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推动“文化认同构建”分析
——以《航拍中国》为例

2020-11-14 03:30:03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航拍纪录片

文化认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深层的身份确认和共同文化确认,是将个人同群体团结起来的凝聚力。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不断接收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输出,呈现出多元文化生态并存的形式。2017年,中央电视台出品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在纪录频道播出。这是一部全部由航拍影像构成,每集选取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创作题材,综合反映我国自然地理风貌、历史人文景象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播出不久就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文章重点分析《航拍中国》纪录片对推动“文化认同构建”的积极作用,展示其中情感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并试图探索其更深远的文化内涵。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聚焦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在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过程中,地理依旧是硬通货。因此,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发展价值。一方面,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能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文化深厚不断发展前进的国家;另一方面,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能更全面地向国内外展现中国多彩的地域风貌和人文艺术,从情感上提升我国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航拍中国》以鸟瞰视角开阔人类视角,记录地域环境、人文情怀等,实现了航拍影像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拓展。

在美学价值中构建情感认同

全新视角下的“自然美”。《航拍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全程航拍视角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大地。首先,《航拍中国》每集都以介绍地方地理环境为开篇。鸟瞰纪实的拍摄方式赋予了纪录片别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直接给予观众视觉冲击,不仅交代了不同地域独特的地理大环境,而且充满仪式美感。例如,《航拍中国》第一季《新疆》开篇直观地展现了“三山夹两盆”的新疆独特的地理风貌,充分满足了观众对这一概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该片借助航拍的全新视角和绝妙的光学氛围营造一种视觉上的“奇观”,在调动观众情感的同时将国家形象特征的表现推向高潮。例如,在《航拍中国》第三季《贵州》一集中,镜头几次将观众的目光聚焦在山明水秀的美景中——草海之水宛若“天空之境”、百里杜鹃胜似人间仙境、连绵山脉千年巍然屹立,镜头的每一次切换都会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惊喜和震撼。这种具有新鲜感的视角体验全面地向观众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对文化认同的升华,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对情感认同的推进。

音乐烘托中的“人文美”。单纯的视觉效果还不能够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往往需要加入音乐元素才能更完美地体现出文化认同的总基调。《航拍中国》纪录片中穿插了很多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音乐,随着镜头的切换,音乐随之改变。在介绍青岛啤酒节时的活泼轻快、在展现黄河入海时的磅礴大气、在滑过孔庙上空时的庄严肃穆、在凸显贵州未来科技时的赛博朋克,这些充满节奏变化感的歌曲都再现了地域特色的丰富性和人文艺术的历史性,以此激发出浓烈的情感认同,展现中国的人文之美。

语言升华中的“意境美”。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在优秀的声画镜头下,如果没有合适的解说词,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将得不到有效的升华。而散文化叙事风格和不失乐趣的故事化表述手法也是《航拍中国》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航拍中国》现场音效和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也强化了受众在听、说、看中交织着的情感认同。无论是贵州高深峡谷里的蹦极运动,游客为追求刺激释放自我的放声呐喊,再配以“人在前面飞,魂在后面追”的趣味解说;还是在山东章丘大葱比赛现场的热闹非凡,再辅以轻快的语言和音乐,都增强了人文情感的真实性,同时将不同地区的民俗、风俗生动地再现出来,成为文化独有的语言,将意境之美升华。

在文化价值上构建民族认同

民族内部认同是民族发展进程中一种客观现象,民族认同(又称“族群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状况。从各民族居住地看,各民族分散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混合居住,因此叫“大杂居”;而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少数民族聚居在一乡、一县,又是“小聚居”的形式,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区域内又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区内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是造成民族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中国地形多种多样,起伏的山脉和奔腾的江河将中原大地切割,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条件和地源条件,因此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史章。

“人与自然”——民族的多样复杂。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天人合一”的历史环境观和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特定的城市文化地域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相统一的特征,也称为“文化时空”。换言之,每座城市都历经独特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地域显示出不同的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道,比如内蒙古的游牧文化造就独特的草原蒙古包;江苏的庭园文化中有山、有水、有亭楼;山东的齐鲁文化孕育儒学雅士;等等。这些都是不同地域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历史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同时,纪录片可以跨文化沟通,而《航拍中国》将这一特性展现于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比如贵州侗族人唱大歌、山东孔庙内念孔子、天津巷尾中打快板等。这种呈现既展示和传播了民族地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仪式感和认同感。

“人与社会”——民族的命运共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增多,这导致双文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拥有两种文化特征的人越来越多。城市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如何调节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是所有文化群体都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国际社会共生关系的客观现实和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该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在此社会环境下,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必要性尤为突出。从《地球脉动》到《航拍中国》,可以看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从单纯展现自然景观的宏伟壮丽转向对地域文化本身及其历史的探究;从注重唯美的拍摄手法到纪实的自然与文化的展现。相较前者,后者更注重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交织展现,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彰显民族的命运与共,强调共同发展、互帮互助的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呼应,推动“文化认同构建”。

结语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能够宣传我国日益繁荣昌盛的国家形象,让世界人民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从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凸显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认同。《航拍中国》在“上帝视角”下审视中国多彩的地域文化,可以说,文化认同通过这种别样的方式得以具象化呈现,使其在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层面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航拍纪录片
航拍下的苗圃与农场
中外文摘(2021年10期)2021-05-31 12:10:40
关中及周边地区仰韶文化人文地理格局
东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08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难忘的航拍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艺术评论(2017年2期)2017-03-16 07: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