豫什么呢!”
鲁肃仍回避道:“谢谢袁大人的美意!”
军官非常不理解地叹道:“人家打灯笼找都找不到的美差,你却……”
军官只得带领兵丁回去复命。
大厅堂里,祖母、母亲就坐,鲁肃坐在下方,旁边立着家人鲁仪。众人正在商量袁术任命书之事。
鲁肃:“祖母大人,母亲大人,小儿是这样想的,别看袁术目前人多马壮,势力强大。但他为政没有法度,目光短浅,不足以成就大事。所以,小儿不想要担当县令之职。”
鲁母:“肃儿想得对。将来不能成大事者,不能与之同伍!”
鲁祖母:“我也同意。可怎么才能避免袁术纠缠呢?你拒绝了,他会善罢甘休吗?”
鲁母:“是呀,他目前势力很盛啊!”
鲁肃点点头:“是呀,我拒绝他,他是不会饶过我的!”
沉默。
鲁仪突然冒了一句:“大人,我们惹不起还能躲不起吗?”
鲁肃一愣,受到启发:“是呀,硬顶是顶不过的,我们全家不如暂避锋芒吧!”
鲁母:“世道混乱,往哪里躲呢?”
鲁祖母:“是啊,谁能收留我们这一大家子,保护我们呢?”
鲁肃沉思一下,立刻说:“有了!我们全家去投奔周瑜周公瑾大哥。他为人正直,侠肝义胆,又有势力,一定会保护我们全家的!”
鲁祖母最后拍板:“那好,全家投奔公瑾吧!”
经过三天的秘密准备,鲁肃带领全家和随行青壮年一百多人秘密出走南行。他骑着马,两顶轿子分别坐着祖母、母亲,由吴大、吴二等若干年轻人,护着走上桥。
忽然,后面来了一队人马。一军官喊道:“鲁大人你们别走!”
鲁肃带领众人迅速过桥,急忙说道:“鲁仪、吴大、吴二你们保护好祖母和母亲,往前走,我们在此拦住这些兵丁!”
军官率领众兵丁到达桥那边,鲁肃率领众人站在桥这边。双方对峙着。
鲁肃:“请问军爷,你们来叫住我们,是何用意?”
军官下马,拱手道:“鲁大人,主公袁大人要我们赶来,请你们回来呢!”
鲁肃婉言道:“烦请军爷向袁大人复命,鲁肃感谢他的厚爱,只是上有高堂,诸事繁忙,不能担当县令,愧对大人厚爱了!”
军官语气强硬:“那怎么行!你们必须回来!不然我们也不好交差。”
鲁肃斩钉截铁地:“我们绝不回去!当今天下大乱,赏罚不明,大丈夫何必为虎作伥呢!”
军官仍很强硬:“鲁大人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我们冲过桥去也要把你们赶回来!”
鲁肃怒目圆睁:“你敢冲过来!”随即,命令道:“众人听着,他们若硬冲过来,拼命砍杀!”
众人高声大嗓地:“是!”一个个亮出大刀长矛,准备好硬拼。
军官见此光景,暗暗吃惊。
鲁肃让一个手下将盾牌竖立于百步之外,引弓便射,箭头射中盾牌正中。
对面兵丁个个吃惊,军官愣住了。他暗想硬冲肯定吃大亏,不如退兵交差算了。于是,他表示:“鲁大人,你们走吧,我们回去就说你们走远了,追不上。”
鲁肃也态度放缓:“谢谢军爷!”
鲁肃一行人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孙策控制的曲阿,由周瑜推荐,孙策接见鲁肃。
孙策:“由公瑾推荐,知道你有雄才大略,可否赐教?”
鲁肃:“在下乃一介布衣,哪有什么雄才大略?”
孙策:“我且问你,听说袁术赏识你,聘你为东城县令。你为何辞官不就?”
鲁肃:“袁术当前虽然人强马壮、势力强大,但在下看来,他法度松弛,以后定不能成大气候,故不愿为他所用;在下与公瑾是挚友,知道尊驾是胸有壮志,经略超人,所以才冒昧投奔。”
孙策满意地:“子敬目光远大。我真诚留下你,就请暂住曲阿吧!”
