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策划:融媒体时代的新气象
融媒体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观念变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整体效益,越来越多的媒体结合自身媒体的需要和可能,在诸多方面改革创新,策划出符合新闻规律,既受到上级领导机关肯定又得到广大受众好评的新闻报道。
全方位呈现脱贫攻坚画卷,在培养人才中创新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今年是关键一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从6月起组织旗下各媒体联动,推出“倾听河南脱贫故事?百名记者进百村”为主栏目融媒体系列报道。该组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形态,推出了一批有亮点、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产品,全方位呈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画卷,有效汇聚起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
主流媒体在融合时代占领舆论主阵地,产品是前台展示,人才队伍是后台支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百名记者进百村”系列报道,在策划思路上将产品制作与队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借鉴价值的新闻立本之路。在策划报道之初,编委会就确立了以下原则,即实现“六大目标”——编辑记者综合素质大提高、工作作风大转变、精神面貌大振奋、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大增强、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舆论氛围大提升,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大发展;实现“两个全覆盖”——一线青年采编人员全覆盖,全省重点市县全覆盖;突出“四个在一线”——发展面貌在一线呈现,工作作风在一线转变,民情民意在一线聆听,党的政策在一线解读。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报社打破采编人员岗位职能界限,不论是文字记者、评论员、摄影记者,亦或是新媒体岗位人员,均要求独自完成一个重点村落的全部报道任务,文字主稿、评论手记、摄影图片、短视频制作等各环节,必须独立制作完成。稿件经报道工作专班审稿组审定,达标后推出,不达标者须返回村庄重新采访制作。
评论部刘婵是平日专攻评论写作的评论员,在此报道中她以“评论记者”的身份,赴洛阳孟津县驻村,既当文字记者,又当摄影、视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蕴涵评论员的思辩,自身的业务素质受到很大的锤炼。在驻村3天后,她结合所见所感,围绕黄河主题,写该村的生态、文化、经济变化,写村里人如何在河洛文化的滋养下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力争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以小人物展示大情怀。在回郑州的路上,就提前完成了文字稿件。在制作短视频产品时,她梳理自己拍摄的视频素材,包括人物特写、村容村貌、植被花草,捕捉一切能感知到的细节,使素材变得栩栩如生,用了一个小时就制作完成了一个三分钟新闻短片,受到好评。
把握时代脉动,在“变与不变中”创新
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认为,今夏长江流域大洪水,是1998年以来湖北防汛首次面临的真正考验。
面对前所未有的大汛,湖北为何能够通过“大考”?1998年以来,我们与洪水的较量中发生哪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湖北日报编辑部策划推出报道《22年的变与不变——今夏抗洪与98抗洪对照思辨》,稿件从时代发展入手,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又有历史纵深。
稿件对比1998年抗洪与今年抗洪的防洪工程建设、物资装备投入、人力投入、受灾情况等多个方面,彰显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如果说98抗洪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人民战争,那么,2020年防汛抗洪打的则是新技术条件下的装备战、综合国力战。报道提炼的核心主题:抵御洪水的,是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制度建立起来的防洪体系!护佑家园的,是干群同心、军民团结构筑的“钢铁长城”!
