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广播记者的媒介素养探索

2020-11-14 11:45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江豚四力鄱阳湖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广播新闻如何践行“四力”?面对新的传媒生态,笔者认为,广播记者要在践行“四力”的实践中练好新闻专业基本功,提升全媒体素养,不断适应媒体融合深入推进新进程。

提升脚力,好“声音”永远在现场

新闻界有句行话,“好新闻永远在现场”。扎实的新闻采写能力永远不是从教科书得来的,而是需要记者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磨炼,在与群众的联系中不断总结和领悟。笔者认为,脚力其实就是深入群众的能力,很多新闻都是靠脚力才发现的,记者的脚就是群众与媒体的“连接线”。通过这条“连接线”,范长江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真实还原了西北的时局,大大震动了当时的舆论界;穆青一生行走采访一线,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充满生命力、影响几代人的好作品。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搜集第一手信息,才能触发真情实感,才能激活灵感来源。广播是声音媒介,所以广播记者只有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才能用最真实的声音、最鲜活的故事打动听众。这也是为什么广播记者常说:“好声音永远在现场”。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和江西新闻广播等多家媒体单位共同策划、合作推出《不忘初心再长征》联合采访活动。作为大型报道的第一站,笔者随团先后来到赣南的于都、瑞金、兴国、大余等地,烈日下重走长征路,探访老红军、到访贫困村,共同探寻长征历程,记录这段历史,感动中聆听红色故事,期待中感受今朝巨变。一幅标语、一段残碑、一处战场遗址、一段原生态的史实,万水千山间散落了他们太多的故事,每一个脚步都有一段传奇,十多天的行进式报道汇成了笔者手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素材。仅原始录音材料就近1万多字,采写了广播新闻稿件达十多篇。

正是因为脚下沾满泥土,才让最后的稿件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由笔者创作的《赖家五代守诺红军标语84载》《于都河上的连心桥》《17棵松的故事》《井塘会演,重围下的战斗歌声》《百岁老红军: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等,每篇报道都做到了“有现场,讲故事,写人物,见精神”。通过实地探访和对人物故事的挖掘,突出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之魂,串连起历史与现实,使报道鲜活生动。整组稿件在央广及央广新媒体等平台传播,再次激发了国内听众们的爱国热情及对长征那段历史的关注。由此可见,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永远离不开踏实的采访。

记者的职责就是到新闻一线去,主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获取第一手资料,采集第一手的现场声音,这样的新闻素材才有价值,且最难能可贵。只有“走”出来的新闻,其事实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听众的检验。

提升眼力:及时捕捉新闻线索

在每天发生的事实中,并不缺乏新闻报道的好选题,关键是要有发现“新闻富矿”的好眼光。在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广播记者必须做到“耳聪目明”,才能捕捉到好的新闻线索。

以江西新闻广播《全省新闻联播》栏目报道过的一组系列报道《紧急搜救鄱阳湖受伤江豚》为例。2017年春节期间,一只背上挂着大鱼钩的受伤江豚闯入了生态摄影家的视野。烟波浩渺、鱼肥水美的鄱阳湖是现存数量不及千头的长江江豚冬春季节最喜欢的栖息地。由于种种原因,江西鄱阳湖一直未能列入江豚国家保护区。我们从当地通讯员发来的一则不到30个字的简讯中敏锐地捕捉到浓列的“新闻味”,紧急策划、精密组织,展开了长达近半个月的“鄱阳湖受伤江豚搜救”追踪报道。近半个月的搜救报道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般精彩、变化莫测、扣人心弦。从最初发现,到最后多方救护行动,再到江西江豚保护,江西生态环境这组系列报道引起了中央媒体的极大关注,并在央广网等中央媒体网站引起大量转发。鄱阳湖江豚保护栖息地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推动鄱阳湖余干江豚湾保护基地挂牌。

好眼力离不开观察,而理论学习、人生阅历都为观察奠定基础。多年的采访实践让笔者感到,唯有多学习、勤思考,才能不断提升眼力,发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亮点和鲜活素材,及时捕捉到新闻“活鱼”。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国家战略、社会热点,这对于广播新闻报道的采写尤为重要。

