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创新

2020-11-14 13:30丁玲玲
电影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受众

丁玲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跨文化传播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间交流及传播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从古至今跨文化传播都是推动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交通和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人员,尤其是移民的国际交往日益密切,20世纪以来国际交往更加频繁,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因为文化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因素,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对于同一件事的理解不尽相同,文化差异不可避免,从而导致跨文化传播受阻。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就是实现有效传播,即传播双方之间的意义得到相对完整的沟通,了解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跨文化传播主体在充分理解自身文化深层含义基础上,学习和体会他者文化,理解他者文化视角,排除文化偏见。

电影既是文化商品,亦是文化载体,其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审美取向,同时也负有引介外来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的职责。中国电影亦是如此,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文化在交流和继承中得到传播和发展,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实践。换言之,文化创新以文化发展为前提,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必然带动文化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要想发挥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就需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充分探究本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同时掌握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有效传播方式和表达方法,从而调整文化传播策略,以适应他者文化语境下的规范和原则。电影可以从展现的文化内容、呈现的文化形式、代表的文化宣传手段上不断创新,与国际大众形成文化共情,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承载着富有生命力的中华文化的中国电影方能更具国际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电影的文化发展与创新,在国际交往中构筑丰富、多样并且有序的跨文化传播桥梁。电影中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粹又包含对多样文化的接纳态度,坚守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既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其亘古不变的价值目标。

一、电影展现的文化内容创新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使其不仅要满足国内受众的观影需求,还须获得来自异域文化背景受众的认可。但是文化思维和审美习俗的差异会给传播造成障碍,导致跨文化传播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电影《战狼2》在国内收获如潮好评,在海外却反响平平,可见文化障碍导致的误解和不解是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壁垒。因此,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将电影展现的文化内容适度调整,从不同的社会与民族中找到文化共情和心理层契合点,以此作为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切入点,减少因文化而导致的传播障碍的出现。电影《长城》就处理好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片名“长城”有较高的世界知名度,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并激发其对东方文明的遐想与向往;影片的文化内容在涵盖本国故事资源的同时借鉴了西方故事题材;影片的文化元素也是中西融合:武术、服饰、火药、怪兽饕餮等中国元素,与西方孤胆英雄结合;在富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大厅里主角威廉展示射箭绝技;在中国军队掩护下,威廉勇斗饕餮等。该电影以人类共同价值观为主题,宣扬责任、忠诚、信任和牺牲的精神,因此在西方受众中产生共情、收获认同。

可见深耕受众文化背景内容, 创新电影文化内容可以取得丰硕的票房收入和传播效果, 因为影片内容是 “土壤”,受众口碑是“硕果”。以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为立足点讲述中国故事,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将国际大视野与文化自觉结合,开展跨文化合作,增强中国电影公司的国际影响力,引进优质的文化内容与经营模式,进而自我提升,实现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然而电影欲肩负起跨文化传播使命走出国门,免不了会遭遇“文化折扣”现象。文化折扣是指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某一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品投入国际市场时不被其他文化背景受众认同或理解,从而导致该文化产品影响力价值减低。可见该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唯有考虑异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视角才能尽可能降低文化折扣的程度,将博大精深的中华儒家文化传播至世界。电影《狼图腾》开阔多维视野,创新影片文化内容,向世界传播可理解的中国故事。

中国电影要实现文化内容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文化自信,对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精髓充满信心。剧本的编撰中切莫妄自菲薄、自我矮化,务必以我国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突出东方文化之韵味与特点,正如鲁迅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脱离民族特色的文化及产品都不会被尊重和传播,电影亦是如此,应该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会产生高度文化折扣的文化内容可以规避,对于有明显中国元素的演员可优先选择,对于跨文化的电影推广要坚持因地制宜,进而保障文化内容传播效果最优化。在国际环境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电影唯有谋求创新、不断发展,与国外受众建立彼此尊重、求同存异的和谐关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减少文化折扣。例如,电影《孔子》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世理念,这与当前国家间“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契合;电影《流浪地球》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在国外受众间产生文化共情,得到认同,进而成功改变了中国电影科幻片“缺席和失语的地位”。

二、电影呈现的文化形式创新

文化形式是指文化存在的不同方式和形态,文化在发展创新过程中,其形式也随之发展创新,并趋向多样化表现。电影呈现的文化形式通常是通过语言、音乐、道具、服饰、场景等形态表现出来。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电影将富含本国文化特色的故事与西方熟悉的语境巧妙结合,将制作方式及叙事风格中的中国思维合理调整,以便于融入世界电影格局。

