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2020-11-13 07:41:50
上海视觉 2020年1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大学英语人文

陈 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201620)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比上年提高3.5 个百分点。[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并朝着内涵式发展方向努力。

十九大报告关于高等教育提出了两点:一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总体来讲,我国教育的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了世界中上行列,[2]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的人文教育不尽如人意,艺术类院校也存在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人文教育对人才培养非常关键,缺乏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一、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重视分数、才能,心灵教育有所缺失

大学校园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知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这里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亦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当今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如:学校看中的是学生的就业率,所获得的奖项;学生比较关心的也是奖学金、未来就业的问题,使得读大学的目的仅是为了一份高收入的、体面的工作。诚然,上述确实是办学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本质。那什么是教育呢?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如果放弃了这些,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分数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强调这些,忽略了心灵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二)缺乏对独立意识的培养

这可能和中小学长期以教师为学习的主导者、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有关。作为一线老师,笔者发现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是上课来听课,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思考,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深入思考,而是等老师揭晓答案。还有的学生在生活自理上和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亟待改进。一个人若不具备独立的能力,不要说对社会做贡献,即便是自己的生活,可能也难以应对。

(三)缺乏利他的教育

当今的教育,强调比较多的就是学习知识、维护自我。然而,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美德和精神,不知从何时起,已在我们身边悄然褪色。现今,人们更推崇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人认为,有学问有能力,就有了前途,但事实上,有许多有学识、有才能者误入歧途,做出了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事,同时也害了自己。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都有才能,然而遗憾的是,当他们把才能过度地用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时,心里就只有自己了,他们的才能成了邪念的帮凶。一旦从个人到家庭,从校园到企业乃至国家,人人崇拜名闻利养,所有关系都用利益维系,谁都不讲爱心和济世之心,那将会有很多不良社会现象。

二、人文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必要性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及来源

人文教育,一般指人文学科的教育。《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学科”的定义是: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学科也非社会学科的学科总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本质、情感、意志等存在及价值的问题。

西方的人文科学发源于古希腊,而“人文”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的“humanness”(人情、人性)。英语中的“humanism” (人文主义)即由其转化而来。古罗马学者西塞罗主张通过学习古希腊的人文著述来完善人性,培养人格。这就产生了古典人文科学教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人文科学得到强化,人文精神也突显出来。彼特拉克曾说:“知道飞禽、走兽、鱼蛇的特性,而对人的本性无知,这到底有什么好处?”文艺复兴重建了西方的价值体系,使人文教育在西方大学中独立发展起来。[3]

我国的人文科学与西方基本在同一时期发源,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我国人文教育的发源时期又是繁荣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他希望他教导的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即所谓“成人”,因此,他以六经包含的各种知识教诲学生。[4]作为教师,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文化遗产。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5]一个人必须对他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在《论语》里,这个“仁”字泛指人的所有德行。

(二)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祖国的主要力量。从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教育”开始,到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这些都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如今这个重视科学与技术的时代,大学里讲授科学文化知识可以说非常系统、完整,但也要意识到文化的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只重视技术和知识,但是技术和知识扎根在什么上呢?是扎根在人生的智慧上。这种智慧从哪里可以获得?应该是从人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方法,而是在于更多地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思考,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培养自知、自省、关注人、关怀人的精神。只有具有这些品质,每一个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才同时具备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才能真正面对人所可能面临的各种被异化的危险。如果只有科学知识,没有人生哲理,那么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为人处世还是调伏自己的烦恼,都有一定困难。

三、当前我国艺术院校中人文教育的情况

从招生考试上,大部分艺术类高校学生通过“艺考”进入高校。“艺考”中文化课的比重较低,也就是说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合格的情况下,可以在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低的情况下进入高校。各院校采取这种模式是为了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但是学员文化成绩较低,艺术院校的人文教育在起步阶段就相对比较困难了。

