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职能下博物馆出版刊物的策略研究

2020-11-13 01:25周雅琴吴波王佳瑞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刊物文物绘本

周雅琴,吴波,王佳瑞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公共教育职能一般是指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公益性机构在教育公共产品的产生和供给中所必须履行的相关职能。而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最初主要以研究、收藏、陈列为主要职能,是贵族名流、研究人员等少数人的古物陈列所。18世纪末法国将卢浮宫向社会开放,从此博物馆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任何职位身份的人都可以在此进行参观学习,博物馆成为全民共有共享的社会服务机构。20世纪以后,博物馆逐渐成为国家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学堂,公共教育职能成为其首位职能。而博物馆出版刊物也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而成为其教育职能的延伸之一。博物馆出版刊物是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连续刊登各类作品的出版物,是博物馆历史文化见证与活动记载的一部分,根据发行对象划分为内部读物和外部读物,能够让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知识,使博物馆的参观受众群体在离开博物馆后也能够继续了解博物馆文化,成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体。

一、博物馆出版刊物的发展现状

国外博物馆出版刊物发展历史较早,很多博物馆均拥有自己独立的出版社,在出版方面充分结合社会力量,已形成良好的生产体系和一定的规模。在出版刊物方面做到了科普与趣味相结合,以历史文化传播为己任,以观众为服务核心,注重对未来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于1870年成立以来,便出版了各种类型的刊物,其刊物的目标之一便是将出版物范围扩大,使更多受众了解博物馆文化,在无形中进行公共教育,从而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关键是其读者定位亦非常明确,给专家看的研究性出版物极尽严谨精确,而面向儿童的读物则能做到充分吸引孩子们。如学术研究的论坛年刊杂志《大都会博物馆杂志》,主要记录大都会馆藏资源及相关展览主题和对艺术品的学术研究(图1),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简报》则是一份面向普通读者的季刊,重点关注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或展览的作品。总的来说,国外博物馆出版刊物大都定位明确,形成规模且长期效应好。

与国外相比,国内出版刊物的发展远跟不上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很多国家级博物馆都未能自主创办刊物,出版刊物大多以出版社为主,办刊思路模糊,不能体现本馆特色。其次是博物馆出版刊物多为内部发行,专业性较强,不能够满足各个年龄层的不同文化水平的观众的要求。在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案例是故宫博物院,其出版历史悠久,是目前为止我国三千多家博物馆中唯一拥有出版社的博物馆。故宫出版社本着“个性化出版、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依托故宫资源,形成宫廷文化、文物艺术、明清历史三大版块,出版的刊物有学术性质的《故宫博物院院刊》、定位为普通读者的《紫禁城》等15种刊物,撰稿人均为国内外研究故宫学的专家学者,以刊登文物历史研究为主,大多还是较为晦涩难懂(图2)。因此在出版刊物的多个方面应该有所改善,真正做出面向普通大众阅读的刊物。

二、公共教育职能下博物馆出版刊物的重要价值

(一)博物馆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载体

>图1 《大都会博物馆杂志》“来自纽伦堡的比赛和游行书”

>图2 故宫出版刊物《紫禁城》

>图3 《青铜国》

博物馆的实体是有限的,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可以通过文博出版物的辅助作用而无限扩大。人们通过阅读博物馆刊物,获得对博物馆文化更深层次的认知。博物馆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而博物馆出版刊物作为一种纸质媒体,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记载了人类科学文化技术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秉承着传统与创新的理念,深挖各种馆藏资源将其转化为人们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受限于博物馆场所本身的教育受众范围,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将文化资源输出,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是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深入人心的文化资源传承载体。