鲁肃拱手致谢。
鲁肃正在前堂看书,忽然鲁仪从后堂匆匆进来:“大人,不好了!”
鲁肃一惊:“何事如此惊慌?”
鲁仪:“高堂老祖宗清早起床,突然摔跤倒地。现在气喘吁吁,说话含糊,大人快去看看吧!”
鲁肃立即放下书本,匆匆走到后堂,母亲和婢女围在床边。只见祖母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
鲁肃跪到床前,双手紧握祖母之手,急迫地:“奶奶!奶奶!你怎么啦?”
祖母垂泪,上气不接下气:“肃儿,我……我看来不行了!叶落归根,你要送我……回……回东城老家!”
鲁肃垂泪:“奶奶,别……别这样想。鲁仪,快去请大夫!”
祖母:“不……不中用了!”
少顷,祖母撒手人寰,鲁家恸哭一片。
母亲:“肃儿,你祖母临走时,要求叶落归根。你要满足老人家要求啊!”
鲁肃:“是啊。只是孩儿担心母亲一人在曲阿,放心不下。”
母亲:“别担心,有家人陪着我呢!去吧!”
鲁肃启程,亲自护送祖母灵柩回东城老家,跟随的有吴大、吴二等十余人。
回到东城老家,鲁肃隆重安葬祖母……
坟前,鲁肃及众人跪着。他垂泪沉痛地道别:“祖母大人,你老安息吧,孙儿永远铭记着您!”
丧事完毕后,鲁肃一行人又匆匆赶回曲阿,周瑜已将鲁肃母亲护送到吴地新居,鲁肃又赶到新居,与母亲见面,回禀祖母丧葬之事。
一天上午,鲁仪呈上一封书信,呈给鲁肃。
鲁肃询问:“什么人的信?”
鲁仪:“小人不敢私拆信件,不知谁家信件。”
鲁肃拆开一看,竟是老友刘子扬的来信,看完信,陷入沉思。
鲁仪小心翼翼地:“大人,谁的信?”
鲁肃:“老友刘子扬的,他劝我投奔巢湖郑宝。”
鲁仪:“啊……大人,小人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鲁肃:“鲁仪,你是我家老家人了,有话但讲无妨。”
鲁仪:“是。奴才觉得,是周瑜大人推荐您来吴地的。现在如要投奔他地,是否应该与周大人商量呢?”
鲁肃:“那是自然,当通报给公瑾,听听他的高见。”
周瑜:“子敬,这次护送老祖母返乡,很是辛苦。为了更好地保护令尊大人,我将令尊大人护送到这里了!”
鲁肃:“多谢公瑾兄!”稍介,他将信递过去:“公瑾兄,这封信您看看吧。”
周瑜接信看过,沉思。
鲁肃:“子扬兄劝我投奔郑宝,不知公瑾兄对此如何看法?”
周瑜:“这信上讲郑宝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势力很大。不知您如何打算?”
鲁肃:“我……我在犹豫,想去投奔。不过想先恭听公瑾想法。”
周瑜:“昔日马援将军曾对光武帝讲:‘当今之世,不但君选择臣,臣也选择君。’今吴主亲贤贵士,纳求奇才,正是我等奔向光明前途之大好机会。”
鲁肃沉思。
周瑜继续分析道:“再者,我听说先贤哲人曾有一个秘密传说——是说将来代替刘家天下者,必兴于东南。而这正是孙氏虎踞龙盘之地也,也是壮烈之士大展宏图的场所。所以足下不必听从刘子扬劝你投奔郑宝的建议。”
鲁肃最终听从了周瑜的劝告,放弃了投奔郑宝的打算。
鲁肃听从周瑜忠告后,铁心留在吴地。一日周瑜带着他去面见吴主孙权——此时,孙策突然病逝,其弟孙权从此掌控吴地大权。
建安五年十一月的一天,周、鲁两人来到孙权营前。鲁肃暂待帐外,周瑜先去拜见孙权。
周瑜弯腰施礼:“主公,周瑜参拜!”
孙权满面笑意:“啊,公瑾不必多礼,起来,起来!公瑾可有事?”
