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子》从人性视角折射出的革命斗争精神

2020-11-14 13:30彭玉兰
电影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苏区战士战争

彭玉兰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在中国共产党艰辛曲折的革命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壮烈牺牲,孕育了一批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其中诞生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苏区精神”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精神史上的一面鲜艳旗帜,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影片《八子》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切入视角,讲述了红军排长杨大牛在六个弟弟牺牲后,为了确保大部队安全撤退,带领最小的兄弟和全排战士拼死战斗直至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影片从基层红军战士的视角展开叙述,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苏区群众积极参加红军、保卫革命成果的故事背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诉说着苏区人民为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从人性视角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铸就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巍峨丰碑和悲壮底色。

一、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

《八子》作为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电影,通过战场全景镜头和细节写实叙事,立体地展现了真实的革命斗争历史和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影片开头部分,就通过激烈的战斗场景对影片的整体叙事格调进行了定位,紧张的节奏、压抑的气氛,为随之而来的疯狂机枪大屠杀做好了铺垫。国民党军官下令开枪前的吸烟特写和被俘战士牺牲的镜头,为整部影片明确了“血与火”的艺术基调。影片采用全景式、全时空的叙事角度,多次运用大全景的鸟瞰镜头展现远距离爆破场面和个体死亡特写,用4500个炸点制造出的爆炸特效,渲染出反“围剿”战争的惨烈,高度还原出接近历史真实的战斗场景,使观众对战争的残酷、英雄的牺牲有了更真实的感知。通过高度逼真的视觉特效和立体音响,在观众头脑中反复固化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意象——死亡。脆弱的生命本体在漫天的炮火和横飞的子弹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但生命所承载的革命斗争精神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又是如此坚不可摧,使观众从革命斗争与生命消亡的角度感受着双重冲击。随着故事的逐步推进,各种类型化的战斗场景不断出现,从壕沟林立的阵地战到突然而至的遭遇战,从赤手空拳的肉搏战到夺取要塞的攻坚战,死亡的气息渐渐弥漫开,红军战士牺牲的场景频频出现。同时,通过正反镜头和交叉剪辑加快叙事节奏,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现战斗的紧张氛围,增添了战争的紧张感和恐怖感。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历史,有着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崇高革命理想,毫不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当时中央领导层的错误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整个红军队伍士气低迷,红军战士面临生与死的艰难抉择,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心理考验和思想斗争,这是革命者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例如,作为影片主角的满崽,从一开始满怀理想,为了参加红军离家出走,但当他真正来到红军队伍中,看到身边活蹦乱跳的红军战士转眼之间就牺牲了,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后,内心充满强烈的恐惧感并想打退堂鼓。对于一个刚刚上战场的新兵来说,在目睹战友死亡的残酷场面后产生恐惧和退缩心理,这是很正常的,完全符合人们内心深处渴望生存的本能。但是随着不断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红军战士都逐步走向成熟。事实上,所有的红军战士,从原来的农村小伙成长为合格的红军战士,都经历了一个由恐惧死亡到无惧生死的过程,促进他们不断成长的就是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影片从杨大牛的革命经历和情感变化中,表现了英雄人物由个人到集体、由小家到国家的成长蜕变和思想升华,对集体主义背景下的中国式英雄进行了个性化诠释,展现了个人情感和民族大义的汇合交融。

据统计,苏区时期赣南地区参加革命的共有90多万人,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万人。影片中的“八子”就是这些红军将士的代表和缩影,他们投身革命、坚守初心、英勇无畏、向死而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才能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胜利,才有了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影片中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硝烟四起、炮火横飞、泥地枪战、丛林肉搏的场面,在带来酣快淋漓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让观众在心中升起一层敬意,这是对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敬意。正因为有了革命史上无数先烈的壮烈牺牲,才铺就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才凝聚了一种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从人类的自然本能和内心需求来说,任何人都渴望生存,在任何困境中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活下来,但是当面临革命事业和个人生死选择时,红军将士却决然地选择牺牲自己来成就革命事业。如影片最后时刻,一个个衣衫不整、斗志高昂的红军将士仿佛是一只只跳入烈火涅槃重生的凤凰,革命英雄向死而生的精神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推动着电影情节不断起伏跳跃,让观众全身心地完全投入其中。

二、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求解放。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影片《八子》中的红军将士面对各种困难始终没有放弃革命理想,一直坚持战斗,坚信战争必将取得胜利。与以往的战争电影相比,《八子》没有回避红军所面临的困境和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种革命面临重大挫折的悲凉情境,在影片的战争场景中,多次出现战士们的小腿下半部分的中近景。战士们脚踩泥泞,一步一步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进,望着战友的尸体掩面而去,真实地展现了战斗的艰难,令观众为之震动和感染。影片花巨大篇幅来展现各种战争场景,其实始终是在传递一种信念,那就是革命理想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一定能走向胜利,战争越残酷,牺牲越壮烈,革命信念越坚定。在细节叙述上,影片既展示了红军所受到的重创,也通过白军的飞机大炮客观表现了双方军事实力和战争装备方面的巨大差距。因此,在一场场生死之战结束后,影片总会以俯拍的视角展现牺牲的全景,并将这种全景放置到了巍峨的群山中。群山不仅是战斗和牺牲发生的空间,也是牺牲战士的归属,更是共和国的“诞生之地”。影片用低饱和度的中灰色调和航拍的视角,缓缓地展现红土地时,这片伟大而神奇的红土地抚慰了绝境中的牺牲,似乎寓示着共和国必将从这里走来。

