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砥砺前行。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今年下半年,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电影市场恢复最快最好的国家。
这一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广大影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影院设备如何维护、公共卫生和环境质量如何提升以及为复工复产做好准备等问题成为影院关注的核心焦点。在国家电影局技术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整合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在《现代电影技术》杂志及新媒体“电影技术微刊”“中国电影科技网”,策划一系列应对疫情相关专栏,利用多个媒体平台以多种形式开展公益技术信息服务,支援战“疫”行动。
岁末,再次感谢长期以来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业内同仁!我们将继续为广大行业人士提供分享、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持续跟进行业最新科技、科学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编委和审稿专家作用,深化与高校合作,拓宽优质稿源,增强杂志学术权威性。按照惯例,本期梳理了全年文章,根据文章题材类型创建了2020年总目录,谨供大家查阅、参考。
——本期责编
在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同期拍摄的声音素材与画面素材之间的回套在整个工艺初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技术本身的精度还是整个流程中对于错误的冗余,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影片或节目的最终质量和制作的效率。随着目前影视节目在数量上的爆发,长期以来采用人工方式来进行“同步”回套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今天的要求。更为关键的是,今天声音之外的其他工艺环节已经在协同分布式的工作方式上迈出了很大一步,剪辑、调色、特技合成等相互之间在各种状态和各个时间节点下进行素材交换已经成为常态。作为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声音,如何应对这种灵活的应用需求,是所有声音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电影声音后期回套工艺要点解析》一文从同期录音、画面剪辑/调色/特技和声音编辑/混录这三个影视工艺中最重要的阶段入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工艺链条,为读者展示了在过程中涉及到声音与画面回套的几乎所有典型应用场景。文章的结构简明且清晰,数据准确详细,案例生动,分析结论具有很高的实用参考价值。
——刘嘉,副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副院长
电影后期制作是体现电影专业性的基础工业和主要手段,包含了一系列涉及到声画处理的专业工艺。在传统后期制作流程中,各自从事专门类的制作公司分工协作,共同参与一个影片后期制作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重复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带宽资源,尤为重要的是各制作公司之间的沟通效率受人员素质和沟通机制所制约。分布式跨越协同制作能够通过流程定制和配置管理手段有效提高整体效率,克服传统后期制作流程所必须的大量人员聚集和流动。新型工具的出现有效提升了效率,电影后期制作的工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充分说明云方式存储协同制作的优点,《电影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与传统后期制作流程对比分析》一文从素材准备、剪辑、视觉特效、声音制作、调色等五个后期的主要方面与传统后期制作工艺进行了对比,对各阶段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势对比和不足方面的阐述,客观地分析了在现有云技术背景和环境下跨越协同制作的特点,本文观点鲜明,论述详细,能够有效帮助制片团队在构建后期工艺流程选型时作为工艺和技术的主要参考分析文献。
——刘翼光,教授级高工,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运营服务部主任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目前在很多行业领域都产生了不错的应用,包括教育、军事、工业、艺术与娱乐、医疗、城市规划等。VR与电影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热点。ACM SIGRAPH、IEEE VR等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都有VR电影的展示环节。迪士尼、福克斯、狮门影业等电影巨头已经进军了VR电影,法国戛纳、美国圣丹斯、翠贝卡等著名电影节上VR电影更是如火如荼。由于画面尺寸、视听冲击、情节叙事、交互方式等因素,VR电影相比于传统电影具有一定冲击性。如何能够制作出好的VR电影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点问题。《基于用户体验的VR动画电影创作特色分析》一文利用实证调查分析方法,选取了3个代表性的VR电影作品(《Invasion!》 《Lost》 《Henry》),从电影内容(剧情与音乐)、VR体验(在场感、交互方式、眩晕感、声音定位)、情感体验(情绪和满意度)等三个角度进行了用户体验分析,并探讨了各个角度及其因素之间的关系,为VR电影的测评、创作、制作等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VR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其创作制作方式、视听语言设计、测试评价标准等仍处于一个摸索期,还需要更广众、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和实例分析。
——周彬,副教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