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教学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情感沟通初探

2020-11-13 11:47折军
速读·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情感

摘要:情感是精神共同体的粘合剂,马院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形成必须重视情感沟通。但情感与感情不同,在区别二者的基础上,以书信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在情感沟通方面独具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助于师生精神共同体的建立。

关键词:马院;教学共同体;情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精神层面的强大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研究传播真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光荣使命。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局面,马院要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必须“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带动广大师生形成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既可以被物质的、制度的力量所驱动,也可以被精神的、情感的力量所驱动。而后者因其持久性、稳定性而为人所珍视。马院不论在教学、科研还是日常工作中,都应自觉以“精神家园”的建构为导向,努力打造包括师生员工在内的“精神共同体”。在此过程中,情感沟通的力量不容小觑,本文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对情感在马院师生教学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定位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基本认识

情感与感情不同,感情是情感的上位概念,包括情绪与情感。“情绪是尚未成为人格的感情,因而也就是不稳定的、具体的、离不开特定情境的感情;情感则是已成为人格的感情,因而也就是稳定的、一般的、可以离开特定情境的感情。”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教学双方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感情因素——包括情绪与情感——的左右,从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特有的情绪与情感。首先,以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为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质言之,促进、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情绪与情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正面情绪和积极情感;阻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情绪与情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情感。其次,从客体指向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正面情绪和积极情感体现为对该课程的喜爱与认可;负面情绪和消极情感体现为对该课程的厌恶与排斥。从主体指向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正面情绪和积极情感体现为从该课程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负面情绪和消极情感体现为从该课程中获得痛苦与压抑。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来看,情绪与情感是“同一种感情的内容与形式之两方面:任何一种情感总要存在于一定的情绪中,任何一种情绪总要体现一定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情感总是以正面情绪体现出来,正如爱情并不总是体现为温存,也可能是愤怒;也并不意味着以正面情绪体现出来的情感都是积极情感,正如激情中的婚外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论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都面临着情绪与情感的四种组合,分别是:①以正面情绪体现出来的积极情感、②以负面情绪体现出来的消极情感、③以负面情绪体现出来的积极情感、④以正面情绪体现出来的消极情感。其中,①②是情绪与情感的吻合状态,③④是情绪与情感的错位状态。情绪与情感或吻合或错位的事实,不过表明了情绪的相对不稳定性和情感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张力。这一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重要启示。

(二)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定位

1.    情感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起点。首先,与知识性的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主要是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着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情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粘合剂,没有情感的参与,很难想象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相比,情感的传递处于主要地位,知识只是情感的依托,知识为情感而存在;与情绪相比,情感的表现处于主导地位,情绪是情感的外衣,情绪是彰显情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的起点开始,情感就应该居于首要地位,知识的叙述不离情感,情绪的表现不出情感。其次,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试图建立的精神世界,不是一般的精神世界,而是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认同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柱的、以“四个自信”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这样一种精神世界虽然宏伟壮丽,但同时也复杂精深,只有以情感为初始动力,才能够吸引人不断前行,一窥这座精神大厦的堂奥。

2.    情感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归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的成功,其实质是其所追求的政治价值观是否成为学生稳定情感的一部分,即通常所讲的“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情感传递的失败通常有三种表现:其一,情绪丰满,情感骨干。在特定的情境中,特别是当并不涉及自身利益时,热情高涨,可是,一旦转换了情境,特别是当自身的利益牵涉其中时,则无法保持应有的情怀。其二,说说而已,从不当真。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脱离情感体验的单纯的认知学习,只能造就夸夸其谈的‘口头革命派”。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情感本末倒置,知识传递成功,情感傳递受阻所致。其三,阳奉阴违,拒斥逆反。这种情况不但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产生了反作用。这或者是由于教师成功地传递了消极的情感;或者是由于教师没有成功地传递积极的情感。

3.    情感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在各个环节体现情感的魅力,使情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线。早在民国时期,文学家夏丏尊就指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将情感融入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哲学又被称为情感哲学,它认为“对于人的存在而言,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情感为主线,也具有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情感为主线,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近年来,人们的“教育怀旧”心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情感回归的渴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对此作出回应。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情感沟通方式的考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有效的情感沟通,首先需要对现有的情感沟通方式进行一番考察,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创新情感沟通方式,最终实现有效的情感沟通。

