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13 09:40刘占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物心理

刘占奎

【内容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关键阶段,其对学生来说关系到未来、关系到成长,青春期学生,有着快速发育的身体,心理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该阶段的学生同时兼顾成熟与幼稚的特性,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非常突出。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逐渐的加剧,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消极影响。生物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自然学科,要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物生物教学

初中生需要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带给学生一生健康、积极的影响。除了关心学生学习态度之外,同时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挂钩。初中生物是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教师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基础知识传授和心理教育渗透,提高生物教育质量的同时,展现新时期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追求。让学生形成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巧妙的联系,促进学生后全面能力的成长。

一、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内容

生物课堂上,教师不能随便教学,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使用。要从教材中找到和心理教育匹配的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青春期。而且,教师在正式上课前要积极的备课,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需求为学生设计教学。要充分发掘与调动学生成长潜力,在针对化的课堂上,完成心理教育、知识教育。

在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农村资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有效的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准备活动:首先让学生自行调查,在农民种植农作物之前都会做什么事情。在播种以后,还有什么工作。让学生自说一说家里贮藏的哪些各种农作物种子发芽情况,适不适合播种。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并明确种子萌发条件,尤其是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生命来之不易的意识,学生形成了生命观念,明白了环境保护意义。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开发农村资源,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挖掘生物教材中的有用材料,展现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使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多数学生都不了解身体发育相关知识,学生没有从正面渠道获取什么影响了身体发育,只能从网络中能获取不正确、零散碎片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初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1]。因此,初中生的身体在快速的生长发育,并逐渐的走向成熟,每个人的身体发育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要说明的是青春期出现对异性特殊情感、好奇心非常正常,生物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更加正确的了解自己,客观的面对自己的身体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问题和心理变化。教师要对青春期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意识,整整了解自己,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排除手段。以轻松愉悦的态度走出青春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达成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农村学校中,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狭隘,消息闭塞,参与到活动较少,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不足,人际关系不佳。学生通过有关于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会明白,差异是客观的,在世界中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的独特性[2]。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学会欣赏自我,能够更认真的接纳个人,消除各种负面情绪。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以及基因组成因素等影响,学生之间存在不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或实验,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互动学习,彼此接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适当对学生进行赞扬

部分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较强,能够为了目标不断的前进。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关键阶段[3]。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进行赞扬,夸奖学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众所周知,农村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亲自实践、亲自试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学习自信,培养能力。教师若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学习热情也会逐渐的增高。对于学生来讲,赞赏的力量就是其前进的动力,鼓励其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五、营造良好情境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教學活动需要相应情景的支持,情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也有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和渗透需要搭配对应的情境,要利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景干扰学生。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公平环境,鼓励学生更加自主、认真、轻松的学习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和他人友好相处的办法。因为初中生大多内心敏感、心理脆弱,所以教师需要多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精神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效果。

六、用爱理解、包容学生营造融洽课堂氛围

教育的关键点就是传达爱,教育本就是对爱的启发,对爱的教育。教师需要用爱来感化学生,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注入养料、打开学生的内心。教师的爱将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教师一定要改变过去的教育观点,教师不可以像过去一样继续牢牢把握课堂节奏,故教师应当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乐趣,不要被动学习,完全听从教师指导。每个学生都是由自尊、有思想、有潜力的。不能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要多启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点燃学生智慧。教师在和学生对话的时候要和蔼可亲。不论学生的问题多么荒谬、多么幼稚教师都要耐心讲解和对待。在学生回答了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要第一时间鼓励和表扬。对于平时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用夸张性的鼓励方式,如果学生答错答案不应该嘲笑学生而是要关注学生自尊心,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虽然多数生物教师并不是班主任,但生物教师平时仍旧要多深入班级和学生交流。课前提前来到班级和学生谈心,熟悉和了解学生生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要消除师生交往顾虑。在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消失殆尽以后,学生自然会喜欢教师,主动和教师沟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

七、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生物课堂不仅要传授学生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帮助和指点学生学会做人。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品格几乎都是在教师个人魅力影响下形成的。虽然当代教师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比如报酬低、工作沉重、考核压力、家庭矛盾。但教师绝不能将这些不良情绪带到班级、带到学校。如果教师将学生当作是出气筒发火,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并教会学生如何调节情绪。积极、微笑的面对生活才能让学生也形成这样的态度、能力。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挚的爱心对待学生,打动学生的内心。用爱撑起学生成长的天空,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光明。

结论

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初中生物课堂,需要教师认真细致的挖掘教材知识,让学生发现自我特点和与众不同,让学生形成合作品质。另外还要适当对学生进行赞扬,应当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完美结合人心理教育与生物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其中内容。更好的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自己,勇敢的面对人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雪爱.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对策探讨[J].才智,2019(21):65.

[2]董红梅.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J].黑河教育,2017(3):37-38.

[3]刘文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2):100-101.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生物心理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