周瑜:“有。主公让我留意推荐英才辅吴,今日在下特来推荐一位经天纬地之才。真是千里马啊!”
孙权急迫地:“千里马在哪里?千里马在哪里?”
周瑜:“就在帐外。没有主公之命,不敢贸然带他进来。主公,这是难得的奇才,不能让他流失啊!”
孙权一挥手:“速招他进帐!”
鲁肃随周瑜进帐。
孙权打量来人,心中尚有疑虑:“赐座!你就是家兄孙策曾经提到过的鲁子敬?”
鲁肃不卑不亢:“正是在下。”
孙权:“家兄孙策说你满腹经纶,公瑾说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否赐教一二?”
鲁肃目扫众人一眼,有点犹豫:“这……”
孙权知其意,挥挥手:“今天议事到此为止,众卿退下。”
众人退出,鲁肃却被留下,与孙权坐塌对饮。
孙权轻轻叹了口气:“今日只有你我二人在此,先生有何高见赐教?”
鲁肃:“承蒙赏识!看样子将军心中定有隐情,可否相告?”
孙权叹了口气:“唉!汉室倾覆,群雄并起,你争我夺,天下大乱。当今局势,令人唏嘘!我继承父兄留下的基业,一心想仿照齐桓公、晋文公辅助周王室那样,来建立拥戴汉王室的功业啊!”
鲁肃谦逊地:“在下有些想法,供将军参考……”
孙权有些不耐烦了:“说!”
鲁肃侃侃而谈:“当初汉高祖曾经真心实意拥立义帝,结果因为项羽从中破坏而没有实现。今日的曹操如同昔日的项羽,将军您怎能建立齐桓、晋文先贤们的那些伟业呢!”
孙权:“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卿怎样看待这天下乱局呢?”
鲁肃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纵观天下,我私下揣度,汉室不可复兴,曹操势力也不可立刻铲除,其他地方势力也乱中存在。为将军考虑,目前只有割据江东,静观天下时局的变化。等待时机,消灭黄祖、刘表等地方势力,占领荆州和长江上游一带,然后恭请将军称帝,最后一统天下!”
孙权沉吟着。他完全赞同鲁肃的分析,但为了掩饰内心早有称帝的欲望,表面上却掩饰说:“我现在尽力经营这块地方,是希望能很好地辅佐汉室。你这番筹划,不是我现在所能做到的。”
鲁肃已猜透孙权真正心思,但不便点透,只是淡淡一笑:“我的这番谋划,仅是匹夫陋见而已!”
灯下,孙权正独自沉思——他在想着白天与鲁肃的密谈内容,暗自敬佩鲁肃的远见卓识。
忽然,帐外传来了声音:“主公!”
孙权一愣:“哪个?进来!”
来人原来是老臣张昭:“是。”
孙权:“足下晚上来此有什么事吗?”
张昭:“老臣有些想法特来禀报。”
孙权:“请讲。”
张昭:“主公,您看鲁肃这个年轻人怎么样?”
孙权反问一句:“你看他怎么样?”
张昭:“我看鲁子敬年轻人微,狂言乱语,不堪重用!故特来提醒。”
孙权沉思一下,敷衍两句:“我记下了先生的话。您年老体弱,回去休息吧!”
张昭尴尬地退出:“是。”
之后,孙权不仅不听张昭的谗言,反而更加器重鲁肃。为了安抚鲁肃,他亲自下令赐予鲁肃母亲衣物帷帐,使之家居设备与当初在东城老家一样。
孙权正和鲁肃、吕蒙等将领召开军事会议。他愤愤地说:“诸位,接连有探子来报,水贼黄祖一伙自以为羽翼丰满,势力强大,屡次骚扰我边境,烧杀打劫我边民,大家看怎么办?”
鲁肃:“依在下看来,两个字:剿灭!”
吕蒙:“不彻底剿灭此贼,有损主公大业!”
孙权点头:“二位将军说得是。谁去出征统帅灭贼?”
鲁肃:“在下愿往!”
吕蒙也表态:“愿随子敬兄同去征讨!”
孙权很高兴,随即拍板:“有劳两位将军了,请子敬主持,子明辅助!”