(一)现有情感沟通方式的考察

1.    传统授受教学中的情感沟通。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严格地讲,这种教学方式中只有情感传递,而没有情感沟通。教师(专家)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在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时间通过演讲的方式传递给特定的受众,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渗透着演讲者的情绪,例如对自己所讲内容的喜爱,也试图传递自己的情感,例如对某种价值认同。可是,一方面,受众是否愿意接受演讲者试图传递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演讲者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可能打动人心,从而看似实现了与受众的情感沟通,可是,这种情况只不过表明演讲者恰好对应了这些受众的胃口,因此具有偶然性。对于另一些不认同其观点的受众,由于缺少交流的机会,则无法实现心心相通。另一方面,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决定了特定的情境,而特定的情境决定了特定的情绪。这也就意味着演讲者在讲课的过程中情绪是好是坏,能否把自己的情感清楚明了地传递出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即使一个成熟的教师,也可能有状态不佳,魂不守舍的时候。此外,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精神疲倦常常不可避免,思想惰性总是难以消除。教师的幽默感也许能给学生带来好的情绪,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尽情捕捉快乐的情绪,而不愿意做费力的思考,从而导致教师情感传递的失败,无法实现有效的情感沟通。当然,这种方式流行至今,自然也有其优势,主要是易于组织,便于教师(专家)事先作出安排,场面比较好控制,教学节奏比较好把握。

2.    传统对话教学中的情感沟通。“对话是指师生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信任的立场上,通过言语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或多向沟通方式”。对话是最理想的情感沟通方式,朋友之间的友谊常常要靠直接的对话去建立和维持。可是,这种方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有其不足。除缺乏效率外,也存在着“亲其师,不信其道”的可能。私人之间的友谊建立起了了,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

3.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沟通。阅读教学是指“以教师指导与学生自育自学相结合,通过读书、讲授、研讨、笔记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加强和深化对理论知识理解,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习得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因应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情感沟通方法。根据柳礼泉教授的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阅读实践包括“精选阅读内容、优化阅读指导、自学与小组研讨相结合、通过课程考试与作业进行考核”4个环节。在实践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情感的交流,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也存在着情感的交流,这是该方式的优点。可是,困难在于,学生的主动性仍然没有发挥出来,学生自身的情感仍然缺乏表达的渠道。

(二)以书信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中情感沟通方式的考察

以书信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即以书信为载体,思想交流为主、口头交流为辅的新型教学方式。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书信作为传递消息的工具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书信在传情达意方面却有着其他通讯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感情的沟通以真情的流露为前提,书信为真情的流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要沟通的情感,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情感,是对理性思考结果的高度认同感,而写信的过程同时也是理性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会排除掉情感中过于随意的成分。再次,书信一旦写成,其中所渗透的情绪就被固定下来,不会再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只要书写时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对方在阅读时体会到的仍然是同样的情绪。最后,书信与作业(例如论文)不同。书信由于意在私人之间的交流,所以个性更强,术语较少,理解起来更容易,阅读起来更有趣味性。

(三)以书信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中情感沟通方式的实现路径

1.    教师写信和发信。可以由教师给学生写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等精神融入其中,集思想性、学术性、通俗性于一体,注意语言的亲和力,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阅读材料。信件采用电子版,便于传播。这一过程,也是教师与自己的灵魂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认识自己,检讨自己,提高自己。发信可以利用微信等新传媒工具,在称呼栏进行个性化设置。

2.    学生读信。学生阅读教师写给自己的信件,并将阅读中的思考列成提纲。

3.    师生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信件、思考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和内容展开讨论,口头交流沟通,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4.    学生回信。口头交流结束后,学生结合交流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用书面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不论是自己的心得还是疑惑,都用书信的方式吐露心声。

5.    教師评议。教师选取比较有价值的学生的回信,与全班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任何学生可以对作品中的观点提问,作品的主人现场进行回应。教师同时对学生的回信进行点评。

6.    学生修改完善自己信念。作为成绩的评定依据。

7.    如有进一步的需要,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学生可以和教师随时进行课外互动。

8.    考核方面,淡化期末考试。分数评定的依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包括出勤、发言以及和教师其他书面交流材料等;二是学生信件的质量。信件的质量在总成绩中占主要地位。对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予以出版,作为学生大学学习的重要成果,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4(10).

[3]   韩庆祥.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EB\OL].http://news.gmw.cn/2015-02/05/content_14746126.htm.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李建华,李丽红,曾崯.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02).

[6]   许传红,潘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6).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8]   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3(02).

[9]   肖晓玛.走向对话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4(11).

[10] 柳礼泉,段丽.阅读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

作者简介

折军(1978—),男,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党建基金项目:共同体导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工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DJY201814。

猜你喜欢
情感
体会审美的情感等
情感
台上
情感体验
基于情感特征的用户聚类分析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我的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