博物馆馆藏资源极为丰富,观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每件文物,而博物馆出版刊物能够延伸文化传播的广度,向普通大众普及文化知识。以中国为例,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仅故宫博物院馆藏可移动文物就有8万件,观众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看完所有展品并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且很多的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会出现博物馆疲劳现象,注意力不断下降。因此博物馆出版刊物作为文化资源传承的载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将馆藏资源利用图像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使人们真正得以了解文物背后的内涵及其意义,有效地缓解博物馆疲劳,让人们在走出博物馆后也能获取有效的知识。并且博物馆出版刊物对于一些难以保存、易于破损的文物也有较好的传承作用,如漆器类、织绣类、壁画类等文物易于损坏,博物馆出版刊物能够更好地使这些文物通过图像文字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博物馆出版刊物成为博物馆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与观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拓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公众活动“刚需之外”的首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在“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博物馆出版物的发展,而博物馆出版物的发展又增加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博物馆文化资源传承必须要依靠多种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博物馆每年都会通过积极举办各种展览活动,来进一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并增进与业界的交流。而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场所和空间来进行,并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方面,有些人因为时间、空间等限制不能参加展览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参观展览的人来说,看到的文物也只是泛泛了解,想要再次回顾也无从查找资料。而博物馆的出版刊物恰恰能够突破这种限制,让人们走出馆舍也能获取知识,及时详尽地记录博物馆所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间接地参与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来,使有限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通过博物馆出版物的辅助而无限地扩展开来。博物馆出版刊物也是文化知识延展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出版刊物可反复阅读、长久保存的特点使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有了良好的补充与延伸,博物馆出版刊物能够使文物不仅仅限于当时当地的历史,而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深挖藏品资源信息,使文物所在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已经消亡的制作工艺、藏品背后的故事和藏品的特殊材质等人们无法从博物馆直接了解到的知识得到真实再现,从而拓展了人们对于文物更深层次的理解,使观众不仅是看到一个文物的历史,更是对文化知识的多方位的延展,真正使公众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中习得知识。

(三)培养非正式学习的阅读习惯

博物馆的出版刊物能够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兴趣,通过连续出版的方式,引导人们的购买行为从而培养公众的非正式阅读习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走出课堂通过非正式学习途径来获取知识。非正式学习就是泛娱乐化,是由学习者进行自我主导的一种碎片化学习方式。博物馆能够通过举办各种社会教育活动激发人们在观展中对文物的兴趣和对博物馆深入探索的欲望,而博物馆出版刊物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语言解决观众在观看展览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博物馆出版刊物的阅读正是人们主动去探索问题的过程。因此观众在阅读时心态也会比较放松,也更愿意以这种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点,增强学习动力,使观众在泛娱乐化的学习方式下轻松获得知识与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逐步养成。

博物馆出版刊物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连续刊登各类作品,其中定期发行的期刊分为年刊、季刊、双月刊和月刊。具有更新快,时效短的特点,每一期都由不同的内容构成,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会比较浓厚,能够加强非正式学习的新鲜感和持久力,且刊物所刊载内容有限,篇幅短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独立分散的文章来进行目的性阅读,不会造成额外的阅读压力,相比其他书籍,轻薄易携,可在离馆时带走,随时翻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零散无规律的碎片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而博物馆出版刊物通过连续不断的出版来引导人们持续的购买行为,随购买行为的不断重复,使博物馆刊物融入到生活中去,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公众非正式学习的阅读习惯的目的。

三、公共教育职能下博物馆出版刊物的设计策略

(一)非学习型的大众读物

公共教育职能下博物馆出版刊物的设计必须摒弃刻板说教的思维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可读性强的学习资源,做到学术性与大众性并存。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的出版刊物还存在学术性较强,缺乏艺术性和设计感等问题,不适合大众阅读,而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通过图像、动画等视觉语言来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知识,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对博物馆出版刊物提出了新的要求。博物馆出版刊物应该以非学习型为核心,不直接以教育为目的,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来表达博物馆想要传递的思想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选择性阅读,随意翻开书中的任何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都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博物馆做到隐性教育。又由于存在历史跨度的原因,博物馆中的文物很难与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很多文物在人们心中是枯燥乏味的形象,因此博物馆出版刊物必须以大众科普为定位方向,将生涩难懂的文物历史通过绘本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通过大量有趣生动的插图绘画和简单的文字语言来了解博物馆历史文化知识,将知识性、科学性充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情景中,运用新视角来讲述文物故事,做到解释清晰易懂,也可在绘本中适当增加一些互动性设计,使其不再是平铺直叙地传递图文信息,而是将受众也设定成内容的一部分,从而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更加贴近观众。