鲁肃、吕蒙率领征剿军队打到黄祖盘踞的城郊,黄祖也率兵出城应战。
鲁肃拍马疾驰到阵前,喊话道:“黄祖水贼,大军来此,你还不投降求饶!”
黄祖冷笑:“你们前来送死!都督陈就何在?”
陈就策马上前:“末将在!”
黄祖一指:“取他首级!”
陈就:“是!”冲上前来。
吕蒙见此情形,迅速策马冲到鲁肃身边:“将军闪开,让我来取此贼首级!”
两人大战仅三个回合,吕蒙一刀将陈就劈下马来。
黄祖见此大惊,立刻率兵想窜回城里固守。鲁肃、吕蒙率兵猛冲,吴军杀声震天。
吴军攻进城内,混战中黄祖被吴兵射杀。
吴军全胜。
孙权与鲁肃正在议论国事,探子忽然进帐来报:“启禀将军,小人探得一事,特来禀报!”
孙权:“何事?”
探子:“小人得知,荆州刺史刘表大人,已于昨日仙逝了!”
孙权一惊:“刘表死了?”
探子:“小人探得明白。”
孙权向探子挥手:“下去吧!”再望着鲁肃,说道:“不知先生对这事有何看法?”
鲁肃胸有成竹,冷静地分析刘表之死可能出现的势态:“荆楚之地与我江东相邻。大江水从它北面流过,外有长江汉水环绕,内有高山峻岭作为屏障。因而地势固若金汤。更有沃野千里,百姓富足。将军若能占据这块地盘,这可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本钱啊!”
孙权心动了,可是感到有些为难:“刘表刚死,我就进军占领他的地盘,这……有点……”
鲁肃激励地:“大丈夫做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而且当前荆州局势对我方极为有利!”
孙权:“说来听听。”
鲁肃胸有成竹地分析:“刘表刚死,其二子历来不和,军中将领也分为两派,各投一方。另外刘备是天下枭雄,他与曹操有隙,被曹操所逼,南逃荆州,以求本家刘表庇护。而刘表忌惮他的才干,不肯重用。”
孙权:“可刘表现在已死了呀!”
鲁肃:“是的。不过当下有两种可能:如果刘备与刘表两个儿子同心协力,上下和睦,那我们就应当安抚,与他们交好结盟;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那我们就应当另做打算。”
孙权佩服鲁肃的远见卓识:“先生高见!先生高见!”稍停,又略皱眉头,“可派谁去荆州探听具体情况呢?”
鲁肃毛遂自荐:“如果没有适合人选,在下可以去荆州吊丧刘表。以慰抚其子为名来探实情况。”
孙权大喜:“好!先生不但有谋略,还有胆识!”
鲁肃进一步地:“在下这次去荆州,不仅以吊丧之名慰抚刘表其子,还要安抚当地军中能拿主意的人。尤其是要以利害关系劝说刘备与我方结盟抗曹。”
孙权有点不解:“劝说刘备?”
鲁肃解释道:“是的。让刘备再出面安抚刘表手下诸将士,同心同德,共同对付他们背后的强敌曹操!如果联刘抗曹的大局能够成功,天下就可安定了!”
孙权:“刘备会这样做吗?”
鲁肃肯定地:“在下认为从他与曹操不共戴天的恶劣关系来看,他一定会的。”
孙权拍板:“就依先生计策行事!拜托先生了!何时动身去荆州?”
鲁肃果断地:“明天吧!”
鲁肃率领吴大、吴二等十几个兵丁,策马前行,到达夏口之时,两个探子也策马奔来。
探子:“禀报大人,小人打听得明白,曹操已率军向荆州进发了。”
鲁肃一惊,立刻命令随从们:“日夜兼程,要赶在曹操之前到达荆州!”
无论白天夜晚,鲁肃一行人都抢时间马不停蹄地前奔。
鲁肃等人刚赶到南郡,刘备一行人已离开荆州,逃奔当阳,准备渡江往南逃离。
鲁肃等人速奔当阳,在长坂迎头堵住刘备。
鲁肃立刻下马施礼:“将军匆匆,可是准备渡江?”
刘备也立刻下马回礼:“啊,你是何人?”