在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上,艺术类的专业课专业性很强,涉及人文教育的很少。以笔者所在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为例,虽然设置有人文学科,但大多是以“概论”等形式来讲授的,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变成了对课本的死记硬背,很难产生实际效果。

四、从大学英语教学入手,把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着眼于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将英语教学当作单纯的语言课程,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汇聚了人类文明的智慧,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英语语言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人格完善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真挚的沟通,增进情感,这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使用的教材要有人文内涵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翟象俊教授认为选择教材要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是语言生动,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注重文章的人文内涵,尽量做到每篇文章都能启发大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引导学生不仅掌握知识,也学会做人。考虑到艺术生的特殊性,英语教研室的老师在选择教材时,既要考虑语言易懂,又要兼顾人文内涵。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为例: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Isaac B. Singer的《洗衣妇》(The Washwoman)一文, 其主旨是“诚信”;《温斯顿·丘吉尔——生活侧记》(Winston Churchill: His Other Life)讲述的是丘吉尔作为政治家的另一面,叙述了绘画活动带给他的欢乐与希望;[6]《把失败转变为成功》(Turning Failure into Success)告诉学生,成功和失败并不是绝对的,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机会,把失败转变为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史蒂夫·王德尔——阴影中的阳光》(Stevie Wonder:Sunshine in the Shadow)讲述了一个出生贫寒、天生是盲人的黑人孩子,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著名音乐家的故事,鼓励学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这些教材的语言通俗易懂,思想丰富而深刻,使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可以激发自身人性中崇高的一面。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

考虑到艺术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在课上往往会着重语言点讲解,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是英语教育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是心灵的成长。由于大家身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科技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功利心的时代。如果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不去灌输“怎样做人”的道理,这样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只懂技术而不具备完善人格的人。所以,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必须要有人文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来自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有多种表达方式,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和引导,注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是教师热爱学生最重要的方式。考虑到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表达缺乏自信,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尽量问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或是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21 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中有一篇课文讲了College Pressures(大学的压力),在讲课文之前,可以先向学生提问:“Do you have any pressures in college?(你在大学有压力么?)What are they?(是什么压力?)”接下来可以请同学分析产生这些压力的原因。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缓解压力,并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生活中有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么看待压力。如果有积极的心态、适当的方法,那么压力也可以转化为动力。每当学生克服了压力,也是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了更多精神财富。在轻松的课堂氛围里,老师与学生进行融洽的交流,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教材的内容,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乐观、乐于助人、勇于探索的品质,为将来的人生打好基础。

图1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英语角活动

图2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丛浩天(2015 级)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D 类)特等奖

(三)课外活动与社团的补充

要提高人文素养,光靠课堂上老师讲解和引导是不够的。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英语角”等社团(图1)。“英语角”主要以沙龙的形式,每次设计一个主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好准备,来参加讨论。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家增进了解,互学互助,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另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每年都承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初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前几年,还组织学生参加“松江七校英语演讲比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在2013年“松江七校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18年和2019年度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获得了全国D 类(体育和艺术类本科生)特等奖(图2、3)。

今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还将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如:英语人文知识竞赛、英语歌曲演唱、英语影视配音等,让学生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学生可以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接受艺术熏陶,感受艺术与人文的交融。课外活动既是英语学习实践的练兵场,又是学生展示艺术专业技能的舞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是营造良好校园艺术人文氛围的有力举措。[7]

图3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周必成(2016 级)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

(四)人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大学英语教师也不例外,同样应该培养自身高尚的人格。我国唐代教育家韩愈也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首先要教学生为人处世的行为规则,然后才是讲授知识,解除学生心里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老师自身要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北师大座谈会上指出:“作为一个好老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8]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常常以这“四有”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提升人文素养,给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五、结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教书”和 “育人” 两方面都要注重。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不仅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也应该具有高贵的品格,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大学英语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海峡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06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科技传播(2019年23期)2020-01-18 07:58:06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传媒评论(2018年7期)2018-09-18 03:45:52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0:03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8:36