首先是语言表达方式创新。对白是电影的关键部分,中外语言的不同会使国外受众对我国电影内容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跨文化传播效果不佳,甚至失败。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多依靠字幕实现,因此电影的译制水平尤为重要。电影《长城》中的对白以汉语为主,适当融入了英语和西班牙语,所以语言障碍锐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国外受众对电影的理解障碍。同时,字幕翻译以意译为主,根据电影场景特点调整语言,而不是完全依赖剧本对话,使受众更容易理解电影情节、把握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例如,该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主帅让威廉在大厅展示弓箭技能。主帅说:“让他给我们展示一下,让将士们开开眼。”其中“开开眼”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的表达应该是“broaden horizon”,这里却被翻译为“Give him some space(给他些空间)”,意思是要将士们挪动大厅的桌椅,以便腾出空间给威廉展示和将士们观看。这种翻译处理方式在该片中有多处,并仅限于在其对应场景下才合理,是一种针对于特定场景的语言表达创新。此外,徐克导演的 3 D 版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字幕翻译也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语境解读误差,因此在忠于剧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提高了英文字幕的信息传递功能,使得国外受众对该电影的理解更加清晰化。这部电影交际和审美功能兼具,在成功吸引国外受众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

然后是影像制作创新。在科技特效的支持下,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更是将文化与科技表达方式结合,创新影像制作方式,提升影像在国外受众中的表现力。电影《孔子》的导演胡玫聘请鲍德熹为摄影师,因为此人曾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鲍德熹运用极致美感的镜头语言给这个中国故事赋予新的生命形式。该影片中,创新的影像与声音效果使国外受众在自身语境中能够自然地接收到电影传递的内容信息,并体会到儒家文化之独特韵味。电影《影》的导演张艺谋在影片中借助现代技术呈现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和太极意象,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进行创新的优秀代表。

三、电影的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文化传播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其中直接传播是指向传播目标直接输出本国文化元素,而间接传播是指将文化元素输出至某个地区,引起当地受众的思考并萌生新的文化现象。电影的文化传播就是以电影为媒介,将文化元素传播至国外及受众,其方式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而发展创新。在现代社会,电影结合发达的通信技术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了解、学习与借鉴的跨文化交流方式。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职责愈加显著,电影人的跨国合作屡见不鲜,从电影的文化内容到文化形式都做足功夫,不断发展创新,同时电影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日新月异。中国影视公司的电影推广和传播策略与西方相比尚未发展成熟,很多优秀影片无缘高端影院。中国电影人孜孜不倦地努力精进影片质量,结合文化元素的吸引力,努力拓展国际市场,践行跨文化传播的使命。电影推广时,国内影视公司与传播目标地有国际合作经验的宣传公司或团队合作,提高对当地市场的占有速度和效率。电影《长城》在宣传期就选择与环球影业和传奇影业合作,在3300多家院线上映,约占北美总影院数的75%,其宣传力度在同期国产影片中一枝独秀。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成功的检验标准是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喜爱,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引起对于自身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思考。故而创新的中国电影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诉求进行电影中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创新,以其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新加坡、日韩等与我国文化相似度高的国家,我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会产生的文化折扣相对较小。而在欧美、澳洲等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与我国相差很大,对于电影字幕、文化共情和文化传播方式都要做到通顺畅达、兼收并蓄。虽然跨文化合作不是中国电影的新尝试,但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跨文化合作拓展的新领域和新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发展创新。中国近几年的中外合作电影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唐人街探案》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国际合作不仅为导演、演员提供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更为融资渠道、上映空间、创作交流及跨文化传播提供机遇。

结 语

电影是文化产品,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电影以传播民族文化为己任,借助科技虚拟和影像效果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本文通过对多年来同时获得国际和国内受众认可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电影在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同时兼顾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观影诉求,对电影展现的文化内容进行发展和创新,在中外受众间找到文化交流沟通的契合点,缩减文化差异的负效应,激发其正效应,即不同文化背景受众间的文化求知和文化吸引。另外,成功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电影作品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支持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创新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形式;语言翻译重“意”而轻“义”。再者电影的国际推广和宣传策略也有所调整,与当地影视推广团队合作,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也实现电影的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在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传播方式上都进行了发展创新的中国电影,以唤起文化共情的亲和力和充满东方文化元素的吸引力,不断获得国外受众的文化认同。同时,多方面的国际合作使电影这种文化产品成功推动和履行跨文化传播的职责。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受众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