鲁肃:“在下鲁肃。”
刘备:“啊,原来是鲁子敬啊!久闻大名!不知有何赐教?”
鲁肃:“我奉主公孙仲谋之命特来荆州吊唁刘表大人。将军为何而走?”
刘备叹了口气:“唉,说来话长,足下是孙仲谋麾下,说也无妨。”
鲁肃:“洗耳恭听。”
刘备:“先生,天下人都知道我与曹操势不两立。今曹贼权重势大,我等避凶而投奔本家刘表,而刘表只是对我虚与应付,不肯重用;今他已驾鹤西去,两个儿子又互不团结,荆州局势危矣!”
鲁肃插话:“您可以用长辈身份,从中协调呀!”
刘备叹了口气:“协调什么,二儿子刘琮已投降曹贼了!我等处境危急,不走何待!”
鲁肃点点头:“那将军现在有什么打算呢?”
刘备只是叹气:“先渡江,先避曹贼锋芒再说吧。”
鲁肃:“将军莫愁,我受吴主派遣,也是特来荆州拜会将军的!”
刘备又惊又喜:“啊?此话怎讲?”
鲁肃:“当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北方势力强大,可我们家主公占据东南,也是势力雄厚。而吴主对你的仁优品行敬仰得很。如果两家联合抗曹,一定会成功的!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诸葛亮在一旁拍手称道:“此计甚好,与我们想法一致!”
刘备也赞同:“联合抗曹,此计绝佳!”
至此,由鲁肃首创的三方鼎立联刘抗曹的战略模式,始具雏形。
鲁肃为了夯实联合基础,又主动去结识刘备最信任、最依赖的谋士诸葛亮来影响刘备决策。说道:“孔明先生,我是诸葛子瑜的挚友啊!”从此,鲁肃与诸葛亮也相见恨晚,结为挚友。
众人一起回到夏口。诸葛亮由刘备派遣出使江东,会见孙权,详议联合抗曹之事,鲁肃也返回江东复命。
孙权得到紧急军情:曹操已占据荆州,收编了原来刘表部下的陆上人马和水军,号称八十多万。曹军水陆两路东下。曹操踌躇满志,扬言要与孙权“会猎”灭吴。孙权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众人被曹操的强大兵势所吓倒,鸦雀无声。
孙权焦急:“众卿是何看法?倒是说说你们的想法呀?”
众人仍是一言不发。
孙权急得点名了:“子布,卿是老臣,怎么看待此事?”
张昭对此事心里早有定见:“将军,大家一言不发,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怕说出来获罪啊!”
孙权:“但说无妨。”
张昭不慌不忙地:“依我看,我们要与曹操对抗,简直是以卵击石。”
孙权:“为什么?”
张昭振振有词:“当今天下势力最大者,曹操也!他八十多万大军,水陆两路杀来,我们总共才能凑足几万军队。一旦开战,不是以卵击石,贻笑大方嘛!”
众人异口同声:“是啊!张大人说得对!”
孙权有点不耐烦,但忍着:“那依你们看,怎么办呢?”
张昭:“依老臣看,不如主动投归曹公,才有可能保住目前我方残局!”
又是众口一词:“张大人言之有理啊!”
鲁肃环视众人,一言不发。
孙权很气愤,但众意一时难违,只得推托:“这样吧,我要如厕,休息片刻再议。”
孙权上厕所,鲁肃立刻紧追到屋檐下。孙权停住了,握住鲁肃的手,问道:“卿想说什么吗?”
鲁肃:“细察刚才众人的七嘴八舌议论,都是要耽误主公,为己牟利。不足与他们谋划大事!”
孙权反问:“何以见得?”
鲁肃:“主公,比方说在下归降曹操,曹操会给我评定一个品位,开始给我一个小官做。在士大夫中间交游,将来可能升迁到太守那样的大官,可主公您呢?如果现在归降,将来能有安身之处吗?”
孙权反问:“依你之见,现在?”
鲁肃果断地:“希望您早下决心,定下抗曹大计,不要听从众人目光短浅之见!”
孙权点点头,感动地:“刚才众人的发言太让我失望!而你提的大计,甚合我意。这是上天把你恩赐给我的呀!”