对电影《八子》的欣赏与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影片故事情节本身,而是要跳到故事之外的历史时空,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特殊历史文化环境来审视。当时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不同阶级之间在生产资料争夺上存在激烈的对立与冲突。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必然以战争的方式反映出来。影片中的红军与白军分别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双方之间发生了你死我活的战争,而这场持久复杂的战争也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战争。比如,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老赵,作为片中红军战士里年纪最大的老兵,有着一副成熟老练的做派,但是更多时候是像父亲一样关爱着部队里的年轻战士。当他说起以前的行当时,也要强调他盗了地主老财的墓,由此反映出当时激烈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八子》作为一部反映赣南苏区人民参加红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的主旋律影片,通过细节描写苏区群众遭受的沉重压迫,从影片人物的爱恨情仇中折射出矛盾的尖锐,真实地反映了苏区群众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迸发出的强大斗争精神。影片以慷慨激昂的节奏推动故事线性发展,并最终以悲情式结尾展现了人物的个性、情感和命运。在革命战争年代,个人命运最终必将融入历史沧桑沉浮之中 ,所有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这种为了解放劳苦大众努力奋斗的崇高精神境界,从人性高度和心理深度感染和震慑着每一位观众。

革命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无数的革命者为之牺牲奉献。以当时苏区的情形来看,真的是“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为什么苏区的人民群众会有这么高涨的革命热情,如此积极地参与和支持革命事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共产党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始终激励和引领着苏区群众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潮流当中。

三、公私分明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往往是家国一体,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国情怀,是指社会中的个体成员对集体利益的内心认同与尊崇、对共同责任的自觉担当。影片《八子》生动地诠释了牺牲小家保全大家的家国情怀。影片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内容,有血脉相通的母子情、骨肉相连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战友情、深沉厚重的家国情,这些不同的情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影片在浓浓亲情与革命大义之间,没有简单展现母亲的伟大,而是设置了多次反复的矛盾冲突,通过家庭的牺牲与满崽的成长,构筑了家国之间的桥梁,巧妙地展现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如满崽准备参加红军时,杨大牛面对自己唯一的弟弟再上战场,心中充满了纠结与不忍,作为家中长子的他,理当为杨家保存血脉。但是他不仅是杨家的大哥,他更是一名红军指挥员。当他误以为满崽当逃兵时,他狠下心来,毅然决然地开枪。而之后,满崽要去执行任务时,二人展现出的深厚兄弟情令人感动。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也改变了以往主旋律影片过分突出人物政治属性的缺点,更注重的是从人性视角刻画红军战士的丰富情感和真实形象。比如,面对食物匮乏时表现出来的饥饿感,特别是当老赵说起赣南特色菜“米粉肉”时,战士们的生动表情,展现了红军战士的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其中,一名红军战士坐在草地上轻轻地用赣南方言哼唱起当地民歌《月光光》,清凉的夜色、悲凉的歌声,生动地表现出红军战士的复杂情感。影片结合情节叙事的推进发展,通过回闪、跳跃、补叙等叙事技巧,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进行连接,故事线、情感线双线并进、紧紧相扣,在饱满的故事空间和充沛的情感张力中,折射出革命者公私分明的家国情怀。

传统战争电影多以男性话语为主,而《八子》里的母亲和兰花则是精神的依托和柔情的象征,不同于男性的战场英雄式表达,她们是革命英雄背后的坚定支持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者。影片中偶尔穿插的回忆情节更是直接抒情,深入人心。母亲亲手做的八个红肚兜,母亲在树下喊着“把弟弟们都带回来”,母亲在树下等待的身影,八个孩子在田野小路中奔跑回家的场景,还有兰花送满崽时依依惜别的场景……母送子,妹送郎,都是影片中最直接的情感表达。通过女性视角中对家庭与亲人的眷恋和不舍,表现出一种混杂着男人血性和女性柔美的复合情感,生动地诠释了苏区人民浓烈的家国情怀。

《八子》是一部从全新视角反映革命战争的影片,通过杨妈妈与八个走上战场的孩子之间彼此牵挂却无法团圆的悲情故事,将人性视角和情感因素融合在一起 ,从牺牲精神、革命信念、家国情怀等方面折射出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触动着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极具思想深度和人性光芒。

猜你喜欢
苏区战士战争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他们的战争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