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外大名鼎鼎的华盛顿邮报公司为例,它不仅拥有《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还拥有五座电视台和一家非常重要的通讯社。这个巨大的公司就是一家私人企业,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以及继任者,都是从上一代人或丈夫手中继承产业,成为这个大企业的掌门人。西方国家的主要新闻媒体都是以这种体制从事新闻业的。
西方私营媒体的产生,是党报的衰败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在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繁荣,美国报纸数量从200种左右发展到1200种。1860年,美国政府出版局成立,政府给报社的支持大大减少,恰巧《国家通讯员报》的主编盖尔斯在当年去世,这家报纸也就结束了在华盛顿的地位。报纸与政府间的依赖关系逐渐分裂,这便推动了新闻媒体向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同年,私营报纸在美国各地大量出现,它们不求政府帮助,收入来源主要靠发行和投放广告,因此,政府很难操控它们。
西方私营媒体的发展。由于党派报纸对政治问题争论不停,争论内容充斥报纸版面,极少刊载新闻,因此读者对党报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党报纸不仅失去了出版局的资助,也由于内容枯燥乏味而失去读者,最终逐渐失去市场。为了生存,许多报刊不得不和政府断绝关系走向市场。报纸脱离党派的束缚,增加了有趣的社会新闻,读者越来越多,报纸发行量从几百份一路飙升至几万份。卖报赚钱了,读者多了,也吸引来了商家,大量广告的投入和固定读者成为报刊老板的收入来源。
私营报纸就是一种商品,需要在市场上出售,这使它不得不改变原来的面貌。私营报纸除反映民生事件,及政治、外交、军事新闻外,还报道国内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相关新闻。在过去党派报纸时期,报纸读者只有极少数热衷于党派斗争的人。而私营报纸的读者是大众,他们能够动员社会公众舆论,发挥广泛的人民监督作用,积极担负起政治改革的重任,因此才有“第四等级”之说。第四等级原指18世纪英国报界是和僧侣、贵族、平民并列的等级,是超越任何集团、阶级而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力量,又称“第四权力”。那些脱离政党束缚、独立报道议会和政治问题的私有报刊,由于大胆揭露社会问题而没有偏向政党,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私营媒体的特征和局限性。获取最大利润是私营媒体的目的,新闻只是赚取利润的产品,媒体与新闻日益商业化。媒体本身就是财团,使新闻的定义产生了错位。媒介与新闻越来越多地关注受众的消费兴趣,为争夺广告不惜使用各种手段。
美国报纸的私营化最初称为廉价报刊,大量报道趣闻、丑闻,迎合大众的兴趣取向。私营媒体以占有市场的多少展示实力,把争夺读者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市场为私营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把每一家报刊推向竞争的角斗场,导致一部分实力较强的媒体兼并较弱的媒体。私营媒体的兼并带来了一系列后果:首先,出现大型媒体集团,他们掌控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导致中小媒体的生存受到威胁。其次,国家的信息被少数人紧紧掌控,它的政治消息也会被少数人控制,大型媒介集团甚至会影响政局。最后,导致同时出现两种内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的报纸,即高级别报纸与大众化报纸。
西方传媒私营公司以赚钱为目标,发布广告是谋取利益的主要手段,媒体的报道与经营反映出特有的市场特点与利益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新闻报道的外来干预很少,但有时资本的力量却强悍地影响媒体运作。
商业媒体的老板依据利害控制媒体的机构、营销与新闻报道,有时直接支配记者的新闻选择。记者从经验出发,推知某一类报道不可能被采用,就不去追踪这类事件。媒体雇佣编辑、记者并不完全出于对他的专业水平的考量,还有他是否善于体现媒体业主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在报道中维护财团的利益。很少有哪个媒体的报道内容不直接或间接地对母公司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记者必须小心地处理这些题材,否则就会被媒体业主辞退。