鲁肃:“主公,我还有个想法,是不是急调公瑾回来,共商大事。”
孙权有些犹豫:“公瑾若回来,会和我们的想法一致吗?”
鲁肃:“在下了解公瑾,他肯定会站在我们一边的!”
孙权召回周瑜,询问他如何看待曹操进犯之事。周瑜坚定地回答:“主公,在下以为对曹贼该是抗而不是降!那些降曹论调不值一提!否则会毁掉主公大业的!”
孙权更有信心了。于是他目扫群臣,抽出配剑,猛地砍去案桌一角,大声宣布道:“我意已决,誓死抗曹!再敢妄言降曹者,犹如此案桌一角!”
投降派们寒蝉无声。
孙权宣布:“公瑾为都督,统率抗曹全军。子敬为赞军校尉,辅助公瑾谋划抗曹!”
字幕:公元二〇八年十一月。
夜晚,江面上东南风大作,水势滔滔。曹军连环大船却稳如磐石,曹军纷纷站立船头,笑指对岸“降船”驰来——原来这是老将黄忠率领诈降士兵驾船而来。前面驰来的是装满干柴干草浇了油的小船,后面紧跟的是船,满是持弓待射的士兵。
小船靠近曹军大船时,黄盖一声令下,弓箭手万支火箭齐发。射着了前面装着干草燃物的小船,直奔曹船。风助火攻,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吴军杀声震天,曹军突遭袭击,慌忙败退,周瑜亲自冲在前头指挥杀敌。
南岸,鲁肃、诸葛亮指挥后续部队紧急跟进。
战后,鲁肃奉命先回报捷,他刚到城郊,孙权已率领众人等候在郊外迎接。
孙权亲自扶鞍下马相迎:“子敬,军务繁忙,鞍马劳顿,辛苦了!”
鲁肃急忙行礼:“多谢主公相迎,折煞我了!”
孙权一笑:“子敬今日大胜回朝,我亲自扶鞍下马,众人相迎,您可荣光了!”
不料鲁肃微微一笑:“这还不算很荣光啊!”
众人对鲁肃的话大惊。孙权也不解:“这还不够荣光?”
鲁肃胸有成竹地:“主公,在下愿您威信加乎四海,总括九州,一统天下,完成宏业。那时,主公再以轻车软轮征召敝下,在下才感到无比尊贵呢!”
孙权和众人哈哈大笑。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军大败,曹操退回北方,孙权占据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根据诸葛亮的策划,刘备亲自来到东吴,面见孙权,请求暂借荆州。
孙权与刘备会面时,孙权直接问道:“玄德此次来吴,有何事吗?”
刘备鞠躬拜见:“在下这次特来拜见仲谋问好。”
孙权:“多谢玄德!还有别的事吗?”
刘备故作犹豫状,少顷,道出本意:“此番前来,还有一事相求,允许在下暂借荆州存身。”
孙权有点意外:“暂借荆州?”
刘备:“是的。在下与曹操不共戴天,今被曹贼追逼得已无安身立命之地。特请求仲谋派在下暂时镇守荆州。”
孙权一惊,心中暗道:荆州乃我西部门户,重镇之地,怎能允许……思考片刻,说道:“此乃大事,允我与众人议论议论。”
刘备低首退出。
孙权召集众人议论时,众人纷纷表示反对借出荆州。有的还提出乘机拘留刘备。唯有鲁肃一言不发。
孙权指名问道:“子敬,你对此有何想法?”
鲁肃答道:“主公,我主张借荆州给玄德。”
众人惊愕。
孙权:“说说理由。”
鲁肃分析道:“荆州处于大江上游,我西部边境军事重镇。战略地位重要,是确定无疑的。曹操今虽败北,但占有荆州的贼心不死。虽然您有神武之命,但怎奈曹操势力过于强大,单靠我方之力很难抵御曹操的。因此荆州也是很难保住的。”
孙权:“卿的意思是……”
鲁肃:“臣以为将荆州暂借给刘备是上策。让他站稳脚跟,他一定会很感激。这样,我们多一个生死与共的盟邦,曹操却多一个死敌啊!何况是‘暂借’啊!主公,联合抗曹是根本大局啊,与借荆州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孙权沉思,最后做出暂借荆州的决策。
曹操正在书房练字,听说孙权借给刘备荆州,又急又气,将笔摔在地上。
周瑜领兵巴丘时,突发重病,药石无效,死时年仅三十六岁。他病危之时,孙权、鲁肃火速赶到巴丘。
孙权亲自进病房,紧握周瑜,哀切地说:“公瑾,你……你……”禁不住流下眼泪。
鲁肃随后也紧握周瑜的手:“公瑾兄长……你怎么……”
周瑜断断续续交代后事:“当今……天下,多事之秋。可叹在下不能再为主公分忧,愿您派得力将领统率大军啊!”