报道融合创新,“一鱼多吃”,凸显融媒体产品优势。本次报道报社微信号先后推送图文版“22年的变与不变”、图示版“1998→2020:变与不变”,选取1998年与2020年抗洪图片前后对比、数据对比,给读者强烈视觉冲击,富有说服力。微信还设计互动环节,“点击查看”即可出现完整图片,兼具趣味性、参与性。
为深圳40年生日祝福,海内外同步上线创新
8月26日,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晚报》开全火力,利用全媒体矩阵,推出全息化/生态式的报道场景,为特区建立4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报纸端:推出88个版的献礼特辑,大气磅礴,而又充满互联网时代的特质。献礼特辑推出“我圳,生快!”创意头版,朗朗上口,轻快俏皮,对城市的深情与热爱跃然纸上;特辑分为四叠:新闻叠,以“爱深圳的10000个理由”为统领,解密深圳特区40年发展动力;政务叠,以“辉煌40,圳在奋进”为主题,盘点深圳政府機构4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优异成绩;金融篇,回顾深圳金融业一路改革创新风雨历程;地产篇,精选40个代表性地产,共同见证行业之路,致敬特区辉煌历程。整个特辑,以红色为主视觉,配合精美图片、插画,生动直观展现深圳经济特区繁荣发达的发展局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全媒体端:截至8月26日晚12点,深圳晚报新媒体矩阵平台共推出关于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相关稿件超600篇,相关系列报道全网曝光量过5600万。针对此次主题宣传,深圳晚报新媒体配套打造了航拍《航拍 | 不惑之年,四十“圳”好》、“爱深圳10000个理由”系列短视频及海报、换脸小游戏、H5、沙画、深圳声音明信片等多元化产品,为深圳经济特区系列报道添砖加瓦。
深圳晚报还充分利用自有的两微三端,分别在深圳ZAKER、深圳网易、深圳+客户端开设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相关专题,对主题报道第一时间进行及纳及重点位推广。
由深圳晚报策划制作的“外国人有话说”系列短片《Shenzhen Is My Home》展现了深圳特区对外开放的博大胸怀,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自8月24日起于海内外同步上线,该系列短片分为环境、时尚、科技、文化、创业五个板块,截至目前已更新3集,阅读量过200万。
二、不良策划为何屡禁不止
“新闻报道策划说的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赵振宇著《新闻报道策划》4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为了积极应对特别加强了记者参与式的报道策划,以争取更多更加广泛的受众支持。但是,近十多年来这一策划活动有很多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公道的基本要求。
2007年3?15之际,杭州的媒体策划了一个选题:用茶水代替尿液,检验医院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水准。当时,在媒体暗访的10家医院中,有6家都检测出茶水“发炎”,5家开出消炎药。这件事被称为“茶水发炎”事件。针对媒体刊发的调查结果,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自发进行了可重复结果的检测。在短短48小时内,就提供了相对准确和负责的数据:136份报告中有127份证实原来的结果是可重复的。这一检测数据向媒体和公众表明:茶水的确“有可能发炎”,媒体“策划”属于任意而为,其调查结果不具任何科学性。此事件发生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网络中心发表了《从“茶水发炎”报道反思新闻策划》一文,从行业协会角度提出“新闻策划不能无中生有”。
十分遗憾的是,事态并未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参与者中还有中央媒体和地方重要媒体,多为电视台。时隔5年后的2012年7月,央视记者在暗访“男科门诊”时,使用康师傅绿茶饮料替代尿液送检。几家男科医院的尿检报告结果显示,“尿液”中有大量“霉菌和杂菌”。节目在7月29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后引发关注,被称为“茶水二次发炎”事件。人们常说,人不能犯两次相同的错误,但就有新闻人这样不长记性!
我们提倡记者到基层、到一线、到新闻发生的地方采访报道,但是,这一切都应遵循新闻规律和社会准则,不可越雷池一步。2011年3月25日中央台《新闻1十1 》做了一期“当慈善遭遇‘无良策划”的节目,说的是广州一位网络操手“金泉少侠”打着救助小女儿治疗眼疾需要高昂药费的“爱心”,要她的母亲在1000米的距离跪行两小时他便要社会给她捐款(实际上是他个人揽财),更是遭到人们的广泛非议。白岩松在节目中说,“这是对公众的一个巨大刺激,让信任危机更加恶化!”造假者被免去了版主的职务。还有这些年的记者卧底探访高考案、小女孩为中暑摔倒路人打阳伞、脚崴了您能扶我过马路吗、将手表或钞票故意丢失来来考验路人的道德良知,等等。就连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在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的道路上似乎有些走偏:找到人却没有马上告诉求助者,没找到人也没有马上告诉求助者。对于求助者而言,来参加《等着我》这个节目,是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失散的亲人,而节目的制作人仅仅只为了现场轰动效果而忽略了找人者的心情。(参阅柯赟、赵振宇:《电视节目的传播属性——以“等着我”为例》,载2017年8期《新闻与写作》)