幕后财团干涉编辑权。西方私营媒体的记者一般都有独立编辑权,同时实行报道与经营分开。1817年英国《泰晤士报》实行总编辑制,幕后老板高薪聘请文化人任总编辑,总编辑下设编辑部。董事会任命社长或发行人、总编辑和总经理,这就很难避免财团对媒体编辑权横加干涉。社长或发行人可以是持股最多的成员,也可以不是,管理权从所有权中脱离出来。许多媒介的传统立场,是媒介应该客观公正、不受党派政治的影响。为此,在编辑部中另设社论版主编主持言论,总编辑负责新闻采写。但在特殊情况下,遇到影响财团经济利益时,财团就会干涉新闻内容。
广告商决定传播内容。新闻媒体的广告商原则上都不得干涉编辑工作,但每个媒体工作人员都关心广告收入是否增加,考虑怎样改善报道内容以吸引更多广告客户。让广告来决定新闻报道内容,是多数媒体的行动准则。据统计,美国每年电视、电台、报纸和杂志上的广告费高达1300多亿美元,报纸的版面有60%~70%是留给广告的,而电视则有22%的时间在播放广告。广告对新闻的影响非常大,从内容到口径,甚至包括新闻的信息量。一个编辑或制片人在审稿时,首先会考虑赞助人或广告商的态度,所以不得不把新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放在第二位。媒体的私有制导致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除了媒体的公营化,在利益面前没有任何措施可以改变它。
在西方,大众媒介同政府的关系通常是相互利用的。政府需要通过传播媒介影响社会舆论,大众媒介需要政府提供内幕消息,二者扮演的是不同角色。私营媒体常常和政府闹点矛盾,政府不得不对媒体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管理。
私营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西方国家的私营媒体并不是政府的专用工具,同政府的合作是一面,监督、制约政府则是另一面。总统滥用职权、国会议员发生一些丑闻、中央情报局的非法活动、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等,所有事件大众传播媒介都不会放过。私营媒介虽然经常抨击某一届政府的施政措施,但从不会攻击国家宪法,也不会攻击国家制度,所以这类媒介仍然是国家的利用工具。
控制新闻消息的来源。政府让媒体按照政府的意思去报道一些事,建立了完善的透露消息制度。美国每天都举行新闻发布会,私营媒体为了获取一些重要信息,不得不在这一制度下倾听和报道政府的声音。政府定期或不定期把记者召集在一起,向记者介绍重要事件或政府的立场,并对有关情况作出评论,这一信息发布制度称做新闻发布会,是西方政府管理媒体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用法律手段管理媒介。西方国家的政府在一般情况下,如无特殊理由,不会对媒体进行审查、批评,因为它无权限制某条消息的发布。在国家安全受到新闻威胁时,政府则以违法来威胁或制裁媒体。1940年制定的《史密斯法》规定,凡鼓动、教唆“以暴力手段推翻美国政府”者,或进行上述目的的文字宣传者皆属非法,要予以重罚。这类规定一直沿用到今天。
政客笼络媒体人。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募捐和酒会上,政治家、外交家和媒体业主们经常在一起推杯换盏,叙谈友情,笼络媒体人。一些有名望的记者不断结交新的政府官员,密切交往使他们彼此了解对方的观点,政客们便把需要为他们宣传的意见告诉媒体,而出于友情,媒体也会为政府卖力。
高官私下透漏消息。美国政府想让媒体为他们说话时,往往会把消息“泄露”给记者。美国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如“美国政府某高级官员说”或“某权威人士称”这样的“新闻来源”。这一方面有意地隐去了消息透露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让读者从他们不明的身份中猜测消息的背景,达到引导舆论的最佳效果。“泄露”显得神秘、可信,能够吊起观众的胃口。
西方政府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控制,西方私营媒体就可能为政府所用,并为其政治活动发挥作用。这类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党派斗争中充当裁判员。私营媒介是裁判,它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派系评判、打分,决定在国家政治擂台上谁输谁赢。其次,有的私营媒体实力雄厚,它决定什么可以成为新闻,就让大众看什么、听什么,引导对政府有利的舆论走向。最后,它以独立媒体的身份出现,一旦肯定政府的所作所为,便能更有利地维护政府形象,对巩固现存制度发挥着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