提升脑力:换个角度做新闻

新闻之战首先是新闻线索抢夺战,如今同城媒体竞争激烈,“独家”报道已越来越难,如何在常规报道之中转换视角、另辟蹊径,呈现不一样的新闻价值,考验着广播记者的脑力。笔者认为,脑力主要体现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而新闻角度的选择体现出记者的批判性思维。在一片喝彩声中有质疑的勇气,能从司空见惯的“正常”中发现异常,往往体现出记者的洞察力和思辨力。

以第28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二等奖广播评论《“藕遇白鹤”是喜是忧》作品为例,笔者在“藕遇白鹤”的一片叫好声中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从而发现了独特的新闻点。2017年冬,在鄱阳湖周边有志愿者利用藕田为越冬白鹤“建食堂”,解决白鹤觅食栖息问题。白鹤聚集于藕田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鸟。这一行为一举两得,引发舆论叫好。不过,笔者在一片喝彩声中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对当时的舆论进行了冷思考:越冬候鸟聚集藕田虽然可喜,但也存在“人鸟争食”的潜在矛盾,很可能会给鄱阳湖生态环境带来新问题、新压力。《“藕遇白鹤”是喜是忧》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候鸟保护的市场运作和长远机制。这样的报道思路,不仅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全国生态保护工作也极具参考价值。

短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体裁,也是广播记者最常面对的。时下,新闻正面临着碎片化传播,听众的收听模式经常是伴随式收听。如果一则新闻不能在一分钟之内抓住听众,那就可能会面临着听众随时换台,所以广播新闻稿件都普遍采用短录音、短新闻来展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听众,就需要报道有新闻策划,做到变换角度“锁”住受众。

提升笔力:增强融合新闻采写能力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新闻记者的技能融合成为常规动作,以往对广播、电视、报纸记者的分类变得模糊。面对融合的趋势,广播新闻记者不再局限于广播新闻报道,还要“提笔能写,对镜能讲,扛机能拍,坐下能编”。除了熟练掌握广播新闻采编基本功,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学习融媒体写作、报道技巧,以适应“移动优先,融合报道”的新要求。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2019年6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广播联合会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江西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广播践行‘四力’江西行融媒体采访活动”。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近70名记者、主持人和融媒体编辑一起走进江西,沿着习总书记2019年5月20-22日在南昌、赣州考察时走过的地方,分两组进行采访。最后,活动组成员用美妙的声音、精彩的视频、鲜活的语言,报道了江西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

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就是广播融媒体以多视角、超常规的报道模式讲述了新时期江西发展的动人故事。在紧凑的采访行程中,不少记者、主持人都是边走边拍,利用在车上的时间编好新媒体稿件,第一时间发布出来。活动组成员通过微博、微信、微头条、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采访感受第一时间和听众分享。作为东道主的记者,江西新闻广播记者不仅要采写在广播中播出的录音报道,还要提供照片、视频素材,完成微信推送;做到广播新媒体稿件在广播、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多种媒体上进行发布,传播到更多的人群当中去。江西新闻广播官方微博还设置了统一的话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例如,微博《在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寻根》,以视频给人生动、直观的感受;微博《“毛主席”的称呼就是从这里喊响的》吸引受众对瑞金市叶坪革命旧址群的大量关注。初步统计,这次主题采访活动在传统媒体发稿近100篇,在新媒体发稿近200篇,融媒体的快速发稿也让宣传成效倍增。

结语:勤学苦练,提升“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如今,跨媒体、跨行业的整合正在发生,不仅带给广播媒体更多想象空间,也带给从业者更多的思考,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在处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广播记者只有及时转变思路,主动学习转型,练好采编基本功,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多出精品,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才能把正能量、好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

猜你喜欢
江豚四力鄱阳湖
30多头野生江豚出现在长江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江豚“归来”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鄱阳湖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