《你会怎么做》是广东卫视精心打造的全国首档社会行为观察类节目, 在真实的公共场所还原当下社会热议的事件,多个角度隐藏拍摄,观察毫不知情的路人是否会插手干预。2017年9月,该栏目组来到武汉,以“老年人遭遇诈骗,你会怎么做”为主题,在汉口西园咖啡陪你店铺分别进行了四场录制,演员四次扮演“老人”和“骗子”,都被武汉人揭穿并擒拿。其中,三位“见义勇为者”是 “00后”的中学生,其中有一位用手机解救“老人”的是高一女生。连日来“00后”武汉伢“路见不平掏手机”的视频被疯转,引来网友纷纷点赞。广东卫视评论员点赞:“中国少年,当如是。”为此,当地媒体予以积极报道。
见义勇为者值得点赞,但是电视台的做法却需要批评!当地媒体的赞扬性报道,更助长了这种违反社会道德和新闻人职业素养的行为。当时,我就在人民网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人们的道德良知是不能用模拟的方式进行检测考试的,特别是在加强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这种策划报道传播出去,将加重社会危机的产生和漫延,不利于人们建立自尊、自信、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貌。(参阅20170925 人民网)
所谓参与式报道,是指传媒根据报道需要,派员以特殊的社会角色或公开体验,或隐蔽暗访,或催生、促成事件的完善和圆满,对需要报道的对象或过程,采取接触、参与等方式进行深刻的体验、感悟或组织,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普遍规律,以独特的社会身份予以反映的报道方式。(赵振宇著《新闻报道策划》255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记者以体验、暗访等形式进行的参与式报道,如有的报纸开辟的“记者换岗”、“记者体验”、“记者打工”、“记者暗访”等栏目,有不少记者当上了清洁工、火化工、装修工、巡警、交警、幼师、售货员、餐厅服务员、菜贩、精神病院的病员护理、邮递员、导游、环卫工、钟点工、搬场工、卖花女、居委会主任等等。真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身影──记者与老百姓的关系更密切了;天天都有各行各业人和事的反映──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反映更广泛更全面更细致了,我们的媒体和报道自然也更受读者欢迎了。(赵振宇:《警惕参与式报道策划背离新闻宗旨》,2010年9期《新闻与写作》)但是,在参与式报道策划中,要特别注意明确目的,选准参与方式;客观公正,防止片面性;尊重客观规律,切忌越俎代庖;注意安全,保护自己。基于当前不良策划屡禁不止的现状,特别要求中央媒体带头恪守职业道德,按新闻规律办事,中国记协和管理部门加强对媒体和记者的专业思想和技能培训,普及和提高新闻策划理论素养。所有媒体要提高判断识别新闻策划能力,不能为走偏道的同行们添油加醋,增强媒体的公信力至关重要。习近平在考察兰考县讲话时曾提醒我们,在今天的网络时代,要特别注意防止“塔西陀陷阱”的出现,不能因媒体策划失误而影响到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
三、新闻策划:要接受时间的打磨和评判
应编辑部的要求撰写此稿,汇报我的新闻策划实践和思考,供媒体朋友们参考和指正。
我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江日报工作以来,就十分关注新闻策划这一课题。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不仅引起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也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改善和进步,其间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公布,为贯彻中央精神,1987年1月23日报社适时推出了《人与社会》周刊,宗旨是:关心人、研究人,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该版以新闻的敏锐发现问题,以理论的深刻研究问题,以多样的手法表现问题,以平等交流的态度与读者探讨。创办以来,《新闻出版报》三次刊发文章,对该版和重点栏目《社会中来》进行介绍。在1988年的全国好新闻奖(后改为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社会中来》获全国唯一的好专栏一等奖。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传播越来越向着融媒体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便开展了这种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宣传方针,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长江日报周刊部(时任周刊部主任)、武汉电视台经济部、武汉电台新闻部联合主办的《热门话题纵横谈》专栏,于1994年1月15日推出第一期。长江日报周末版、武汉电视台彩桥830、武汉电台白云彩虹873都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名牌专版、节目,又在“黄金时间”刊出或播放,吸引着一大批热心的读者、观众和听众。“热门话题”集中在星期五、六、日进行“纵横谈”,三种不同媒体以自己的表现方式,相对集中探讨某一社会热门问题,形成了声势,使三者互为映衬,互为补充,大大延伸了各自原有的新闻功能。8月17日《新闻出版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介绍了联办专栏。嗣后,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作了批示,表扬了这一专栏,并要求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电视台派人总结武汉3家新闻单位联办的经验,向全国新闻单位推介,促使新闻报道形成合力。1994年11期《新闻记者》介绍了这一做法。为了更好地总结自己和全国媒体在新闻策划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我在2000年撰写出版了《新闻策划》一书。
