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俊义
【内容摘要】《归园田居(其一)》昭示了陶渊明矛盾的心路历程:有着决绝的态度,却迈着踟蹰的脚步;笔下是诗意的生活,面对的却是残酷的现实;看似淡淡的喜悦,却有稳稳的幸福。《归园田居(其一)》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
【关键词】陶渊明 心路历程 矛盾道家文化
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和辞赋家,为人所赞叹的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就是陶渊明。在山水田园诗中,诗句清新淡雅,给人意韵悠然之感。然世人多从其诗歌中发掘深远的诗意,却很少了从诗歌的意象里烛照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殊不知诗歌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文字是一个人的精神表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归园田居(其一)》中领悟深藏于其中的诗人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陶渊明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咏叹、煎熬;又挣扎着试图超脱痛苦,突破心灵的困境。
一、决绝的态度,踟蹰的脚步
陶渊明为什么回归田园?可以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总结。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一句诗娓娓道出了缘由。“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说自己在小时候就仿佛与世俗人间格格不入,不爱这热闹的世俗。“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天性就说这般,喜爱自然是天性难掩。“守拙归园田”是说带着自己的拙见归往田园自然之中,不勉强地混于俗世。这些是回归田园的内因。
陶渊明所在的官场则是他归隐田园的外因。他有两个比喻形容官场:“尘网”、“樊笼”。“尘”字乍然便想到了“灰尘”、“尘土”,有污浊之感,而“网”字仿佛牢笼,使人难以挣脱。“樊”与“笼”两字意义相同,指被禁锢在一方天地之中,失去自由。陶渊明对于自己曾身处的官场,则用了“羁鸟”、“池鱼”来进行指代。羁鸟受缚,难以徜徉天际;池鱼被阻,难以畅游海洋。
陶渊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辞官的坚决。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他六十一年的人生历程中,有十三年是在官场度过,仕、隐徘徊多达五次。公元393年,陶渊明初入官场,担任了江州祭酒一职,但未久便“不堪吏职,少日即解归”。在公元400年他再次出仕,在荆州府做属吏。不久以丁忧为由辞官。而后在公元404年再入官场,于刘裕幕下担任参军一职,后又加入了刘敬宣幕府担任参军。公元405年,任彭泽令,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了仕途。
现在态度如此决绝,可当初为什么一错再错,“一去三十年”呢?中国士大夫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陶渊明少时就“猛志逸四海”,陶氏一族又有尊崇儒学的家风。入世思想早已融入陶渊明的血肉,积淀成他深层的心理机制。因此他走上仕途是必然的。
陶渊明热爱自然的本性看似是与生俱来,但事实上是他宦海沉浮后的突然醒悟。在初时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种的挫败后的醒悟,是在宦海煎熬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可以说,陶渊明告别官场的过程就是他不再迷茫,发现自我的过程。
二、诗意的生活,残酷的现实
置身官场的陶渊明,如同笼中鸟、池中鱼,困顿不已,世人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于陶渊明来说,“海阔”、“天高”之处就是园田居。园田居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对住处的简单勾勒和描绘,表达了尽管住处不甚华丽,只有“草屋八九间”,但是房舍有榆柳树的绿荫遮蔽、桃李点缀,也是素雅淡然。“荫”意为庇护,树木枝繁叶茂,似乎善解人意,为主人家提供清凉。“罗”有排列、主动呈现之意,树木似乎主动排列在堂前。可见,陶渊明由衷地喜爱园田居,爱之不足,将树拟人化,寄托情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意为模糊,画面呈现一种朦胧美。“依依”是指轻柔而缓慢飘升,画面呈现一种轻柔美。“墟里烟”描写的则是农家的烟火气,给人以温馨自然的感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犬吠鸡鸣之声在无意中为画面增加了勃勃生气,动静相宜,以动衬静,显得幽静祥和而不冷清,宛若《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真是桃花源一样美好的地方吗?诗中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的“十余亩”、“八九间”是多少呢?东晋大族田产以“顷”计算,按“亩”计算田产只能算普通农户水平。东晋“十余亩”相当于今天的七亩左右,七亩田对于陶渊明这七口人的家庭来讲,委实不算太多。其中的“八九间”的房屋,换算过来,也大略约当下的八九十平的房子左右,实在是不算太大,甚至有些许狭小。因此从这些内容的实际分析上来看,所谓的园田居即是陶渊明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写照,这些在当下看来并不好的生活条件,在陶渊明看来,却已经是“不小”、“不错”了。
诗歌描绘的并非真实的田园生活场景,而是经过陶渊明心灵选择、创造的田园图景。正如荣维东教授所说,“文学艺术对生活的表现是一种审美观的映照,是对原生态的生活的艺术加工。作者从现实中提摄现象,进行选择、组合、变异,融入主观情思,从而生成与真实的现实有一定距离的新形象。”
魏晋是一个个体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觉醒的士大夫纷纷高蹈人格独立,勇敢追寻内心自适,抗拒异化自我的力量。陶渊明正是其中之一。描写诗意的田园,不仅象征陶渊明审美灵魂的激活和感官的复苏,更是对自己误入官场自我迷失的拨乱反正。一言以蔽之,回归田园的过程是陶渊明诗意栖居,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
三、淡淡的喜悦,稳稳的幸福
而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生活状态如何呢?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四句诗将他的生活状态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这四句诗中,一经阅读就能够感受到陶渊明的轻松和愉悦,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陶渊明的轻快和自然。但是细细探究,正如高尔泰所认为的那样,艺术家们即使是在最快乐的时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隐秘的不安和踌躇。仔细阅读品味,你会发现陶渊明在圆满的生活里追求着更高的人生价值,淡淡的喜悦的背后蕴藏着他那稳稳的幸福。
“户庭无尘杂”,“户庭”表面是指室内庭院,实则指向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尘杂”不仅指灰尘,更指尘俗杂事。摆脱了俗世的杂物的陶渊明,洁净的庭院与宁静的心灵相映成趣。
“虚室有余闲”,“虚室”不能只从字面理解为空荡荡的房子,它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庄子的心斋哲学的鲜明呈现。在《庄子·人间世》中有云“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虚者,心斋也。”所谓的“心斋”是内心的宁静、虔诚和心无旁骛。要如何才能在这俗世之中保持宁静、虔诚和心无旁骛,做到“心斋”?郭象在阅读到《庄子·人间世》中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时,曾为此标注,他认为“阕”就意味着“空”,即空明。“室”则是喻指人的内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瞻彼阕者”的意义就说说要达到一个“空”的心境状态。“虚室”即指内心不杂糅无谓的欲念,内心纯净,“生白”意为光明绽放而后化为一片纯白,即为“生白”。故而“虚室生白”即是指内心空明,无杂糅的欲念,保持空明、自然的心境而后得到一片光明。因此,“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就代表了陶渊明想要除去自己世俗的欲望,想要做到“无欲无求”,内心淡泊。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陶渊明在世俗中的沉浮和经历,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他在世俗之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追求和思想的桃源,并获得了超越平凡的精神追求和永恒价值。我们可以从《归园田居(其一)》着手,仔細揣摩诗中的每一句诗,揣度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的徘徊和犹豫,体会到身处于那个境地之中所需承受的痛苦和尖锐的矛盾,深刻地领会到陶渊明对于自然和人生理想的永恒追求和不懈探索,这也正是陶渊明能够不朽于世,陶渊明的精神能够得以流传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M].上海,中华书局,2008年.
[3]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