>图4 《恐龙是怎么来的》

>图5 《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

历史长河中,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但青铜器种类繁多,名字深奥难记,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而由上海博物馆策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青铜器”相关的主题性出版刊物《青铜国》是国内首本以青铜器为主题的非学习型大众科普绘本(图3),以生动诙谐的文字和插图,通俗易懂地向读者展示了有趣的青铜器物和相关历史故事。本书以“让小朋友也能愉快阅读”为目标,提炼了青铜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并进行再创意,创造出生动有趣的青铜器造型,并通过各异的文字游戏和一些彩色贴纸、图画等互动性设计增加与读者的互动,从而激发读者对博物馆的好奇和兴趣,在游戏中,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到不同青铜器的用处,也能够让读者在绘本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观众非正式学习的阅读习惯。

(二)多学科跨界,用大众的视觉语言讲述文物故事

博物馆出版刊物要不断打破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界,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交叉,以大众为核心,用大众的视觉语言来讲述文物故事,形成与观众的良性互动。由于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的受众范围广,涉及各个年龄层和专业层,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兴趣爱好和理解能力等也大不相同,而在传统的博物馆出版刊物设计中,很多期刊的内容依旧是用专业角度来阐述文物历史,与其他学科领域存在割裂的状况,使大部分读者难以理解从而放弃阅读刊物并且丧失对博物馆深入探究的兴趣。多学科跨界的方法就是将文物从文学、理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进行分析,使文物产生新化学反应,不仅保证了学术的多样性,也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从而培养读者多重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在内容上,博物馆出版刊物要以简单的逻辑话语和生动有趣的图形来进行大众科普,将专业的内容转换为简明易懂、可读性强的叙述方式,用大众的语言讲述文物故事并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探索新的开发模式,结合时下热点,运用现在的文字语言形式来讲述过去的文物故事,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让大众都能够清晰明了地学习到知识,使博物馆的刊物具有普及意义,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来到博物馆》系列是面向孩子们的科普性绘本读物,讲述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狮身人面像、陨石还有恐龙三种曾经被毁灭并被人类遗忘千年的历史古物到底是如何来到博物馆的(图4)。绘本中作者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来讲述它们的历史,而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思路,从考古学家、艺术品运输专家、策展人、摄影师、讲解员等不同身份、不同角度来叙述故事,巧妙地将科技、艺术、历史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将博物馆展品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故事转化为大众的视觉语言。不仅能够让读者对科学、文化和历史领域的研究形成一种纵向的认知,还做到了寓教于乐、轻松好玩,还能够让读者在书中就可以了解博物馆的多种部门和职务,使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真正通过出版刊物得以拓展。

(三)高校参与、博物馆、出版机构共同参与设计制作

博物馆应该积极与高校、出版机构共同合作,参与制作,形成资源整合、联合创刊、共建共享的运作机制。博物馆有着雄厚的馆藏资源,而高校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是培养人才的正式教育机构,拥有业内知名的专家和大量的优秀人才,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开启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对话。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高校多专业划分的优势,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或与老师的合作项目等进行与高校的深度合作,进行交叉学科的互动交流。在出版方面,博物馆出版刊物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多为博物馆内部书店或者博物馆线上销售,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出版社增强市场运营的优势和专业出版的能力,与出版机构共同参与出版。而博物馆应该致力于馆藏资源的收集,专心做好收藏和研究工作,定期组织博物馆研究人员、编辑人员与高校师生、出版社开展课题讨论、选题论证,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优秀的出版作品。让不同专业的人才为出版刊物的制作与发行提供技术、内容、设计等方面的支持,以弥补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专业方面顾及不全的短板,开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逐步形成出版刊物不限于馆藏资源的办刊模式,使博物馆刊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公共教育课程中引入绘本的形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2016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系列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合作出版(图5)。该绘本是国博从140万件藏品中甄选出70余件国宝文物,将大量的详实的文物和考古资料作为创作内容,出版社依据这些史料和专影像资料记载,以历史为纲领,描绘出几千年来中国古人在服饰、饮食、审美、技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的排版与设计而出版的中国历史绘本读物。以大众化的语言展现出文物真实的社会背景,内容生动有趣,清晰易懂,是博物馆与高校出版社合作的典范。

总结

随着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的不断拓展,博物馆出版刊物作为文化资源传承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博物馆出版刊物要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从多学科跨界的视角,以大众的视觉语言构建出非学习型的大众读物,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与高校、出版机构共同参与设计制作来讲好文物故事、中国故事,从而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公共教育职能。

猜你喜欢
刊物文物绘本
文物的栖息之地
绘本
绘本
绘本
刊物贺词
文物的逝去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