孙权含泪问道:“公瑾,你看谁能接管大军?”
周瑜弥留之际,深情地望了望鲁肃:“子敬有智谋,有……胆识,忠勇可嘉,可担当此大任。我……我就死而无憾了。”
周瑜归天后,孙权、鲁肃皆穿丧服,无限悲伤。灵柩运回时,路过芜湖,孙权鲁肃等人也亲自迎接。
孙权在周瑜病逝之后,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替代周瑜统领吴军。
烈日炎炎,纹丝不动。在酷热天气下,鲁肃一身戎装,带领士兵苦练。
鲁肃做练兵动员:“弟兄们,越是天热难当,越是上天考验我们的意志!现在多流一滴汗,战场就少流一滴血!弟兄们,对不对啊?”
众人异口同声:“对!”
兵士苦练。
根据诸葛亮的策划,刘备求得孙权允许“暂借”荆州后,又以欺骗手腕进攻益州刘璋。势力逐渐壮大,拒不归还荆州。这样孙刘联盟破裂,双方兵戎相见。
刘备派关羽镇守,孙权派鲁肃镇守,两军对峙。
为了化解矛盾,鲁肃从大局着眼,主动邀请关羽会谈。关羽同意。于是,双方约定不带兵士,单刀赴会。
会谈开始,关羽有意回顾往事:“子敬,你是知道的,与曹军拼杀的那场乌林会战中,我方将士白日苦战,夜晚也不敢脱去盔甲,全力攻打曹操的军队,所以……”
鲁肃截住关羽的话:“将军说这样的话,意图何在?”
关羽也不忌言:“我方这样舍生忘死地战斗,好不容易大败曹操的军队,好不容易才能控制住荆州这块土地,你方竟想毫不费力地收回吗?”
鲁肃反驳道:“将军此言差矣!当初我与你家主公长坂相会,正是你方惶惶南逃之时。赤壁之战后,你方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是我家主公大发慈悲,暂借荆州给你方落脚。现今你方已占领益州,并向西川大力发展,势力壮大已非昔日可比。却不将暂借之地归还!这种背信弃义之事,是一般人干不出来的!再说,我们仅仅要求得到三郡之地,你方还是不同意!简直是岂有此理!”
这时,关羽身后侍从出来插话:“土地这个东西,只属于有德行之人。它的归属哪有长久不变的!”
鲁肃大怒,厉声呵斥:“你是什么人?我与关将军会谈,你竟胡乱出言!”
关羽见鲁肃声色俱厉,有些尴尬,持刀起身:“我们谈论国家大事,你知道什么!”随即使眼色让那人离开。
后来,刘备做出妥协,让出湘水以东土地。双方以湘水为界,罢兵休战,曹操希望双方火并的想法落空。
鲁肃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暂时维持住联刘抗曹的大局。
画外音:“建安三十二年,鲁肃在镇守巴丘(今岳阳)任上,突然病故,享年四十六岁。”
鲁府内外,哭声震天。朝野上下,尽皆悲痛。
孙权亲自参加其葬礼,亲自主持悼念活动。孙权悲伤地说:“公瑾归天,子敬又离世,这是上天在砍掉我的左膀右臂啊!”
家人鲁仪和吴大、吴二主持,将鲁肃部分衣物带回东城,在家乡为鲁肃建成一座衣冠冢。
画外音:“鲁肃辉煌的一生,谢幕了。但是,一千多年来,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城中的‘鲁肃大道’,城北的巨大塑像,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