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燕
(栖霞市中医医院儿科,山东烟台,265300)
小儿惊厥又称为热性惊厥,也是通常所称的抽风,属于儿童群体中较为多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发病的原因大部分是由感染引起的,例如:感冒、脑炎、颅内感染、破伤风等感染引起的,患儿的体温达到38.5℃以上,出现神经功能的紊乱,具有较高的临床复发率[1]。因为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并不成熟所以分化程度低,当小儿出现高热时就会强烈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导致异常放电从而引起惊厥,患儿发病时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本文探讨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小儿惊厥,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栖霞市中医医院80例高热患者伴惊厥症状。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2.1±0.5)岁。研究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2.2±0.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研究有可比性。研究之前,相关研究活动获得患者及及其家属的书面同意以及伦理委员会的授权。
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实用小儿神经疾病学》关于惊厥诊断依据。②体温≥39℃。排除标准:地西泮、苯巴比妥禁忌证。患者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
建立氧气输送通道,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两组患者静脉滴注冬眠肌松剂,给予呼吸机辅助支持呼吸。药物放冰箱至4℃,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再输入患者体内。
对照组患者,使福建闽东力捷迅药物有限公司生产的苯巴比妥(国药准字H20057384)进行治疗,在治疗环节,通过肌肉注射,将药剂注射到患者体内,注射量控制在每次3~5mg/kg。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控制注射的频次,避免用药不足或者过量的情况发生。
研究组患者在使用苯巴比妥的基础上,增加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地西泮(国药准字H12020957)进行治疗。仍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量控制在0.3~0.5mg/kg,并间隔5h,进行药物注射,同时整个用药环节,控制静脉注射的速度。患儿的单次用药量不可超过10mg。
体温;惊厥控制时间。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对比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对比 (±s,℃)
?
分析两组控制惊厥的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 2。
表2 两组控制惊厥的时间对比 (±s,min)
表2 两组控制惊厥的时间对比 (±s,min)
?
高热患者常并发惊厥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膜炎、大脑炎、严重毒性脑病以及新生儿窒息等[2],导致丘脑下部和脑干部位受到损害,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患儿体温高达38.5℃以上,发生高烧症状后会导致惊厥,这是因为高热导致患儿的大脑受到严重刺激,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严重者可导致癫痫,惊厥一般在发热后12h内发生,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意识障碍,患儿牙关紧闭、眼球固定,严重者面色紫绀,可导致严重缺氧从而导致大脑出现不可逆损伤[3]。小儿惊厥发生后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在持续高热的状态下颅内压将会明显升高,严重的会引起脑疝,脑组织受到脑疝的挤压发生严重缺血缺氧症状,对体温调节中枢造成持续损害[4]。小儿惊厥患儿起病危急,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抢救,保护脑细胞受到进一步损伤,避免患儿的智力发育受到影响。治疗的关键在于吸氧、降温及缓解抽搐,要及时使用镇静药缓解患儿抽搐症状[5],同时要做好高热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以及药物降温等方式快速降低患儿体温,同时要确保患儿的呼吸道畅通,缓解缺氧的症状,由于惊厥时患儿的牙关紧闭,因此要在口腔内放入压舌板,目的是避免舌头被咬伤。临床上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药物有很多种。苯巴比妥作为现阶段一种抗惊厥类药物,其直接作用于人类的中枢神经,有着较好的镇定安神的作用。并且药物用量与实际的临床效果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6]。其作用机理在于,不同浓度的苯巴比妥对于人体内的谷氨酸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度,有效减少病灶区域神经信号传输的范围以及速度。地西泮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环节,可以产生催眠、镇静、抗惊厥等多种效果,并对患者的大脑边缘选择系统进行管控,在管控过程中,增加γ-氨基丁酸的产生速度,通过这种药物,使得人体自身的抗惊厥水平得到提升[7]。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体温和惊厥时间。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体温、惊厥控制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0.05)。
综上所述,小儿惊厥采用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措施效果明显,推荐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