新闻人的策划思想不仅表现在工作中,有时也可以和应该表现他的一切社会活动中。2011年,我随高校学术访问团到美国的东部城市和大学访问。所到之处,我发现所有的楼堂馆所和交通要道处的时钟都准确无误。但是,在我们参观波士顿大学里中国孔子学院时,却发现墙上的时钟停了。询问负责人,说是“没有电池了”。我用行走的手表与停摆的时钟对比,拍了一张照片。回国后,我写了城市时钟要准的评论,没有什么反响。2014年,我应邀参加武汉市政协会议与市长对话。此刻,我将在美国拍摄的照片和我参加政协会议发现驻地、车辆时钟不准的问题,特别是大会所在地武汉剧院时钟停摆的照片在会场上展示,引起了唐良智市长的积极回应:要求市政府的钟都要调准、政府官员带头守时,对城市的时钟要检查维修好。市政府办公厅还专门发出《关于倡导“时间文明”活动的通知》,在全市开展倡导“时间文明”活动。新华社为此发布通稿,中央及地方媒体跟进追踪调查报道,我也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媒体撰写了《倡导“时间文明”新理念》《中国时间和中国效率》《时间文明可以“马上”有》等评论和理论。在这些文章里,我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时间文明讲的是在一定时间里对人们行为准则的要求,即规定性、信用性、平等性、有益性和层次性。提出要认识时间、珍惜时间和恪守时间,从而保障实现中国梦。这个课题也成为我讲座的一个重要内容。
2001年我调入华中科大学新闻学院从事新闻教学,其中有一门课就是讲授《新闻报道策划》,本科生32节,研究生开专题课《媒体策划研究》16节,一直延续至今。经过修改完善的《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被列为“十一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个新闻人除了搞好本职工作需要完成的新闻报道等项任务外,也是可以从事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社会问题研究的,有些课题则是需要长期甚至一辈子关注的。1986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鼓励大家讲心里话》的评论员文章,我当即写了《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地方》在该报一版“每周论坛”刊发,《光明日报》隔日在一版全文转载。随后我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今天,怎样讲好真话》《提倡讲心里话》《网络时代讲真话》等评论文章,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发表《新闻评论是公民的一项素质》《公民意愿表达的实现路径探析》等学术论文。1999年,我出版了《与灵魂对话》一书。2009年,出版了《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及本人和媒体的评论。有了这些观察、研究的积累,在讲授教育部视频精品公开课《社会进程中的公民表达》基础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完成了《讲好真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2020年1月二次印刷)这本书,对新媒体时代的公民表达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在《讲好真话》后记中写到,我们有必要在全体民众中提倡和奖励讲真话,学习讲好真话,提高讲真话的表达艺术和技巧;反对讲假话,批评和惩罚讲假话——建立一种良好政治生态的舆论环境和管理體制。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以积极慎审的态度,说一点自己能够说,说得好的话,做一点自己能够做,做好的事。
《讲好真话》出版后,人民网、光明网、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广播电视报、领导科学论坛、学习强国论坛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和评介。
从大学毕业到媒体进高校,从事新闻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近40年。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更需要“就‘势论事”,即以存在和发展的形势认识事物;“据‘势行事”,即遵循形势的规律和要求做好每一件具体事情;“以事成‘势”, 即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方法和手段,使我们所干之事能积聚成势发挥最大效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时间则是评判人们认知和实践是非功过、正伪优劣的最终标准。
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融实践与理论相给合的综合学问,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行事”与“形势”的辩证关系,以新闻人的职业敏感和智慧发现需要、可以、能够讲好的故事,以新闻人的职业技术和方式讲述和评论好故事,以新闻媒体特有的社会威力和魅力加强党和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促使故事在有利于大众和社会的轨道上完善和圆满,促使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我们拼搏奋斗孜孜以求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